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五代史》俗语词考释论文

两《五代史》俗语词考释

叶晓芬1,李玉婧2

(1.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2.安顺学院 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

摘 要: 文章采用文献与方言互证等方法,考释《旧五代史》中的“帐族”“毛罽”“帝羓”“不托”“金装胡䩮”和《新五代史》中的“眊褐”“安西白氎”“啗酥”八条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有的始见于两《五代史》,有的在现代方言中还有所保留。从史书语言入手,对其俗语词进行探讨,将丰富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内容,并有利于大型辞书的编修和完善工作。

关键词: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俗语词;近代汉语

一、《旧五代史》俗语词考释

《旧五代史》原名《梁唐晋汉周书》,又称《五代史》,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盛行之后,便称之为《旧五代史》。全书共150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宰相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等人修撰。自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下诏修《梁唐晋汉周书》算起,至开宝七年闰十月完书,历时19个月。其中的“帐族、毛罽、帝羓、不托、金装胡䩮”这五个俗语词尚不见考释,今考释之。

1.部落帐族,驰马励兵,数路齐进,于铜鞮树寨,旗垒相望。(《旧五代史·梁太祖纪三》)

按:“帐族”指古时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的部属。又见于如下文献:

(1)建隆初,国朝……与戎约曰:渭之北戎有之,渭之南秦有之。果获数万本为桴,蔽渭而下。后番部率帐族绝渭夺筏杀兵。(宋·文莹《玉壶清话》)

“同心同德谋发展,共甘共苦赢未来。客户是先科生命中的贵人,是先科生存和发展的‘压舱石’和‘助推器’。”路德政感慨地告诉记者,在过去的30年中,郑州先科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合作伙伴的鼎力支持。在未来的30年,郑州先科的腾飞更离不开他们的陪伴。未来郑州先科将以一流的品牌、一流的营销、一流的服务帮客户获得一流的收益。

(2)及是,契丹又大举来伐,询与女真合兵拒之,契丹大败,帐族卒乘罕有还者,官属战没大半。(《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3)环庆路部署张凝领兵自白豹镇入蕃界,焚帐族二百余,斩首五千级,降九百余人,毁刍粮八万,获牛羊、器甲二万。庆州胡家门等族桀黠难制,凝乘其不备,击破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五年》)

在气温比较低的情况下,输液液体的温度时常会影响输液效果或输液的舒适度,而通过输液加热模块,把输液液体进入病人体内之前加热,以达到正常的输液效果。

(4)又诏帐族有罪,黥墨依诸部人例。(《辽史·本纪第十五》)

2.党项,其俗皆土著,居有栋宇,织毛罽以覆之。(《旧五代史·外国列传二》)

按:“毛罽(jì)”指毛毡。亦指毛毡制成的衣、靴。《说文·网部》:“罽,鱼网也。从网,声。,籒文锐。居例切。”《段注·网部》:“罽,鱼网也。〈广雅〉:‘罽,罔也。’从网,声。居例切。十五部。”显然,表示鱼网是其本义,可引申为毛毡。另还见于以下用例:

按:“金装胡䩮(lù)”,指以金装饰的藏箭器具。新《辞源》:“胡䩮,藏矢的器具,与弓俱带于腰右。引《新唐书·兵志》:“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也作‘胡䩮。’《史记〉七七〈魏公子传〉……司马贞索引:‘韊音兰,谓以盛矢,如今之胡簏而短也’[2]”。此外,还见于这样一些文献:《新五代史·药彦稠传》:“已而彦稠以党项所掠回鹘进奉玉两团及遗秦王金装胡䩮等来献,明宗曰:‘吾已语彦稠矣,不可失信’[3]”。宋·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戏作》:“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4]”。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胡䩮亦作弧箓。〈广韵〉:‘弧箓,箭室也’[5]”。胡云翼《宋词选》:“银胡䩮,银色或镶银的箭袋。䩮,同箓、[6]”。显然,“胡䩮”作为以金装饰的藏箭器具是没有问题的。

(6)(党项)有地三千余里。无城邑而有室屋,以毛罽覆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

(7)岭上有积雪,行人皆服毛罽。(宋·王明清《挥麈前录》)

此外,该词在清代时期仍有两例,民国时期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

(8)其纬粗如小指,或谓即并□毛被。亦名并□毛罽。(《广东新语·货语》)

(9)束腰藤带阔,剺耳竹轮圆;短织厖毛罽,斜簪雉尾颠。(《续修台湾府志》)

3.契丹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之为帝羓焉。(《旧五代史·外国列传一》)

按:“帝羓(bā)”,指的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干尸。德光死后,依契丹旧俗制成干尸,时人称之为“帝羓”。“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腊肉”。《集韵·麻韵》:“羓,邦加切,腊属。”即平声麻韵帮母字。《字汇·羊部》:“羓,邦加切,腊属。”注释中正有熏干的腊肉之义。该词首见《旧五代史》史,《新五代史》记录的是同一史事。又如:

(10)契丹主至临城,得疾;及栾城,病甚,苦热,聚冰于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杀胡林而卒。国人剖其腹,实盐数斗,载之北去,晋人谓之“帝羓”。(《资治通鉴·后汉纪一·高祖天福十二年》)

(11)(契丹)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虏,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说郛》引宋·文惟简《虏廷事实》)

“胡”的切上字户代表了声母,同音字“弧”的声母与之相同;“胡”的切下字代表韵和调,尽管“胡、弧”是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字;“簶、䩮、”是通摄合口一等东韵字;“箓”是通摄合口三等入声钟韵字,但在今天都已演变为同音字。而且,从语音上看,该词也符合嵌[l]特征。

以上用例说明“帝羓”因唐五代时期的契丹族中较为流行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羓”在今天的东北官话中仍有使用,诸如“羓子”,名词,公羊,以内蒙古巴林左旗为代表;“羓胡”,名词,公羊,以内蒙古巴林左旗为代表。显然,这正与历史上契丹族在今内蒙古生活过是有密切关联的。另,福州指称经加工过的牛肉为牛肉羓,贵州黔中汉语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譬如说“牛干羓”,意即干瘪之意。

4.军有斗而诉者,茂贞曰:“喫令公一椀不托,与尔和解”。(《旧五代史·李茂贞》)

按:“不托”又名“馎饦(bótuō)”,古代用面或米粉制成的食品;制法形式不尽相同。《玉篇·食部》:“馎,馎饦。饼属。”《集韵·铎韵》:“馎,馎饦饼也。或从尃,亦作。”《重刊详校篇海·食部》:“馎,伯各切,音愽。饦饼又米食。”又如:

此外,“胡䩮”及同音形式在韵书中的注解情况如下所示:

古时每逢要举行盛大仪式,所有庄严立于祭坛前的神职人员们的盛装上总会缝着几颗大而闪烁的蓝宝石;传说拥有蓝宝石者能得到来自于天界的灵感,只要凝视着蓝宝石所绽放出的深蓝色光芒,便能涌现超人智慧,所以无论是中世纪的预言家还是今天以罗马教皇、大主教为首的神职人员或神秘学家,都将蓝宝石作为至爱和必备之物而珍藏。

(14)汤饼,唐人谓之“不托”,今俗谓之馎饦矣。(宋·欧阳修《归田录》)

(15)昭宗谓茂贞曰:“朕与六宫皆一日食粥,一日食不托,安能不与梁和乎?”(《新五代史·李茂贞传》)

(16)石崇作馄饨,秦昭王作蒸饼,汉高祖作汉饼,金日作胡饼,魏作汤饼,晋作不托。(《夜航船·日用部》)

跟踪嘎绒了将近两个月,一无所获,也不是一无所获,可除了知晓嘎绒不为人知的一些隐私外,对仓库被盗的事扯不上一点关系,而甲洛洛最需要探明的是谁是小偷。

4项研究[18-21]报道了中药冷热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FMA评分结果。各研究间统计学异质性较大(P<0.05,I2= 75%),通过敏感性分析剔除1篇研究[21],余3项研究[18-20]间统计学异质性(P=0.54,I2=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14,95%CI(10.75,13.52),P<0.000 01],见图3。同时合并结果较之前无明显改变,说明结果稳定可靠。

(17)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杜小雷传》)

该词是一个叠韵连绵词,从语源上看,由于不需要用手托着吃,故由“馎饦”转义为“不托”。此外,《夜航船》中明确记载说“不托”乃晋语说法,又从五代唐昭宗迁驾汴梁的活动轨迹可知,该词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现今,仍有不少方言在使用该词,从《汉语方言大词典》对“馎饦”的解释可窥一斑。“馎饦”(名)一种熟食的面食。如切面等。古方言。宋·朱翌《猗觉察杂记》卷下:“北人食面,名馎饦。”另“馎谟”(名)烙饼。中原官话。山西吉县[p12m12]①饼。古方言〈方言〉第十三:‘饼谓之饦。’晋郭璞音义:‘饦音托。’〈释名〉:‘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②(动)面食并粘在一起。晋语。山西忻州[thuo2]撒得面干面粉少啊,面面条也饦住啊。“饦子”(名)小甜饼。中原官话。河南洛阳。“饦饦”①(名)发面饼。中原官话。山西永济[thuo24thuo]。西南官话。贵州黔中汉语方言常说“面饦饦”或是“饦饦肉”,后者有比喻用法,形容肉块的形状类似面饦。②(名)公章。冀鲁官话。《当代讽刺歌谣》:“甭看你的饦大,顶不住熟人一句话。”“饦炉”(名)油糖饼。西南官话。明·李实《蜀语》:“油糖饼谓之饦饦。亦谓之炉食。因炉盆所熟,非锅熟故[1]6624”。由于该词是一个叠韵连绵词,因而,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作“馎馎”或是“饦饦”皆可。这显然受到了语言的顺同化或逆同化影响。

首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要加强保健意识,定期体检,有病就医,未病预防,养成健康文明的工作习惯。工作不能废寝忘食、过度疲劳。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以“锻炼、健康、工作、幸福”为主题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高教师身体素质,同时增强其团体协作意识和凝聚力。

烹小鲜如治大国。一部雄壮曲折的齐国史,孔子闻韶为之“三月而不知肉味”;荀子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群贤毕至外,更有刀光剑影、泣血悲歌。“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家喻户晓,那个“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的齐景公,把晏子这朵苦口婆心的小鲜花儿衬托的光彩透亮。

5“.壬午,药彦稠进回鹘可汗先送秦王金装胡䩮,为党项所掠,至是得之以献。(《旧五代史·唐明宗纪九》)

(5)夜皆踣于地,以发绳各系一橛,又以毛罽都覆之,守卫者卧其上,以防其亡逸也。(《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以上这些对人的能力、潜力的平等主义、乐观主义的思想,是增能理论的核心的理论基础,增能理论就是把每个人的内在力量、内在资源作为自己的核心理论基石。

在确定设立“新锐奖”时,勘探分公司负责人就道出了设奖初衷。“勘探分公司400多人的队伍,三分之一以上是年轻人。把年轻人培养起来挑大梁,勘探事业才后继有人。”

笔者认为“胡䩮”符合“嵌l词”(“l”指国际音标[l])的特征。它是单音词的缓读形式,分化为两个音节,也即是古人所说的“切脚语”中后字声母为[l]的一类。分音词是将一个字的音节按照声与韵可以拆分成两个音节,第一个非成词语素与原单音节双声,第二个非成词语素与原单音节叠韵。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分音词的现象。如:

第一,元杂剧和散曲中的分音词

(18)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两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唯景臣《高祖还乡》)

(19)吃黄不老胜似熊掌。(刘时中《上高监司》)

(20)见层层叠盔团栾坐。(杜仁杰《庄稼人不识勾栏》)

(21)金鼓声,刀斧鸣,一周遭围绕赛寒冰,剔突铁桶似围城。(《阴山破虏》杂剧二《圣药王》)

(22)今日呵,便担着孛篮,抻着衣服不害羞,当街里叫将过去。(《东堂老》杂剧二《红绣鞋》)

(23)我圪搭的谱住征袍,提离鞍桥。(《午时牌》杂剧四《双调新水令》)

(24)老夫人转关儿没定夺,哑谜儿难猜破,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西厢记》之《乔牌儿》)

王季思等在《元散曲选注》中认为“胡阑”是“环’的合音,“曲连”是“圈”的合音。”又“‘不老’,应是一个字,而且要平声。故‘黄不老’是‘黄聚’的音转[7]”。显然,“不老”是“柏”的对应分音词。另,例(20)、例(21)中的“团栾”“突”都是“团”的分音词,只不过写法不同而已。例(22)中的“孛篮”对应了“盘”,但只是形状形似,实则并不是一个东西。“孛篮”一词在今晋语中仍广泛使用,指一种柳编或竹编的浅圆形容器。例(23)中的“提离”则对应了“提”,并且在今陕北、内蒙古西部作“的离”[tili],意义相同。例(24)中的“阁落”即角的分音词,在普通话中作“角落”,黔中汉语方言和东北话读作“旮旯”,另晋语是“圪”。

第二,宋人笔记中的分音词

(25)孙炎作反切,语本出于俚俗,常言尚数百种。故谓就为鲫溜,凡人不慧者即曰不鲫溜;谓团曰突栾;谓精曰鲫;今谓孔目曰窟窿,不可胜举。(宋祁《宋景文笔记》)

(26)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于书史中。如以蓬为勃笼、盘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顶为滴(宁页)、角为矻落、蒲为勃卢、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旁为步廊、茨为蒺藜、圈为屈挛、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宋·洪迈《容斋三笔》)

其中“团曰突栾”的记载正与上文“见层层叠盔团栾坐”中的“团栾”相吻合。

(13)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饼法》)

(27)胡《广韵》:户吴切。

(28)弧《广韵》:户吴切。

(29)簶《广韵》:庐谷切。

(30)簶《集韵》:庐谷切。

(31)䩮《集韵》:庐谷切。

(32)《集韵》:庐谷切。

(33)箓《广韵》:力玉切。

(12)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清·赵翼《土城怀古》)

现代汉语方言中嵌[l]特征的词是大量存在的,张树铮在《山东方言中的“嵌l词”》一文中收集了便收集了约60余条。如“扒-扒拉”,“疤-疤瘌”,“脱-突鲁”(脱落,线头等散开),“挂-挂拉”(挂念),“救-救娄”,“哄-胡弄”,“末-末落儿”(碎末),等等。有些汉语方言中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同样存在着,譬如黔中方言中,“角”说成“旮旯”;现代普通话中也有较多的“嵌l词”,如窟窿、机灵、激灵、角落、葫芦、螳螂、轱辘、骨碌、呼噜、胡同、囫囵、佝偻、喉咙等。

此外,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分音词”和“嵌l词”进行区分,前者是上位概念,包括了后者。可以说,“嵌l词”只是“分音词”的其中一种形式,且较为常见。现代汉语方言和古文献中亦能找到其他形式的分音词。譬如,“胳”(腋下)在黔中汉语方言中为“嘎肢窝”。另,有如下用典:

(34)楚伯棼射王,汰輈及鼔跗,著于丁宁。杜预注:丁宁,钲也。(《左传·宣公四年》)

此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材料质量和设备质量。材料是建筑质量的基础保证,若其未达到相关标准就被使用在施工中,会大大缩短建筑寿命。很多施工单位为牟取巨大的利润,在材料购买上通常只要求价格低廉,并未将其质量和实际施工联系到一起,有的建筑完工后不久,就会出现坍塌现象,严重影响住户的人身安全。机械设备是现代建筑施工的必备品,针对施工需求,近年来我国对机械设备的优化力度很大,施工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当中[2]。但在机械的自动化研究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若能进一步提升建筑机械的自动化水平,施工效率和质量会有很大提升。

(35)杼上,终葵首。郑注:终葵,椎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

此外,从中古声韵来看,“胡簶”声纽分别为匣/来,韵分别为模/屋,开合口分别为合/合,等分别为一/一,声调分别为平/入;“葫芦”声纽分别为匣/来,韵分别为模/模,开合口分别为合/合,等分别为一/一,声调分别为平/平。从意义方面看,这两个词的语源义都表达了“圆转貌”。

(37)檟,苦荼。郭注:蜀人名之苦荼。(《尔雅·释木》)

其中“钲”即“丁宁”。“椎”也即“终葵”。“檟”也即“苦荼”。该词未被《近代汉语大词典》及《大词典》收录;而《大字典》则首引《新》史,注解为:“胡簶,也作‘胡簶’,箭袋。”无论是古代的韵书或是《大字典》的解释都可看出来,“簶”只能用于“胡簶”一词中才有意义,且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单用之例。另,“胡簶”亦作“胡鹿”“胡簏”“胡禄”。

(38)异鱼。东海渔人言近获鱼长五六尺,肠胃成胡鹿刀槊之状,或号秦皇渔。(唐·段成式《酉阳杂殂·鳞介篇》)

[设计意图:如何让各教学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课堂教学的启承转合如行云流水,这是我们在备课过程中所应思考的。教师留“茉莉”一词作为课文教学的引线——“茉莉,你们有没有见过?这篇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茉莉的?”,让生字教学与文本阅读教学珠联璧合,继而引导学生深读课文,探究茉莉的特点,感悟它在文章中的作用。]

综上可知,民营企业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互勾连的背景下,形成了《2009年纪要》对于“关联性企业”的特殊认定方式。这也是民营企业逐利的特性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相关制度缺位共同导致的结果。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关联性企业的涌入表面上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实际上却是恶化了不正当的市场竞争,由合法的交易方式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敛取财物,最终壮大了黑恶势力。所以,在认定关联性企业的“涉黑”要素时,不仅要在财产的流向上锁定关联性企业,也要通过“涉黑”要素的认定,分离出关联性企业中合法的财产和人员。

(39)平原君负韊矢。司马贞索引:韊音蘭,谓以盛矢,如今之胡簏而短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同样,词典对“葫芦”的注解亦是如此。《大字典》对其释义为:①大蒜。②草名。③葫芦的简称。引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四:“王筠好弄葫芦,每吟诗则位于葫,倾已复注,若掷之于地,则诗成矣。”“葫芦”亦可写作“壶芦”“胡芦”。

(40)壶芦,瓠之无柄者。杜甫《送刘仆射判官》:强梳白髮提胡芦。杨伦镜铨:盛酒器。(崔豹《古今注·草木》)

(41)长瓠、悬瓠、壶庐、匏包、蒲庐,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三·壶庐》)

(36)椎,击也,齐谓之终葵。(《说文·木部》)

制度的形成和变迁表现为系统功能的优化。制度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具体规则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所谓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区别,可以理解为基本制度是对社会关系的结构安排,具体制度则是对社会主体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规定,体制是具体制度之间有机连接的网络系统的枢纽,是社会有机体不同功能区行为规范的框架结构,即所谓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体制改革是一个巨型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原理,制度系统的整体目标是要达到社会关系结构的最优化,体制和具体制度作为系统中的结构和要素,必须围绕整体目标的实现而不断地修订和调整。

二、《新五代史》俗语词考释

《新五代史》为欧阳修“自撰”,即不是奉朝廷之意所撰。自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之前着手编写,到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其中的“眊褐、安西白氎、啗酥”这三个俗语词尚不见考释,今考释之。

6.其所贡:硇砂、羚羊角、波斯锦、安西白氎、金星攀、胡桐律、大鹏砂、毦褐、玉团。(《新五代史·四夷附録三》)

按:“眊(mào)褐”,指一种有毛饰的大麻、兽毛的粗加工品。《字汇·目部》:“眊”,莫报切,音帽。”“眊”用同“旄”,指古代槊竿或旗竿顶上的毛饰。《大词典》引《北史·蠕蠕传》:“诏赐阿那瓌细明光人马铠一具,铁人马铠六具,鲁思银缠槊二张并白眊,赤漆槊十张并白眊。”《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多幻人,能发火于颜,手为江湖,口幡眊举,足堕珠玉。”宋·洪迈《夷坚丙志·宜都宋仙》:“外舅昼寝,梦大舆自外来,旛盖麾眊,仪物颇盛,巍然高出于屋。”

另,《字汇·衣部》:“褐,何葛切,音曷。”《大词典》释义为: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者所服,最早用葛、兽毛,后通常指大麻、兽毛的粗加工品。引《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玄笺:“褐,毛布也。”《孟子·滕文公上》:“许子衣褐。”赵岐注:“以毳织之,若今马衣也。或曰:褐,枲衣也;一曰粗布衣也。”焦循正义:“任氏大椿《深衣释例》云:‘……凡此言褐者,必曰短褐。师古《贡禹传》注,以褐为布长襦。《演緐露》又以褐为“裾垂至地”,岂褐之长短,亦有古今之异与?’”唐·韩愈《毛颖传》:“今日不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大词典》未收录“眊褐”一词。

7.其所贡:硇砂、羚羊角、波斯锦、安西白氎、金星攀、胡桐律、大鹏砂、毦褐、玉团。(《新五代史·四夷附録三》)

按:“安西白氎(dié)”指产于安西府(今陕西安西县)的白棉布。“氎”,古代对细棉布的一种称呼,如氎布、白氎、花氎。

(42)法向空林说,心随宝地平。手巾花氎净,香帔稻畦成。(唐·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

从古代韵书的注解可知,“胡”指的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继而又可泛指古代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譬如胡琴、胡椒、胡萝卜等。另一方面,从辛弃疾的诗中也能明显看出,“银胡簶”与“金仆姑”所指对象都为燕兵,也即金国的士兵。因此,“胡簶”一词应当指北方部族所用之器具。而文例中“胡䩮”的所指对象便是回鹘可汗。有人认为该词源自突厥语“qurluq”的对音。此说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的考证。

(43)光明白氎巾。(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

(44)每年敇使别送香花、宝蓋、贞珠、幡蓋、珮玉、宝珠、七宝宝冠、金镂香炉、大小明镜、花毯白氎、珍假花果等,积渐已多,堂裹铺列不尽之。(《求法巡礼行记》)

(45)自龟兹赢六百里,窬小沙碛,有跋禄迦,小国也……出细毡褐……役頟属突厥。自素叶水城至羯霜那国,衣毡、褐皮、氎,以缯缭。(《唐书·西域上·龟兹》)

(46)其地出玉、牦、绿野马、独峰驼、白貂鼠、羚羊角、硇砂、腽肭脐、金刚钻、红盐、罽、氎、騊駼之革。(《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

(47)乙丑,高丽国王王睶,遣使兀剌带贡氎布、线绸等物四百段。(《元史·本纪·世祖》)

8.庄宗拊其背而壮之,手啗以酥,啗酥,夷狄所重,由是名动军中。(《新五代史·晋高祖本纪八》)

按:“啗酥(dàn)”,指为少数民族所吃的牛羊乳制成的食品。“啗”,食、吃。《段注·口部》:“啗,食也。从口,臽声。徒滥切。八部。读与含同,与今音异。”《广韵·闞韵》:“啗,噉也,食也。”

(48)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揜口而笑。(《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49)主孟啗我,我教茲暇预事君。韦昭注:啗,啖也。(《国语·晋语二》)

(50)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啗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史记·高祖本纪》)

“啗”又可写作“啖、噉”,在方言中又有这样一些说法[1]4421

(51)啖药:(动)(给牲口)喂药。中原官话。陕西卢县[tan55yo31

(52)啖括:(动)吃得痛快。江淮官话。江苏盐城[th53ku5]今格中上了啖括下子。

(53)啖揽:(动)把事物咀嚼着玩儿。闽语。广东揭阳[tam35-21nam53]买包物食仔客伊(买包糖果给他吃着玩儿)

(53)啖嘇:(动)吃。闽语。广东汕头[tam55sam53]。

(54)啖糁:(动)吃零食;吃点心。闽语。福建厦门[tam44sam53]。

“酥”,酪类。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

(55)饮食多酥酪沙塘,秔粟米饼。(《北史·真腊国传》)

(56)味雋问牛酥,轩高来燕乳。(宋·杨栋《净土寺追和东破韵》)

(57)院烧灯有咒僧,垂簾白白日点酥灯。(元·萨都剌《上京杂谅》)

(58)马思哥油今亦云白酥油。(元·忽思慧《饮饍正要·酥油》)

(59)酥乃酪之浮面所成,今人多以白羊脂杂之,不可不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部一·酥》)

该词最最早产生于唐代。但,检索文献,“啗酥”仅见《新五代史》。

三、结语

全文考释了《旧五代史》中的“帐族”“毛罽”“帝羓”“不托”“金装胡䩮”和《新五代史》中的“眊褐”“安西白氎”“啗酥”八条俗语词。尤其是对“不托”进行了语源方面的考释,笔者认为该词是一个叠韵连绵词,从语源上看,由于不需要用手托着吃,故由“馎饦”转义为“不托。”此外,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再就是“金装胡䩮”,通过对元杂剧、宋人笔记等多种资料的爬梳,笔者认为该词亦符合“嵌l词”的特征。此外,从中古声韵来看,“胡簶”与“葫芦”的声韵都极为相似,故二者在语源上都表达了“圆转貌”。总之,这些俗语词有的始见于两《五代史》,有的在现代方言中还有所保留。本文从史书语言入手,对其俗语词展开探讨,这将极大丰富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内容并希冀对大型辞书的编修和完善工作做一点铺垫作用。

注释:

①文中所涉及的黔中汉语方言均来自笔者的调查。

参考文献:

[1]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49.

[3]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843.

[4]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M].武汉:崇文书局,2016:347.

[5]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93.

[6]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02.

[7]王季思.元散曲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140.

【责任编辑:赵佳丽】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roverbsin the Two Versionsof Five Dynasties History

YEXiaofen1,LIYujing2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Guangdong,China;2.Institute of Humanities,Anshun College,Anshun 561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dialect mutual testimony,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eight proverbs in the Old Five Dynasties History,namely,the"zhang zu","mao qu","diqiang","bu tuo","jing zhuang hu lu",and"mao he","an xi baidie"and"xie su"in the New Five Dynasties History.Some of these proverbs originated in the two Five Dynasties History,while others are still retained in modern dialects.Starting from the language of historical books,this paper probes into its colloquial words,which will enrich theresearch content of modern Chinesevocabulary and help thecompil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arge-scaledictionaries.

Keywords: Old Five Dynasties History;New Five Dynasties History;Proverb;Modern Chinese

中图分类号: H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34(2019)02-0082-05

收稿日期: 2018-11-30

作者简介: 叶晓芬(1984- ),女,贵州安顺人,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史,E-mail:286151239@qq.com

标签:;  ;  ;  ;  ;  ;  

两《五代史》俗语词考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