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及其构建论文_郭青青 郑惠珊

论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及其构建论文_郭青青 郑惠珊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人类正进入一个高速信息化的全新媒体时代,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途径,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结合当下高校德育环境的实际,研究互联网在加速发展、强势作用的趋势下,对高校德育环境建构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如何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做出了回答。

关键词:德育网络环境、互联网、挑战、构建与优化

笔者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校德育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较明显的就是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形成,这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新的发展契机,因此,把握高校德育环境的新特点,考察在受互联网大力影响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校与个人之间协调发展的德育环境是高校德育环境理论研究所必须解答的新课题。

一、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概述

德育环境是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之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背景下,“互联网+德育”的模式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提高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德育素质和利用网络平台对人们进行德育教育。德育网络环境的构建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网络的本质和影响为前提,促使网民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素质和道德观念的虚拟实践活动。高校德育网络是新时期高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并逐渐发展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

二、高校德育网络环境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革命性技术的采用,都与全新的社会形态的生成是同步的。由此可以预测,互联网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带来的冲击更深远,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正在生成中,并将孕育全新的“人”和人们全新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作为研究社会成员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德育理论及其方法将面临着重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的负面作用。这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表现为,互联网作为学校德育外环境的中介系统和交互系统正在影响着高校德育环境氛围。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环境复杂,信息传播的形式多样,加大了德育对象信息选择的难度。互联网集新闻性、商业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等各种特性于一体,没有差别地向社会成员传递信息,且为了扩大点击率和关注度,相当多的媒体另辟蹊径,通过采取感官刺激的手段吸引受众眼球,使得原本就具有虚拟性质的网络环境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日渐超出人们认知常道,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

2、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剧了青年学生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形态的混乱性。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通过网络,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更易渗透和传播,这势必引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

而大学阶段恰恰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年学生随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它们通过与青年学生己有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这些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价值和文化观念,对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产生误导。

3、网络环境易导致高校德育对象道德法律观念淡化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且虚拟的数字化世界,在这个信息世界里,有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学生上网后可以抽掉自己的所有特征,只留下道德观念在起作用。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自律和道德责任感,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只能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其道德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使得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基本观点是:环境和人的影响是相互的。环境决定人的发展的同时,人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环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环境。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德育的根本目标要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宗旨,在加强和完善网络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德育信息内容在传播中进行渗透、引导等作用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无产阶级情操、集体主义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各民族优秀文化来熏陶和培养高校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查阅并整合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我认为有以下几处建议可供参考。

1、提髙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水平。网络主体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修养是网络德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德育环境的基本要素。高校应该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网络德育工作,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各类有害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网络的法律法规,努力做一名优秀的网民。

2、建设高校网络德育队伍,提髙高校校园网络德育能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德育环境建设,需要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高、德育工作能力强、具备网络管理才能的德育工作队伍。网络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在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蔓延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和文化不断涌入,德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对各种社会现象能够准确地辨别真伪,同时保持高度的警惕,自觉抵御反社会、反科学、反人性的错误思想和价值准则,不断提高政治免疫力和抗干扰能力。

3、加强高校德育网站建设,提高服务学生的能力。加强高校德育网站建设是构建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重要环节。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办具有高校特色的德育网站校园网站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对于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来说,大学生既是“业余”的教育主体,又时积极的教育客体,他们思想开放,有较强的求知欲,接受知识快,常常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思想沟通,通过德育网站和校园信息网站大量的德育信息和共享资源,随时可以获取和利用丰富的德育资源。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而德育是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的。原党总书记江泽民曾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德育在网络上的延伸,良好的高校德育网络环境的构建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戴钢书著.《德育环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

[2]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

[3]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4]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2期.

[5]戎俊.《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戎俊》.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3月.

[6]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第2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50-52.

[7]戴黍.论高校网络德育环境的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02(12):98

[8]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2000年12月

论文作者:郭青青 郑惠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论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及其构建论文_郭青青 郑惠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