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外贸企业的“专业”经理与企业家阶层_企业经营论文

塑造外贸企业的“专业”经理与企业家阶层_企业经营论文

塑造外贸企业的“职业化”经理、企业家阶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层论文,企业家论文,外贸企业论文,经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规范市场主体的企业一般是由“职业化”的经理人员或企业家来经营管理的。我国外贸企业正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活动,自身也正在进一步转型为规范的市场主体。在外贸企业的这种转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职业化”的经理、企业家阶层的生成、运行机制应建立起来。

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生成、运行机制与一定的企业制度构成一个“制度集合”。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由于企业是行政框架中的行政隶属单位,因此其经营管理者必然是以行政化的方式产生的,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与行政官员的身份是“通约”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市场主体性则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及其市场化生成、运行机制。

依据这一“制度集合”的分析方法,我们对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生成、运行机制给出如下描述: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是“制度性”地排斥经营管理者的作用和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全部行为已由中央计划做了预设,因此企业并无需自己的任何决策行为,他只需被动地接受、执行、完成中央计划的安排,便完全履行了自己的职能。

其次,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只是国家与企业行政框架中的一个行政隶属单位,国家视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行政官员”,即在国家看来,企业经营管理者与行政官员的身份是“通约”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色与行政官员的身份是可以互相“反串”的,国家可以直接派遣行政官员进入企业充当经营管理者,也可以直接任命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行政部门的行政官员,二者之间丝毫没有“身份障碍”。这样一种行政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安排制度,是无需专业化、职业化的经营管理者的。

最后,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是行政生成机制的产物,他的评价必然是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因此他的经营管理目标往往是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甚至某一行政官员的偏好和预期为导向。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并不是追求企业的目标最大化,这必然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的扭曲。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市场主体性要求的是职业化的经理制度。

首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方面,由于作为规范市场主体的企业愈来愈趋于技术、组织的复杂化和专业化;另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管理也愈来愈要求其专业化。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经营管理愈来愈固化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因此便生成了所谓“职业化”的经理阶层。

其次,作为职业化的经理人员其身份是不与行政官员的身份相“通约”的,因此他并不是行政委派的产物。当职业化的经理阶层产生后,便相应地产生了“经理市场”,即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通过经理市场遴选自己的经营管理者。

再次,职业化经理人员的市场化生成机制,必然导致其优胜劣汰的市场抉择机制,即如果经理人员经营企业的绩效劣化,便会危及经理人员的社会评价、信誉和知名度等,进而面临着被经理市场淘汰的危险。经理人员被市场淘汰意味着,经理人员的一次经营失败,会使经理人员自身作为经理身份存在的被否定,他有可能被永远逐出经理市场,使其无从再跻身于职业经理阶层的行列。显然,这种企业经营管理者运行机制不存在着行政化生成、运行机制的所谓“易地(或易单位)作官”的弊端。

最后,由于经理人员的高度职业化,他的经营管理能力形成了一种所谓“人力资本”;又由于职业化经理人员的全部命运是由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决定的,因此他的经营管理目标将收束于企业的目标最大化,否则,企业经营的失败将意味着他的“人力资本”的丧失,而人力资本的丧失对职业化经理人员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损失。这或许便是一种激励职业化经理人员“心无旁鹜”地经营管理企业的机制。

职业化经理阶层的形成及上述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生成、运行机制,导致了职业化经理阶层的如下一般决策偏好:1、 宁可放弃短时间的最大利润,选择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和增长的政策;2、 确保设备的连续运用和生产要素来源;3、确保销售稳步增长;4、开发新产品和拓展服务领域;5、确保自己的声誉和知名度提高, 以及由此带来的收益;6、将更高的利润再投资于企业。 职业化经理人员的上述决策偏好,无疑将导致经理人员自身和企业的行为与绩效的双重优化。

由此可见,职业化经理阶层是既因应了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又适应了这一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

如果说某一企业只有与职业化经理人员相结合才能构成一种规范的市场主体的话,那么这一规范的市场主体如果追求更为优化经营绩效的话,恐怕就应获得较之职业化经理阶层更为稀缺的职业化企业家。

在一般用语上,“经理”与“企业家”是作为通称被提及的,或者说在一般意义上他们都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主体,但我认为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即“经理”的涵义更多地是从企业中一个无个性特征的经济主体来理解;而“企业家”则往往是从某一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济主体内含有更多的个性特征的角度来予以理解。因此,如果说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经理角色”是相对稀缺的话,那么,“企业家角色”的稀缺程度更高。

根据历史上一些经济学理论对“企业家”的简约论述,我们可以大体获得如下结论:企业家首先是一个经营管理企业的经济主体,但这一主体包含着一些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为:

创新精神,应付不确定性的能力,提高经济组织运行效率的能力,把握获利机会并使获利机会成为现实的能力,以独特的方式和途径获取信息并作出独特决策的能力,对各种变化作出有效反应的能力,良好的个人意志品质,为获利而实施冒险性工商业活动的胆略。

由此可见,一个人可以成为“经理角色”,但未必可以成为“企业家角色”。我们可以视“企业家角色”较之“经理角色”是更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者。

外贸企业主要是在一个更为成熟、更为规范的国际市场中活动,因此对其自身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显然有一个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中的行政隶属单位,普遍缺乏作为市场主体的各种属性,当然也缺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与市场化生成、运行机制这些属性。但当外贸企业的市场主体各种属性愈来愈明确与具备时,企业就会制度性地对职业化经理、企业家阶层,对经理、企业家的市场化生成和运行机制提出要求,否则就会形成市场主体的“制度缺损”,外贸企业便不能相应地成为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因此,外贸企业在向规范市场主体转轨时,应将建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业化和市场化生成、运行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的议程。

标签:;  ;  ;  ;  ;  ;  

塑造外贸企业的“专业”经理与企业家阶层_企业经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