茹 燕 陈小成(肥东县人民医院内2科 安徽 合肥 231600)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530-02【摘要】目的评价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门诊收集113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组(57例,服用盐酸吡格列酮15克/次,每日1次,二甲双胍500毫克/次,每日3次)和二甲双胍组(56例,服用二甲双胍500毫克/次,每日3次),治疗期12周。结果:用药12周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通过不同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2型糖尿病;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
糖尿病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为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群,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 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病率13.13%。我们用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57例,并用二甲双胍作为对照组治疗2型糖尿病56例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门诊收集1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盐酸吡格列酮)57例,对照组(二甲双胍)56例,治疗组男30例,女27例,年龄42.76岁,平均62.5岁,对照组男33例,女23例,年龄45.80岁,平均65.5岁。两组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
诊断标准:据W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1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急、慢性的感染性疾病等。1.2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知识宣教,科学搭配饮食、营养治疗,并配合运动疗法。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服用吡格列酮15克/次,每日1次,二甲双胍500毫克/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服用二甲双胍500毫克/次,每日3次,进餐时服药。疗程3个月。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血糖,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比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效果,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此外,指导患者应用便携式血糖计进行自我监测血糖(SMBG),嘱患者定期复查,随访1年。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疗效评定标准数值均以内科学第7版拟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对比两组患者FBG、2hBG、HbA1c三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下降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2hBG、HbA1c比较
2.3不良反应治疗组发生水肿1例,恶心2例;对照组发生恶心、胃部不适4例。上述患者因症状较轻均未特殊处理,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未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病例。3.讨论糖尿病是当代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为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的疾病群,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3]。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而胰岛素抵抗贯穿于该病发病的整个始终,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该以减轻抵抗及保护B细胞功能为主[4]。盐酸吡咯列酮是一种新型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为高效及高度选择性PPAR.受体的激动药,其胰岛素的增敏机制为活化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值活化受体,从而增强肝脏和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肝糖原的异生,从而减低患者的血糖,可单独或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治疗,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者[不宜用于1糖尿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体重增加,有心脏病、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而二甲双胍主要是通过减少肝糖输出,增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转运和利用,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来改善糖代谢。有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均具有胰岛素增敏的作用,只是作用方式不同,二者联用能通过不同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相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治疗2型糖尿病较为理想的用药方案。
综上所述,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是一种比较方便经济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N}.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1.5.[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644.653.[3]唐黎之,童南伟.2012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医学诊治标准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4(3):58.59.[4]杨素霞,陈宝平,郭岩岩等.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前后血清IL.18水平的变化{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1):149.
论文作者:茹 燕 陈小成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31
标签: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论文; 血糖论文; 格列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