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书写现象略说论文_张文思

民俗信仰书写现象略说论文_张文思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省 西安市 710100)

摘要:民俗信仰中的许多文字遗迹,在它们被书写出来或者镌刻出来的起始,这些书写形态就未被人重视,也没有人想要记住它们。这种非名家的书写遗迹历来有之。就书法的视角来说,它们包涵较多的“不正”、“不成熟之作,这也许是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然而,其中又不乏精美之作,也同样饱受诟病。清代碑学兴起以来,我们很自然的接受“穷乡儿女造像”的北朝石刻,以及敦煌文书类似“穷乡儿女”的书写遗迹等,并视为经典的范本来临摹学习。相反,对于当下民间的书写遗迹却置若罔闻。

关键词:民俗信仰;书写形态

民俗信仰一词是在近代才出现的概念,与其相近的词语众多,如俗信、迷信、民信、民俗宗教、民间宗教、民间信仰、民俗信仰、神仙信仰等。英语中对应的研究领域称其为“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占卜风水、祖宗崇拜、岁时祭仪、神灵崇拜、符咒法术等均属于民俗信仰。

民间认为,萨满(地方上称为神官)、祭司(地方上称为阴阳、平事)的活动属于道教范畴。道教传统教义以修行为根本原则,求长寿、长生、飞升成仙等目的,于东汉中后期逐渐形成。民俗信仰的内容包涵众多,其中道教方术对民间方术的影响最大,间而吸收佛教信仰、儒家谶纬之学,阴阳五行学说、占卜、风水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民俗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道教或其他某一种具体宗教种类所能完全涵盖。道教的可以溯源道战国时期的方术,甚至更加古老的巫术。然而民间画符疗邪、祈神驱鬼等的巫术现象又与道教符箓功能根本上说无异。东汉天师张道陵创“五斗米道”。“其招神劾鬼、符箓禁咒等道术,均直接继承了汉代方士的方术。”○1民间信仰现象则不完全属于道教活动,而是比较道教创始更早的“图谶数术之学”与颇尚鬼巫的民间巫觋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如下两个特点:‘普化的宗教’形态,与西方‘制度化的宗教’有异;超自然因素与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有相当程度的分离,不象西方宗教那样密切结合,这导致了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功利性和巫术性倾向。”○2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编委会对民俗信仰的界定是将民俗信仰理解为与制度化、组织化宗教相对应的一种宗教形式。

民俗信仰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毛笔书写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书写现象。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一般较为单纯,一般仅仅是字迹美观。不刻意模仿既成风格成为其显著的特征。

民俗信仰中的巫觋文化、扶乩文字构成了绵延不绝的中国传统书写文化中独特的一种现象。涉及沟通神灵的书写形式,不仅包含日常汉字,还包括符箓、图像、印板等具有表意功能的书写性符号。中国早期的本土宗教就与书法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陈寅恪讲到:“东西晋南北朝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旧史所载奉道世家与善书世家二者之符会,虽或为偶值之事,然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宗教与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在任何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史上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佐证。中国民间的巫觋文化直接采用传统书法所仰赖的独特工具——毛笔作为书写工具,并沿袭至今。这在当今社会已然摒弃传统毛笔的实用性的时代里,巫觋文化在使用工具的延续性上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很多宗教领袖本人就是书家;《瘗鹤铭》刻石据传是陶弘景的手笔。陈寅恪列举了诸多六朝奉道之士善书法的事迹之后讲到:“据此,知道家学经及画符必以能书者任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故学道者必访寻真迹,以供摹写。”居调查,现今民间萨满、祭司在学习巫觋方术期间大多临摹一定量的古代书法碑帖,并视毛笔字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民俗信仰中的毛笔书写可以定义为“民间书法”的一支分流。就《民间书法艺术》一书中指出的关于“民间书法”命题界定的两个特征:他是一种被人遗忘的书法形式;“民间书法是艺术上不被当时社会所重视的那部分文字遗存。”这种不被当时社会所重视的文字书写是书写的发展阶段,可能没有成熟的风格,可能没有娴熟的技巧,它没有所谓的书法的标准。它强调的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的探索精神,“体现的是发展的意识”这一特征符合民俗信仰中的毛笔书写。

在众多的民俗信仰书写形式中,最为独特且占比最多的当为符文的书写。“符”字最初的字源,本指商业或者政治、军事上的信用证明。先秦的符又称为节,或者连称为符节,用金、铜、玉、角、竹、木、铅等不同原材料制成。有的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起来以便检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后世方士、道士效仿传统符节的功能,将神圣图文称为符,基于神符调用神秘力量的功能。刘师培《国学发微》讲到符的前身:“周秦以来,图箓遗文渐与儒道两家相杂。入道家者为符箓,入儒家者为谶纬。董(仲舒)、刘(向)大儒,竞言灾异,实为谶纬之滥觞。”符箓在道教形成的早期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之初,“学道鹄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张道陵创教初期的传道最有影响力的的工具就是道符,并使得其信众颇多。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中说到:“道者,虚无之至真也。术者,变化之玄伎也。道无形,因术以济人……术之秘者,唯符与气、药也。”道,本身寂然无为,真正能给人带来作用的是道术,而道术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符、气、药。《真诰》:“……校之而论,八会之书是书之至真,建文章之祖也;云篆明光是其根踪所起,有书而始也。今三元八会之书,皇上太极高真清仙之所用也。云篆明光之章,今所见神灵符书之字是也。”三元八会之书是上等仙界所使用的文字,云篆明光之章是世间神符的文字。符箓一般与法印配合使用,以增加符箓的神圣性。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的早期道教都采用过以符水驱邪疗病的传教手段。《太平经》保存的“复文”,大多由汉字或者汉字的部分所组成,与民间的书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洞神符记》对于书符的要求讲道:“收视返听,摄念存诚,心若太虚,内外贞白。元始即我,我即元始,意到运笔,一气成符。若符中点画微有不同,不必拘泥,贵乎信笔而成,心中得意妙处也。”《道法会元》卷四:“凡书符箓,先凝神定虑,无我两忘,倏然间便见天真,即举笔书符,使分清浊,见点点画画皆金光灿灿,举念一间,神即往矣,何必待咒而行。”又“书符之法,不过发先天妙用,运一气以成符,祖师所谓眼书云篆,心悟雷玄,初无存想,亦无作用,灵者自灵,不必问其所以灵;应者自应,不必问其所以应。人但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又卷一中写到“符者,阴阳契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要求书符者秉持虚静的状态,一气呵成,随心挥洒。五代谭峭关于书法讲到:“心不疑乎手,手不疑乎笔,忘手笔,然后知书之道。”○3孙过庭《书谱》中写道:”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种书符的要求与传统书法对于书法家心性的要求联系紧密、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卿希泰.简明中国道教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3:26

[2]李亦园.宗教与神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5—116.

[3]谭峭.化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7:46

论文作者:张文思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民俗信仰书写现象略说论文_张文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