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泛精神心理学对幼儿进行爱情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运用泛精神心理学对幼儿进行爱情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运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爱心论文,幼儿论文,心理论文,泛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他们得到了太多的关注与爱。可是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心教育。爱心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一个有爱心的孩子,他会同情人,关心人,与人合作,还会珍爱生灵。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要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出发,“泛灵”心理就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心理,可以运用它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那么,什么是“泛灵”心理呢?

世界著名的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泛灵’心理是把事物视为有生命的东西的一种倾向。”你看,我们的宝宝们一会儿把竹竿夹在腿中间当马骑,还赶着马儿快些走;一会儿又抱着布娃娃哄他睡觉,孩子们这些天真幼稚的举动,除模仿和想象外,更多的是“泛灵”心理在起作用。

运用“泛灵”心理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将“泛灵”心理同移情结合起来,培养幼儿的爱心。

“泛灵”心理是幼儿的一种特殊心理,是他们人物混合的一种表象,是他们思维力、观察力和认识力低的一种表现。

幼儿年龄小,生活阅历太少,读不上什么生活经验,他们多半是从事物表面的形状去认识事物、认识别人的。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物。而移情是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欣赏和理解别人的感情,替别人着想。一般四五岁的孩子就有移情能力,把幼儿的“泛灵”心理与移情结合起来,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替他人着想,怜爱生灵,效果是很好的。

据说,孩子们喜爱的故事老爷爷孙敬修老人,一次上公园,正看到几个淘气的孩子在攀折小树的枝条。他不紧不慢地走过去,把耳朵紧贴在小树上。孩子们好奇地问他干什么,孙敬修老人回答说:“小树干儿说胳膊痛得要命,要你们可怜可怜它。”听了这话,孩子们羞愧地笑了,再不攀折小树枝条了(王朝闻《审美学》)。这里,孙敬修老人并没有训斥孩子,而是运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和移情对他们进行了爱心教育,效果很明显。

二、从孩子的“泛灵”心理出发,利用灵化了的外物,进行爱心教育。

孩子们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片。而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中,有不少是灵化了的人和物。在给幼儿讲解这些故事时,抓住他们的“泛灵”心理,利用“灵化”了的外物,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同样能取得好的效果。

孩子在听这些故事或看动画片时,可以接受直接的心理体验,培养爱心。听了《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对那支神笔无限喜爱和渴望,都希望自己有那样一支神笔。对美好事物的爱心油然而生。听了《狼和小羊》的故事,孩子们对弱者小羊无限同情,无限惋惜,爱弱者、爱真理的感情愈浓。这些就是利用神化了的外物激发孩子们的“泛灵”心理而进行爱心教育的。

三、抓住“泛灵”心理,将物拟人化,进行爱心教育。

实践表明,幼儿对于会活动的东西,如小猫、小狗、拖拉机等,更容易产生“泛灵”心理。抓住这一点,将物拟人化,也是向幼儿进行爱心教育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把物同他自己的活动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将物拟化成人,爱心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孩子在捉揉踩打小猫时,你说:“你再踩打小猫,它就不和你交朋友了。”你看到孩子撕书,就说:“你把书的衣服撕掉了,它多难受啊!”用这样的方法,比训斥、责怪、打骂的效果好,并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值得注意的是,幼儿的“泛灵”心理是一种意识发展不完全的表现。我们在运用时,还要引导他们辨别事物,引导他们从本质上认识人和物,促进他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标签:;  ;  ;  

运用泛精神心理学对幼儿进行爱情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