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校区论文,意义论文,类型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校新校区办学在我国持续升温,时至今日出现了两种不同归属的新校区:一是大学城内的新校区(实行地方政府属地化管理);二是各高校单独开发的新校区(实行属人管理)。此处所要讨论的是第二种,即高校因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在异地开辟新校区,如南京大学的蒲口校区、中山大学的珠海校区、厦门大学的漳州校区等。另辟新区办学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满足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使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崭新的天地中得以充分地试验和探索,各种新的投资模式、办学模式、建设模式和管理模式脱颖而出,成为教育创新实践的新平台。同时,异地开发新校区办学存在着定位、安全、协调、畅通、认同等不少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就当前新校区办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区的定位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校区定位的意义
高等学校定位是指在科学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1] 同理,我们可以把“校区定位”定义为:根据学校和校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校区在一所大学中的位置。新校区定位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新校区确定发展方向、增强凝聚力和发挥“一校多区”的整体优势等三个方面。
1.新校区的明确定位,有利于为新校区确定发展方向
校区的定位犹如“导向仪”,决定着校区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一所大学必须清楚学校在国家地区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比如属于哪种类型,与别的学校又有何区别等等,这些都应考虑在内,才会定位清楚。”[2] 美国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钦斯所见略同:“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它有一个远景,校长就必须认出,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导致美国大学的极端混乱。”[3] 同样的道理,新校区作为新生事物只有明确定位,才能找准自己行进的路向,否则就会走弯路、入歧途,甚至半途而废。
2.新校区的明确定位,有助于形成校区内部群体的凝聚力
组织管理心理学认为,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有七个,即群体的同质性、外部的压力、群体的规模、对群体的依赖程度、群体的目标、群体的成就和荣誉感,以及群体的领导者。[4](P256—259)其中,群体的同质性是指其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相似性,包括背景、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的认同等;对群体的依赖程度是指群体成员的归属感。那么,校区的定位是否有利于这些因素的形成呢?新校区的定位能使校区内的群体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形成凝聚力强的团队精神,并有助于新校区内部的广大教职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其中包括继承、发扬校本部优秀的价值观,以及形成、传播、保护属于新校区自己的价值认同。有了共同的价值观,校区成员的行动易于一致。因为管理科学的理论表明,一个组织成员行动的一致性,来自他们观念的一致性,而观念的一致性来自人们对组织特有性质的共同理解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共同信念。信念是“位于系统不同部门的很多行动者的主要规范和价值观”。[5](P92,307)因此,校区的定位还可以成为校区员工的行动纲领,制约或规范着他们的行为。毋庸置疑,目标清晰、信念一致、行动统一,校区的办学凝聚力自然就提高。尤其是在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寻求教育模式、学科设置、教学组织等的新突破的新校区办学探索中,势必会碰到许多难以预料的难题,如新校区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探索、新校区与校本部各机关单位及各院系的沟通与协调、新校区如何创造性地营造校园文化等等,更需要全体师生尤其是校区师生齐心协力,形成强烈的归属意识和强大的凝聚力,使全体员工以高涨的士气投入新校区筚路蓝缕的建设和发展之中。
3.新校区的合理定位,有利于充分发挥“一校多区”的整体优势
系统理论指明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是: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一定的结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功能。结构是指系统内各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功能则是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系统的功能主要取决于组成该系统的要素之性质、系统内部诸要素的数量以及系统的结构等因素,是“本功能”和“构功能”之和。[6](P231)高校新校区办学意味着高校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校区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校区自然成了系统的组成要素。如果各个校区尤其是新校区都能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情况,准确寻找自己在一所大学中的位置,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可视为系统内组成要素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改善。如此,元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就得以提高,从而使得整个学校系统的本功能(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称为本功能)随之增强。而且,合理的校区定位,还能使学校系统内部的结构得到优化,变得有序,从而产生了“本功能”中所没有的新功能,即构功能(事物结构所形成的功能称为构功能)。自然,学校的整体功能便会产生“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应。因此,只有各个校区的合理定位,才能充分发挥“一校多区”的整体优势。
二、校区定位的类型
既然校区的定位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如何确定各校区的定位类型呢?对此,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确定标准,主要有按校区地位的不同、功用的差异和独立性的区别三种标准对校区进行定位,其中按校区用途的差异进行定位是广为采用的定位方式。
1.三种基本校区定位类型
以校区的用途或功用为划分标准,通常可将校区定位分为按学科定位、按工作职能定位和混合定位三种情况。
按学科定位是指对各个校区的使用按照学科(群)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布局来统筹规划,就是说每个校区拥有一个或多个学科组成的若干院系,形成各校区的学科特色。[7] 我们可将这种情况称为“竖切型”定位。例如,云南大学的丽江学院校区是旅游文化学院所在地,设有文理科、外语类等系;滇池学院校区开设文、工、法、经、管理学等5个学科的相关专业。
按工作职能定位是指在对各个校区进行集中规划时,以工作职能的差异为标志来划分各个校区,如基础教学区、研究生区、继续教育区、产业开发区等等。我们可将这种情况称为“横切型”定位。以厦门大学为例。厦门大学将其漳州新校区作为本科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学基地,设有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管理委员会,发挥协调、监督、指导等作用。校区管理委员会下设校区办、学生办、教务办、保卫办、财务办、资产后勤办、教育技术办、图书分馆、校区医院和学校后勤集团校区服务办等主要职能管理机构。这些机构执行学校的“统一领导,职能延伸,条块结合,校区统筹”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而厦门大学校本部则主要承担本科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以及全校的科研任务、产业开发等等。可见,新、老校区的职能不同。
混合型定位是指同一个校区具有双重定位,即既按学科定位,又按工作职能定位,如某个校区可能既按学科(群)设有若干院系,同时又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场所,或高年级学生的培养基地,或科研、产业区等等。我们可将这种情况称为横切竖切相结合的“L型”定位。同济大学嘉定新校区的定位就是如此。 同济大学嘉定新校区将作为行政服务培训区、公共教学区、二级学院区、研发实训区、体育运动区、生活休闲区和公共绿地区等。其中二级学院是按学科设置的,而公共教学区、研发实训区等是按职能划分的。
2.校区定位的现实选择
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运作中,将新校区定位为一、二年级的基础教学区是较为流行的做法。
首先,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定位方式考虑到了文化的传承、管理的整体性以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关于文化的传承问题。校区与分校的概念不同。分校相对于整个大学系统而言是相对独立的。校区则是大学在空间上的延伸,是整个大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按学科定位,校区就有点类似于分校的模式,易于造成文化的割裂,尤其是难以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
关于管理的整体性。根据管理的整体性原理,即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要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达到最优化。因此,从大学的全局来考虑,新校区的定位必须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化管理。将新校区作为低年级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区,新校区中的每个学院都必须在业务上听从校本部相应学院的总体指导,就必然与校本部之间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按学科定位,新校区安排一个或若干个学科组成的院(系),由于学院原本就有相对独立的建制,无法排除校区中的学院独立性过大,与校本部之间在管理上呈现相对松散的状态。
关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前所述,学科型校区通常仅有一个或几个学科,虽说也可实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但程度有限,因为它终究无法囊括全校所有的学科。而作为基础教学区,整个校区拥有全校所有的学科,学科间交叉渗透的跨度大,特别对于实行园区式管理的新校区而言,由于弱化了班级和系、甚至是学院的概念,强化了园区概念,园区内不仅入住了相近学科的学生,而且安排了学科性质各异的学生,如文理科学生、理工科学生等等,这将大大地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对于“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大有助益。
其次,从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的具体实践来看,其一,新校区周边的环境是影响校区定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所开辟的新校区通常远离中心城市,位于偏远地区,周围的基础设施不尽如人意,文化生活更是与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如此的环境使得师生普遍不愿意离开老校区,搬到新校区。如果按学科定位,那么,将“哪些学院安排到新校区”便成了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每个学院对于“到新校区办公”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而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不管是新校区还是老校区,都是需要去适应的新环境,自然不存在抵触的问题。而且,将各个学院低年级的学生都安排到新校区,就各个学院而言,由于校方的“一视同仁”,就会化抵触为服从,并在逐渐理顺的管理中认同,从而实现新校区办学的顺利过渡。其二,避免重复设置也是新校区定位不可忽视的因素。与学科型校区相比,将新校区作为基础教学区,还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一、二年级学生主要修习公共基础课,由于课程的相似性大,所需的教师和设备基本相同,基础教学区的类型定位对于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以及学校教学设施的配套建设,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起到综合的良性作用。
再次,国外大学新校区办学的经验表明:在办学实践中,三种校区定位方式各有市场。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各个校区创办时间虽有先后,但都是按学科定位。其主校区(坎普顿、达令顿校区)距市中心3公里,设有文学院、农业学院、 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等;坐落在市中心的圣·詹姆斯校区和沙瑞·西尔斯校区分别设有法学院和牙医学院;位于主校区以西20公里外的利德考比的坎伯兰郡校区设有保健学院;位于距新南威尔士中部地区260公里以西的地区设有柑橘种植农业学院;等等。当然,也有按工作职能定位的情况。例如,东京大学3个校区的定位就是如此。其本乡校区为研究生教学、 本科高年级的教学和科研基地,驹场校区为低年级本科生的基础教学区,新开发的六本木校区则作为科研场所。又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各个校区的定位三种情况都有,其中按工作职能定位的克里斯克校区也是森林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教学场所。国外新校区办学是大学自然拓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大学根据业务(如学科或科研)发展的需要,逐步增设新校区,这与我国开发新校区是为了满足大学规模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截然不同。但无独有偶,若按工作职能定位,国内外高校新校区办学都是将本科高、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区分开。这说明虽然国情和校情不同,但中外高等学校对于新校区的定位却有共同之处。
三、两种关系的思考
如前所述,新校区的定位类型既有理论问题又有实践问题。进一步从一所高等学校的空间发展战略观之,还必须妥善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明确和准确这两种关系。
1.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指出:“不同的学校要构成一个系统,好像是一架钢琴,或是一支交响乐,你要奏出动听的音乐来,必须是由不同的键或不同的乐手发出不同的声音。如果大家都发出一个声音,这个交响乐就奏不出来了。如果自己的定位不准确,一所大学不可能办得好。”[8](P150)在高校新校区办学中,新校区的定位也应如此。既要明确总体思路,又要区别对待,给予各个校区不同的定位。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关系。一方面,多样性是统一性存在的条件和基础,统一性寓于具体多样性的发展形式之中。离开了多样性,统一性就没有了生气,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自身重复。另一方面,多样性服从于统一性的发展方向。离开了统一性,多样性就会变得紊乱,没有中心,只是众多事物的机械堆积。因而,在高校新校区办学中校区定位首先必须统筹考虑,即从学校的整体出发,综合规划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统一协调新、老校区教育资源的配置,包括教师队伍、实验设施、经费投入等等,尤其是要确保象征大学“灵魂”的学术气氛和校园文化在新校区的充分体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充分尊重各个校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设立新校区的目的、校区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等,并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对新校区进行合理的定位,力求使各个校区的定位呈现“各有所长,功能互补”的状态。例如,中山大学创设珠海新校区时就明确指出:要使珠海校区与广州校区融为一体。珠海校区不是中山大学的一个分校,而是一个“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校区,把中山大学76年的历史所形成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移植到珠海校区,并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发展。
从资源的配置角度来分析,要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就要对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进行选择,以实现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大学作为一个人才“加工厂”,其资源的总存量是固定的,资源的配置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效益的提高。可以说,资源的配置问题几乎存在于整个大学运行中的各个层次和不同侧面,自然也回避不了资源在各校区之间的协调配置。那么,资源在各校区之间如何配置方属合理呢?经济学上的范围经济理论认为,当一个企业以同一种资源或同样的资源量生产一种以上的产品时,由于生产活动维度的增加,即生产范围在横向上的扩展会带来效益的增进。[9] 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由于大学资源的总量为常量,用这些资源来生产几种不同的产品比起仅生产一种产品,总体效益要高。由于每个校区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假设每个校区生产一种产品,那么,几个校区生产若干种的产品的总效益要大于所有的校区仅生产一种产品的总效益。而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给予校区不同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新校区办学中,若要实现学校整体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各个校区的功能定位在学校的统筹布局下呈现多样化,不仅科学而且可行。
2.明确与准确的关系
在高校新校区办学中,校区定位明确是校区定位准确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明确的校区定位未必就是准确的校区定位,然而,如果校区定位不明确,那就更谈不上校区定位的准确了。
纵观全国范围内高校新校区办学的情况,不难发现,不管是笼统的校区定位,还是具体的校区定位,或是从笼统到具体逐步细化的校区定位,应该说都是很明确。例如,首都医科大学对其顺义校区的定位就经历了一个逐步细化的过程。校区刚成立时,学校提出了校区的定位就是“三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现在提出:顺义校区在地域上来讲,作为一个校区保留,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一个办学区域。校区的功能是“三个面向”。至于“校区以什么样的办学体制,以什么样的领导体制,以什么样的管理体制去实现‘三个面向’的办学任务”,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总之,三种基本的新校区定位类型各有特色也各有利弊。前文已作分析,新校区定位为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区,这种举措在高校新校区办学之初,满足了高校规模扩张的需要,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是三种定位类型中优点较多的一种。然而,由于低年级大学生与高年级大学生毕竟总是处于分离状态,这种定位是否为长效性的最佳做法,尚需实践证明。同样,按学科定位的新校区,这种定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会使一个完整的多学科大学因新校区的出现而遭受割裂。混合型定位的新校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上两种定位之不足,但终究是支离零乱。可见,高校新校区从明确定位到准确定位必然是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个“吃一堑长一智”,逐步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原因就在于新校区办学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试验。从长远来看,从既有利于为新校区确定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校区内部群体的凝聚力和充分发挥“一校多区”的整体优势,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科的融合和有利于学校的管理等方面出发,按工作职能进行定位和整合,将一所高校的各校区划分为本科生区、研究生区、继续教育区等,既明确又准确,应是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发展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