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浇带指的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结构设计规范或者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板等相应的位置留设临时的施工缝,将结构整体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规定的时间后再浇筑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结构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浇筑后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主楼地下两层地下室,负二层为车库和仓库,层高为4.8m,负一层为设备管廊层,层高为2.1m,地上三层商业层高均为4.8m,住宅二十层,层高为2.9m。主楼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车库基础形式为柱下独立基础。主体基础与车库基础连成一体,为了避免差异沉降,在车库与主楼相连的第一跨内部设置沉降后浇带,见图1、图2。
二、后浇带设置的作用及做法要求
1、后浇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施工阶段的结构长度,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及消除施工期间的差异沉降等等;但其并不直接减少使用期的温度应力,不适宜仅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结构超长的温度应力问题。通常习惯上可将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后伸缩后浇带。后浇带的设置要求见表1
2、后浇带设置的平面位置应结合基础及其以上结构布置情况综合考虑,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线附近,当后浇带位置可以上下错开时,基础的后浇带宜设施在钢筋最简单的部位,避免与梁位置重叠;上部框架结构后浇带可与基础后浇带平面位置错开,但必须在同一跨内;设置时可曲折而行;应特别注意地下室与上部结构设缝位置的一致性问题。
3、由于后浇带的存在时间比较长,在留设期间内,施工垃圾进入后浇带内不可避免,因此施工图设计时,应流出空隙,便于清理。
4、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应考虑在基础施工完成后适当减少降水抬高地下水位(以节约降水费用,并减少因降水对周围已有建筑的影响)的可能性,并在基础后浇带下及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外侧采取加强措施。
⑴以基础底板的自重平衡上升的地下水位,当仅考虑基础底板作为地下水平衡重量(基础底板上未采取其他的压重措施)时,其地下水上升的高度hw≤2.25h,其中hw为从基础板底起算的地下水上升高度(m),h为后浇带两侧基础底板的厚度(m)。
⑵基础底板后浇带下钢筋混凝土抗水板,按两端支承在基础板上的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计算,其计算跨度可取后浇带宽度+0.2m,按水头为hw设计计算。
⑶应确定施工期间的安全水位和警戒水位值,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水位监测,当遇到突发事件时,应采取相应加大降水或增加基础底板压重的技术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⑷后浇带抗水板做法见下图3、图4。
四、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的时机及条件
1、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其浇筑完60天时,大致可完成收缩量的70%(注意:《防水规范》指出: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在龄期为6周后才能基本稳定)。
2、沉降后浇带,主要用以消除施工期间建筑差异沉降对结构的影响,后浇带混凝土与其两侧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应有足够的保证。
3、伸缩后浇带,主要用以减少早期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可以适当迁移。
4、依据建筑物的使用条件,合理确定后浇带的封带温度,可以减少在使用期间的结构的温差,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部分地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后浇带的封带温度,可按建筑物的使用期间最大温差的中间值兵适当偏低取值,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的最高温度为35℃,最低温度为-10℃,则封带温度可取10℃。环境温度上升时,混凝土受压,而环境温度下降时则混凝土受拉,故浇筑后浇带温度应适当偏低取值。
五、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在施工时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注混凝土后连接牢固,后浇带通常应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2、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丝网模板的距离,为防止混凝土振捣中水泥浆流失严重,应限制振捣器与模板的距离,为保证混凝土密实,垂直施工缝处应采用钢钎捣实。
3、后浇带混凝土宜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来确定。
4、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5、对地下室较厚板、大梁等属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施工,两侧必须设置专用模板和支撑以防止混凝土漏浆而使后浇带断不开,对地下室有防水抗渗要求的还应留设止水带或作企口模板,以防止后浇带处渗水。后浇带下部保留的支撑,应保留至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且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能逐层拆除支承体系。
六、结束语
结构设计中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原则,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和减少温度收缩影响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因各种原因设置的后浇带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有很大的可伸缩性,所以只有认真理解各专业的规范的不同和根据本工程的特点、性质,灵活可靠地应用规范规定,才能有效地保证工程质量。
论文作者:张东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5
标签:混凝土论文; 基础论文; 结构论文; 底板论文; 温度论文; 地下室论文; 位置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