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南京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化实质就是注重于细节细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分步骤,简化程序,追求精湛、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其基本特征是精细操作、精细管理和精细执行。精髓在于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各种业务流程的规范性、标准性。有专家认为精细化管理是“五精四细”(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以及细分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等等),“精”可以理解为更好、更优,精益求精,“细”可以解释为更加具体,细针密缕,细大不捐,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具体、重落实、重质量、重效果,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力争最佳。企业中工作人员的各类行为都有其合理的表现方式,做什么、为什么做,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都要作出明确规定,力求避免缺陷和疏漏。
著名的《财富》杂志认为:“只有10%的有效战略得到了有效地执行”、“企业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缺乏好的战略,而是缺乏有效地执行”。这里所重点提到的执行问题就是管理的精细化及其执行力的问题。一般来说,企业都不缺少大量有效的经营理念,而缺少的却是持之以恒的信仰、承诺以及执行力;不缺少各种门类的管理制度,而缺少的却是对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标准认真的、不折不扣的执行;不缺少完整又切合实际的规划和计划,而缺少的却是过程的控制、反馈和改进。实际操作中,实施战略过程的粗放式管理、敷衍了事、消极被动、草率应付、大概差不多等情况往往是导致一个完美计划执行失败的根本原因。大部分公司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员工只把精细化管理当成标语悬挂在头顶,行动上却依然是粗放式地工作。因此就需要切实落实管理责任,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不断的把工作中的死结解开,梳理脉路后进行周密的计划,让所有的工作都能在掌握之中,持之以恒、不严其烦的坚持对计划的制定、执行和监督,并能够根据实际的情况适时的做出调整才能避免“临时抱佛脚”式的赶进度、抢时间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得精细化管理不流于形式,切实的落到实处:
一、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规则意识
卢梭说过,“人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在现代社会,人一出生,各种各样的规则就会对他产生效力。我们的社会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规则,原因就在于规则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为社会提供良好秩序的同时,还在总体上降低了治理社会的成本。规则的有效实施离不开规则的强制作用,但也不能仅依赖强制作用——理想的状态是,每位公民都养成一种很强的规则意识,让依照规则办事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契约精神。但由于传统思维定式,转变观念做起来实际上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改变已经长期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是困难和痛苦的抉择,所以转变观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所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要转变的就是管理者的观念,树立强烈的规则意识,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且不完全生搬硬套,要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够坚定的执行下去。同时鼓励员工,并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这样才能激发出员工的热情,以便让他们加入到改善的行列当中。其次要使员工适应精细化的制度管理,形成规则意识,让员工真正地参与到改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发展动力,以及自身在企业中的价值。
二、发现管理运作中的问题,及时沟通
在社会学理论中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分享,因为只有头脑风暴式的集会才能使人的思维异常的活跃,激发创造性。在通常的工作中,各部门都会对只会对本职工作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一方面是工作责任感的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本位主义作祟。因此,需要进行自我剖析并结合企业相关其它部门给予的意见,可以清晰地看见自身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要害怕冲突,要意识到冲突的必要性,学会利用冲突的激励作用,不要害怕情绪上的碰撞。从某种程度上看,冲突代表着参与程度较高,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及时发现精细化管理运作中的种种问题,并且有效沟通解决,有助于管理制度的扎根落实,不断的推进。但同时团队沟通也要学会避免冲突的消极影响,千万不能因此削弱团队的目标和凝聚力。
三、加强各类制度的制定与落实
“细节决定成败”。在计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充分考虑具体执行的情况,明确实际操作规范和建立标准化流程;在具体工作中,实现过程制度化,让细节管理落实到每一个人,具体到每一个工作环节,细化到每一项数据。就制定计划而言,可以从大计划→小计划→细则的制定。对每一项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要有提前的预见。需要的材料要提早准备、需要哪些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要提早通知,甚至在某一关键节点时都要注意提醒下个部门开始着手准备进行其它相关事宜。公司内部各部门在完成各自岗位职责的同时。注重细节,长期保持透明的、有效的沟通,工作才能“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同时加强对规则执行的监管。精细化管理从规则的角度来可以理解为系统的、全面的、条理清晰的程序和制度。当我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制度后,不是说形成纸质文件后就了事,而应是彻底的执行。要从高层到中层保持对规则的重视,从而带动员工的规则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而员工对规则的重视程度往往和是否会受到奖励或处罚有关,正如行为主义理论中班杜拉所强调的“替代强化”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人都会有从众心理,当某员工因未遵守规则的而导致工作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么所有的员工都将视规则如废纸。这个时候企业的奖惩制度就应当出台,从而遏制员工侥幸心理和不负责任态度的存在。只有这样,制度或规则才能有生存的平台。
四、加强执行力并持之以恒
有了详尽的制度,就要彻底的执行,否则不如不要浪费时间大费周章的去制定。只有对计划好的工作、制定好的规则都切实重视起来并按部就班的彻底执行,才能形成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强调规范的企业文化,才能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并扎根企业。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文化就是尊重规则、尊重责任、尊重秩序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建立必须在企业内部真正形成按程序工作、尽忠职守、服从管理的文化氛围和行为准则,将这些氛围和准则落实到企业工作的点点滴滴中,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员工身上,落实到员工工作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上,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身体力行,在规则内行事,而不能置身规则之外,说一套做一套。这样自上而下,从管理者到员工都将精细化管理从制度的层面逐步深化到文化的层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落到实处,扎根企业。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精”。精细化管理说出来易如反掌,真正做起来却相当的难。想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值出效,就必须建立精细化的规则意识,加强管理运作中的沟通,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最终形成精细化管理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与需求,抓住机遇与挑战,最终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曹红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1
标签:精细化论文; 规则论文; 工作论文; 员工论文; 企业论文; 计划论文; 制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