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河道在抗洪排险以及应对极端天气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由于近年来的环境气候变化,恶劣的自然灾害问题引起的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愈加频繁。加之我国对于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河道治理的大力推行,通过对于河道附近环境的修复治理,从而实现环境的生态发展,使得城市河道治理工作受到的关注度更高。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城镇的河道径流过水面积日益减少,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及水质污染问题愈发严重。城镇河道的整治一般采用顺直河道沿线、人工渠化和护岸硬化等方法,河道结构形式单一且主要强调的是洪水排泄、航运通行以及农业灌溉等基本功能要求,治理思路较为传统,往往忽略了河道原本的生态性功能。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活宜居性的追求,人水和谐理念认识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城镇河道治理理念和方法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对水体生态环境的需求。城镇河道治理应当在满足基本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遵循河道生态演变发展规律,重点修复河道天然生态功能、整治河流环境,保持河道生态系统内的良性循环,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发展相互统一。
1城市河道生态问题
1.1行洪能力欠缺
城市的住宅用地面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呈现出逐年缩小的特点,河流的空间面积受到了严重的挤压,河道底部的堆积现象严重,从而引发了大量的河流断流现象。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人口给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河底通过硬化之后,使得河流的走向发生了改变,河道的排洪量逐渐增加、河流的水文历史被改变,从而严重影响了防洪质量。
1.2水质问题日益严重
水作为城市地表径流聚集区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其状态不容乐观。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污染物对地表径流的不同程度污染,从而加剧了水的污染程度,再加上工业用水以及生活污水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情况下就排向河道,从而对城市河道的水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旦水体的自净能力们有办法抵抗城市污水污染程度,就会使得河道中产生黑臭现象。总之,导致水体受到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2)相关环境保护工作者没有认识清楚导致水体污染的原因;(3)针对水质污染情况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4)重治理轻保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导致水质在治理后很快又受到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国家以及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生态环境治理现状而言,虽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之前有所好转,但结果却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河道渠化、硬化的现象给城市河道土壤以及水质交换增加了困难,从而使得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湿地面积逐渐较少,从而影响到了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
2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的措施
2.1河道生态与景观设计
其一,河道生态设计主要是指进行包括空间设计与河道物种选择等一系列与河道生态循环有关的方案。因此在进行河道空间设计上时,需要依据河道湿地附近的水生动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沉水、浮水与挺水等不同种类植物的布设,如浮水植物应该设在边坡角区域等。除此之外,在边坡角与水位结合种植香蒲、茭白荀与芦苇等生长在河滩以及河流表面的植物,在常规水位以上区域布设能够吸收分解污染物的植物如草皮等,同时还能发挥其固堤保土的作用。其二,进行河道景观设计时,应该与城市的文化建设发展相结合,突出当地的地方特色,构建城市自然风景区。
2.2合理选择植物配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道属于一个小范围的生物圈,需要保持该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河道范围内植物配置能够对河道两岸环境进行改善,同时也能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改善土质,为土壤提供多种有机质,也能使河道土壤的蓄水能力得到提高,使喝水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和侵蚀能力降低。植物落叶对水波有阻挡作用,可使洪水的冲击力降低,对水质也有净化作用。在河道植物配置中,选择何种植物类型非常重要,植物的选择应该与城市绿化规划结合在一起,并与当地的气候、环境等结合,在河道需求及环境美化要求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植物进行搭配,如水中绿化带、堤岸绿化带及防浪林带等植物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植物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物种,不宜选择外来物种,避免植物生长异常,出现生长停滞或疯长的情况,对生物链带来影响。
2.3河道护岸生态性
河道治理过程中,河道护岸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往往不被重视,很多时候治理工作中认为河道护岸施工是负担,草草了事。其实河道护岸一方面能够起到防洪的作用,对岸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还能防止泥沙淤积,保持水流的畅通。因此,在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对河道护岸也要加以重视。具体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同时还应该从生物多样性、生态景观方面进行考虑,护岸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采用生态材料,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混凝土、砌石等材料的应用。护岸属于预防安全的基本工程,具有稳定河势的作用,属于防护性工程。此外,护岸也在航道治理、岸线利用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应该给予重视。
2.4河道断面的生态效益
进行河道断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设计问题,要确保所设计的河床能够应付河道不同季节不同水量与水位,保证河道常年由谁。结合河道所在地,对河道断面合理设置。例如,部分小河流由于常见水流量都比较小,断面结构可选择多层台阶式,确保低水位存在连续的蓝带,为河水中的生物也能提供基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够满足防洪的需求。在河道断面施工中,尽可能不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此类断面对将水流与路堤的连接阻断,对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影响河道内生物多样性。如果河道位于郊区,在设置河道断面的时候尽可能保持天然性,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保证,同时也能够形成天然生态景观。
2.5河道线型设计
河道走向布设特征是进行河道线型布置的主要依据,应尽可能地保存天然河道原有轮廓,并结合城镇发展和市政功能规划进行适当调整。道路与河流交叉处应对河道线型进行调整,其设计原则不仅考虑河岸两边与堤线协调性,并且在河道转弯处余留一定的半径范围,使河流形成一道光滑的曲线。该方法虽然可以增强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扬尘和噪音的影响,但破坏了河道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故应慎重考虑。
2.6景观设计
城镇河道治理不仅应与景观设计密切相关,而且与当地文化特色紧密相连,河道整治要因地制宜,不仅要构建滨河景观带与休闲风景区,而且要打造城镇河道水资源生态名片。在结合城镇河情水情的基础上,将河道景观设计与布局同城镇整体情况相统一,实现景观设计完全充分地融人城镇文化精髓之中。
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给河道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河道建设以及保护工作中,应以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原则开展工作,不断提升河道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将水系统、土壤环境、生物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对城市河道的治理,确保城市河道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青.城市河道生态整治工程经济评价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7,3(1):28-29.
[2]费丹.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3):18.
[3]刘佳.城市河道的水环境生态治理对策探析[J].工程技术,2017,2(2):123-124.
[4]王丹,刘妍,石璐.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解析[J].工程技术,2017,3(2):24.
论文作者:胡菊芳1, 王宏兵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7
标签:河道论文; 生态论文; 护岸论文; 城市论文; 植物论文; 城镇论文; 环境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