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和平历程——北爱和平协议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爱论文,和平论文,述评论文,历程论文,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4月10日,在美国前参议员米切尔的主持下,北爱尔兰8个党派的领导人、英国首相布莱尔、爱尔兰总理埃亨,在持续了30多个小时的紧张谈判后,终于以55票对23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北爱尔兰未来政治地位和和平的协议。1998年5月24 日经北爱尔兰全民公决正式通过该协议。北爱尔兰人充满暴力、镇压和歧视的历史从此掀开了希望的一页。本文拟就北爱尔兰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平协议的特点以及和平协议最后达成的原因等问题做一论述。
一、由来已久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北爱问题是由来已久的民族问题,是历史上爱尔兰问题的延续。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12世纪时,被英格兰诺曼王朝占领。1641年10月,趁英国革命之际宣布独立。克伦威尔于1649年8月率大军登陆都柏林,并占领了爱尔兰沿海的大片土地。 爱尔兰人被劫掠以后,有的变成了英国地主的佃农,有的变成奴隶被运往美洲,受尽折磨和苦难,从此,英爱之间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1801年英国和爱尔兰签定了《英爱同盟条约》,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受尽了剥削和压迫。从此,爱尔兰人民开始了长期的反对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879年,爱尔兰人民成立了“土地同盟”,领导人民抗租抗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也开展了自治运动。1905年,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新芬党成立,为争取爱尔兰独立而积极斗争。1916年领导了都柏林“复活节起义”,起义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
1918年,英国大选,爱尔兰议员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组成共和军,解放了爱尔兰大片的土地,要求英国政府承认爱尔兰独立。 英国政府被迫于1921 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定了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个郡为自由郡,但北方6个郡仍留在英国, 英国国名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7年,爱尔兰宣布成立共和国,1948年宣布脱离英联邦,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与此同时,英国议会通过了《爱尔兰法案》,重申对北爱的主权,并声明“没有北爱尔兰的直接同意”,北爱将不会终止作为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爱两国对北爱的主权之争,是北爱冲突的根源。
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1.412 万平方公里, 人口160万,60%为英国后裔,40%为土著后裔,前者信奉基督教新教, 主张北爱留在英国;后者信奉天主教,在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上,主张回归爱尔兰。双方格格不入,教派冲突连年不断。1956年,致力于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领导下的爱尔兰共和军开始在北爱活动。60年代末,局势开始恶化。共和军和英国军队直接发生冲突。1972年,英国宣布解散北爱议会,对北爱实行直接统治。1973年,就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愿意留在英国。对此,新芬党领袖和爱尔兰共和军坚决反对,爱尔兰共和军宣布自己不再属于“自由郡”,开始了争取南北爱尔兰统一的长期斗争。
二、和平协议的特点
70年代以来,英爱两国政府都不断谋求解决北爱问题的途径。1993年,双方同意通过谈判和合作的方式结束北爱的分裂局面,并承诺北爱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谈判。随后,爱尔兰共和军和新教徒组织先后宣布停火。1995年,北爱尔兰的归属问题进入了谈判阶段。由于在解除共和军武装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未能达成协议,北爱和平进程出现逆转。1997年,英国工党上台后,高度重视北爱尔兰问题,极力推动北爱和谈。1996年6月,谈判重新启动。在20 多个月的艰难谈判之后,1998年4月10日, 英爱两国政府以及北爱尔兰各主要政党签署了北爱和平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有:北爱尔兰仍然是英国的一部分,除非边界以北和边界以南的绝大多数居民决定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爱尔兰共和国应放弃长期以来对整个爱尔兰岛的领土要求;北爱尔兰议会每五年进行一次选举,其权限包括农业、财政、卫生和经济发展;组建一个12人的内阁,实行确保双方在内阁中都有代表的安全机制,并且阁员必须是赞成以民主及非暴力方式解决问题的人士才能入选;成立一个新的南北爱尔兰政务委员会,就对双方都有利的领域进行磋商和采取行动,该委员会和议会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双方承诺设法尽可能施加影响,争取在两年内裁军,最迟从1998年6月份开始; 英国承诺将使北爱尔兰的非军事化推进到和平时期的水平,并放弃一切在紧急状态下采取行动的特权;成立一个独立的委员会,就未来的管辖问题提出建议。
和平协议达成的实质意义是,英国结束了26年来对北爱尔兰的直接管治,由北爱尔兰人自己管制北爱尔兰,并使原来敌对的两派在议会制度下联合起来,共同行使管治权,同时,又顾及了北爱尔兰与伦敦和都柏林的关系。该协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该协议最大面积地代表了各政党的意愿和利益,对保证协议的切实实施打下了基础。签署该协议的代表包括英国政府、爱尔兰政府、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有新芬党的参加,就保证了爱尔兰共和军的停火承诺,爱尔兰政府的参与,就为占爱尔兰60%的亲英新教派接受协议提供了保障。英国政府的参加,为协议得以通过提供了强大的力量保障,同时也就获得了与英国一直保持“特殊关系”的美国为主的国际社会的支持。协议签定的第二天,英国首相布莱尔就邀请了美国总统克林顿、英国前首相梅杰、反对党领袖黑格赴北爱尔兰帮助说服各派人士支持协议,还适时地出台了帮助北爱尔兰恢复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并在北爱尔兰事务大臣的安排上考虑到了协议的顺利实施。
其次,该协议确立了各政党、各部分、各派别之间的相互依存、互相钳制的关系。协议中规定了南北双方的义务和权利的统一,并保障了双方的合理而有序的关系,如12人内阁确立了双方在内阁中都有代表的安全机制,新的南北爱尔兰政务委员会确保了双方的互相牵制;英国政府放弃一切在紧急状态下采取行动的特权和爱尔兰政府放弃对整个爱尔兰岛的领土要求等使两政府之间有了互相限制的条件,从而平衡了各种力量。
再次,为北爱尔兰各党派提供了权力共享、民主、平等、和平共处的机会。协议的内容把爱尔兰南北方、北爱尔兰内部各种派别的关系以及爱尔兰、北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划定在一种权利共享、机会平等、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中,使原来敌对的两派在议会制度下联合起来,共同行使管治权。
最后,该协议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做实施的保障。协议的最后一条规定,该协议只有经爱尔兰南北全民公决方能生效,确保了协议实施的群众基础,代表了大多数公民的意愿。
三、协议得以达成的原因
此协议的达成是北爱尔兰在1921年被分割以来政治安排中最重大的变化,结束了北爱尔兰几十年的暴力冲突,为北爱尔兰人民实现永久和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协议得以达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长期以来的流血冲突,特别是近30年来,各党派、各教派之间的武装争斗使北爱尔兰人民长期处于暴力之中,人民渴望和平,这是协议得以达成的最根本的原因。1921年以前,爱尔兰人民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反对英国统治的斗争,1921年起,爱尔兰自由邦之间的内战开始,单在1922年动乱中,北爱尔兰就有232人被杀, 其中包括两名议员,近千人受伤,财产损失无数。此后,便是亲英新教派和主张爱尔兰南北统一的天主教派之间的武装斗争。30年来,暴力恐怖活动导致数以千记的无辜群众死于恐怖暴力活动之中,数万人受伤,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痛恨暴力,渴望和平,强烈要求各派别、各党派停止冲突,和平谈判。
第二,有利的国际环境与世界各种力量的关注和参与,推动了和平协议的签署。自冷战结束以来,整个世界和平民主之风劲吹,冷战思维渐渐被人们摈弃,世界各地的民族问题、历史遗留问题纷纷得以合理解决,为北爱尔兰问题的和平解决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世界各种力量出于各种不同的考虑,对北爱尔兰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并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其中美国的参与对该问题的顺利解决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之所以如此关注北爱尔兰问题的解决,主要出于政策上的需要。首先,克林顿入主白宫得益于美国爱裔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美国的总统中期选举即将开始,而在美国的爱尔兰后裔就有4000余万人,北爱问题和平解决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一部分人的民族感情,并直接影响即将选举的选票。其次,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便确立了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国地位,随着海湾战争的胜利和波黑和平协议的签定,美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和世界警察的地位更加巩固,美国积极推动北爱问题的解决,无疑将在这一地位上再加上一个重重的砝码,将再次显示美国的世界领袖的风范。最后,北爱问题的解决,将使美英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也是克林顿政府以实际行动支持英国政府的最好的表现,这对于巩固美英一百多年来的“特殊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美国在北爱各方之间积极斡旋。1994年,克林顿亲自出马,对共和军和新芬党施加影响,最后促成双方停火。1995年,克林顿在华盛顿组织了北爱尔兰投资会议,把英国、爱尔兰政府,北爱尔兰各主要政党的代表首次聚集在一起,讨论北爱尔兰的前途问题。同年,克林顿亲自访问英国、爱尔兰、北爱,进行多方斡旋,并不惜精力和物力促成各方坐在一起。自1986年成立了爱尔兰国际基金会以来,美国政府的资助已达4.55亿,同时许诺,北爱尔兰一旦实现和平,将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并任命他所信任的美国前参议员米切尔担任北爱和谈主席。
除美国之外,世界其他国家和力量也以各种方式促进和平协议的签署,欧盟15国表示将提供资金给予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法国总统希拉克、爱尔兰总理埃亨等对和平协议的签署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爱尔兰政府,在解决北爱问题的全过程中,以大局为重,多次做出让步。首先表示放弃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使英爱两国在北爱的体制问题上顺利达成协议;1997年6月, 在爱尔兰共和军的武装解除的敏感问题上,与英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各方放下武器,呼吁建立“解除武装委员会”,在关键问题上,做了重大让步,确保了和谈的进行。
第三,现届英国政府对北爱尔兰问题的积极态度是促成该协议的动力。工党政府之前的历届英国政府在北爱尔兰的问题上,都采取了较强硬的政策,与北爱尔兰亲英派——北爱联合党合作,而对共和军及其政治组织新芬党则采取高压打击政策,坚持共和军先投降,再进行谈判,所以,虽多次谈判,但最后都没有结果。英国工党历来以政策缓和、群众基础好著称,1997年5月上台后, 把北爱尔兰问题的和平解决看作是本届政府的历史责任。布莱尔也表示,工党政府愿为北爱和平承担一切风险,宣布将在1997年9月至1998年5月举行有关北爱前途的多方会谈,表示了彻底解决北爱问题的决心。首先,工党政府对统一党和新芬党实行一致的政策,即软硬兼施。一方面劝说统一党改变其狭隘的地方主义,同时,又威胁统一党,如果不合作,他们在北爱尔兰问题上将没有发言权,将来更没有统治权。与此同时,积极同新芬党接触,并两次接见新芬党领袖,改变了过去的对立态度,并对新芬党谈判条件做了让步,谈判和缴械同时进行,同时警告这是给予新芬党的最后机会,如果共和军不停火,新芬党就不能参加谈判。1997年9月,举行了多方会谈, 打破了几十年来的和平进程的僵局。在谈判破裂后,布莱尔穿梭于各党派之间,积极斡旋,为和谈扫清障碍,缓和了各党的紧张关系,使得冲突双方又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工党政府在和谈期间不给任何政党否决票,以保证和谈的顺利进行。在谈判的关键时刻,布莱尔还亲自赴北爱参加谈判,敦促各方捐弃前嫌和偏见,握手言和。在1998年5月22 日全民公决通过之后,1998年6月2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又一次亲赴北爱尔兰,就在押犯和北爱尔兰的准军事武装等遗留问题进行斡旋,以期彻底解决北爱尔兰的和平问题。
此协议是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目前,原定5月22 日的全民公决已以71.12%的赞成票通过, 这标志着协议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要实现北爱尔兰的长久和平仍需要很长的过程和巨大的努力。解除准军事武装将是未来最棘手的问题,爱尔兰共和军中的强硬分子已成立了分裂组织“持续军事组织”,准备开始新的斗争,暴力恐怖活动不断;统一党的民兵组织也在磨刀霍霍;亲英的北爱各党和新芬党内部也出现了新的分歧。释放被关押的准军事组织成员,改变北爱的法律和政治体系等问题,将是以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所有这一切都说明,北爱尔兰的和平,不是一纸协议能全部解决的,还有许多艰难曲折。
标签:爱尔兰共和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