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哲学概论_哲学论文

实践观哲学概论_哲学论文

实践观哲学引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论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观哲学”是自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来在哲学研究中持续发展着的一种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改革倾向。但在确认这个倾向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上,则存在着所谓“本体派”和“非本体派”的争论,使其实现进程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笔者认为,哲学中的崇尚改革取向是正确的,应该坚持下去,但不能只局限于具体“体系”构筑等特殊问题和较浅层面,而需深化到哲学观上。实际上,人们以往在哲学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实质是由于旧的哲学观在作崇。所以,必须重新界定哲学观,而实践观哲学正是一种有希望的选择,本文试浅述其要旨。

世界观哲学的缺陷

世界观哲学认为,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或系统理论,它通过总结和概括具体科学成果把握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这种哲学观流行多年,支持者甚多,但细细想来,也有其缺陷。首先,它太过于强调概括性和普遍性,忽视了具体性和动态性。当然,抽象和概括是哲学认识的一种基本手法,目的在于全面全局地把握根本,这是很必要的。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大都以为“生民”确立“安身立命之本”作己任,苦苦求索万般事物之根本。但到黑格尔时就指出,那些企图用抽象知性把握无限的理论,即那些可称之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幻想,原则上说必然是要僵化的。真理不可能是抽象的,只有具体才蕴含生命,具体是哲学的生命。可是,现行哲学观似乎以为,只要永远紧随和遵循科学,哲学便不会陷入非科学泥潭。但不知,人是在生活中而不是在纯粹好奇时需要科学,科学要在现实生活中起作用。现实中,包含着比科学更多的问题领域,譬如说,文明的评价,艺术的探索这些问题,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哲学意义。即使是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问题,也是极有价值的哲学问题,但这些问题绝不可能靠把握“本质和普遍规律”来轻易解决,因为生活不是静观和欣赏什么,而是一种具体的奋斗。那么很自然,为生活需要的是,具体的、动态的、关心生活实际进展的思想或哲学。

其次,它太偏重于客体性立场,缺乏主体性。只从客观世界诸事物的共性和必然性看,人及其生活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而已。无论个人及其时代性奋斗如何激动,憧憬或平静、绝望,历史都随世界或宇宙总规律的“设计”而存在、发展、毁灭。世界观哲学是以这种使人冷静、达观的心态中构建自己的理论的,它教给人以自我的对立面即主观的对立面看问题,这是人类智慧的精彩的一段,人类与动物不同之处,有一点由是人通过掌握身外的力量,即自然、社会的力量,因而具有超“有限自我”的力量,由此人从“自然界”或物质世界获得了“独立”。但文明人知道,独立不是超脱,不是绝对“自由”,人越想自由就越得注意掌握客观规律。自然科学其实就是被这种哲学思想或称之为历史经验支撑到今的,而且将永远被撑下去,成为人类精神中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但这绝不是说,哲学应该仅限于此,历来成功的哲学家,都从最关心人类生存实践的立场上全面、深刻的看问题,他们总是从自己的具体时代需要中感受和提炼哲学主题,进行理论探索。面对耽于自我的唯心主义,他们强调自我的客观背景和相对“物质及其规律”的“第二性”;针对把人自然化或生物化及至机械化的旧唯物主义,他们强调人“要有一点精神”。这两种对立态度的统一之处,在于哲学家始终忧患于满足诸时代和生活需要的使命感。如果耽于对立中的任何一极不能自拔,那就难当得哲学家这个美名了。马克思恩格斯及他们以后的任何伟大革命理论家都没有说过哲学只是世界观的学问,他们十分重视用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人民,但决没说过仅有科学的世界观就完事大吉了,马克思特别强调他的哲学的特殊之处正在于不只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改造世界之必要,在于它是人类生存之基础。由此可见,马克思最关心的其实是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改造,而不是实践思想的某一个侧面。

实践意义的反思

由于现行哲学认识问题的视角过于片面,迟滞或僵化,它的实践概念也显得有些狭隘,浅薄。过去,唯心主义说实践是精神过程,旧唯物主义说是生物、机械运动形式。现行实践定义续承了马克思关于实践的一些重要思想,却把它凝固化、片面化了。首先,它主要从客观世界的立场看实践,把实践“还原”为一种物质运动形式,没有从相反的立场,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唯一可能的生存方式,没有更多的关注实践对“世界”的“创造”。但是,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反映形式,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工具或形式,它始终属于人,在事实上必须从优先考虑人类自身生存的立场上看问题。它应当关注那些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的,重大的、现实和理论中迫在当前的问题,从那里出发对待其它问题,包括看待实践问题。实践超越一切具体哲学,哲学决不幻想自己可以绝对脱离实践的立场,实践的本质等问题,应当从实践者实践的角度来看。其次,它过份强调实践的物质性和规律性,忽视了实践的精神性,主体性,导致了机械的决定论历史观。由此,由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体制选择等问题上引发的一些错误,影响极大的观点早已清楚的证明了这一点。再次,它只强调实践的生产性和经济作用,忽视了娱悦享受和审美求善等方面。第四,它只强调改造世界,忽视了顺应和保护世界这一方面。最后,它只注意了人的活动中的对象性意义,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调节方面作了过份的压抑和忽视。

新的观点并不要否定或排除世界观哲学的实践意义,而是要限制它的绝对化倾向。根据目前需要,看来更要强调新的认识视角,即优先考虑人类最关心的自我存在的立场,从历史进步的立场来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实践更应被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是人和世界及其关系的本质诠释事由。首先,实践是人的生成途径,劳动创造了人,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和自己的历史。人的世界在本质上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而人的世界又建立了人的自我观点,人本来只是较为普通“物质运动形式”,但通过实践建立了特殊的“面对世界”的方式以后,他便在生理、心理上感觉到了自己相对世界普通存在物的“异化”性质。其次,实践是人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社会,文化、科学、工具和武器等等为中介,而人与社会等中介物的关系又以人与自然等等的关系为中介;但这些中介归根到底是人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实践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真善美是人在哲学中设定的理论范畴,而这些范畴的特征和功能都在于反映和发展实践。它们的本质正是实践。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而生存的意义之一就是“在世”,是与自然界对立统一。第三,实践是人及其世界内各种现象的共同本质。人的世界并不完全等同于世界本身,它是世界本身的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建立自己的“小世界”,这小世界尽管在不断扩张,但终究因实践而具有自我限制的性质,人就是在这种具有高度不同的自我限制中发展真善美的。不能说这种自我限制只有消极意义,因为只有有限制才能有所成就,但尽管是成就也还是具有有限的性质。于是人们看到,社会生活、文明模式、科学精神等等,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和特征,即似实践的特征。最后,我们可以统而言之,一切人的努力,本质上都是实践的内容,哲学、宗教、经济和艺术等概莫能外。当然,每一个内容要素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哲学是那种始终从注重影响人类生存实践的大问题角度介入生活的学问,它是关于大实践观的学问。

实践观总览

实践观是人们对于关系到自身生存全局的那些问题的见解和构想。它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特点,在人类精神中具有奠基石的作用。但这基石并不是坚固如铁的,它是可以变化的,因为随着实践其子系统的变化发展,所谓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是变而又变的,我们可以用时代焦点这个词来说明实践观问题的基础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历时态维度来看,哲学史正是实践观问题被不断“设定”和触及并不断被消解革新的过程。古代哲学中关于“本质”问题的讨论,曾被人们认为只是世界观问题。其实所谓本体更是实践问题,因为人们本意上是要通过追问本体,建立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为人类生存活动树立知识或意义的基础标座。当这种努力耽于片面性或肤浅的全面性时,往往会导致人的自我的“异化”。形而上学的宗教化或类宗教化促成了这种“异化”,也从反面提醒哲学家们要“退而结网”。于是,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等等问题顺次进入人的哲学沙龙,成了新的时代焦点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各种学问包括哲学,其发展的逻辑从细节和内在方面是复杂的。但是,哲学也有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即它更关注全局性和根本性,所以,它无法避免要与片面性和肤浅性作斗争。不幸的是,片面性和肤浅性也正是一切想一劳永逸地理解问题的哲学理论的共同误区。问题并不难解释,但解释本质上并不是与实践无关的东西,解释也是一种“实践”。

从共时态维度看,哲学总要与自己的实践建立一种基本适应的关系,它是一切散在地存在的实践事物的灵魂和联络员。哲学与其它学问之间应当有一种全面反映和深层沟通的联系。这种互补性联系的优越性在于,谁也不能自以为超越对方,更不能超越实践。哲学要建立自己的威望,它得深刻又全面系统地讨论一切最终归于实践的问题即实践观问题。实践观问题的特点之一便是发源于实践,体现着实践的“时代焦点”,所以,它是根本的,又是变化的。

实践观哲学的展望

哲学是实践观的学问,这体现了哲学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所有的哲学都是实践观的学问,因为他们不可能离开实践讨论问题,真善美都是实践问题。同时因为实践观是基本问题和“焦点”问题的理论和非理论抽象,各种具体的哲学“体系”虽然承认自己的对方是自己,即是哲学,又常常因为这种共同性而彼此强调其不同之处。所以,当我们强调哲学是实践观的学问时,一方面赋予了所有哲学以一种统观能力和历史使命感,强调了哲学对人生的根本性意义和建设性作用。还不但使各种哲学有了一个可以信服的“立身”标准,而且可以以此标准互相鉴定其寸长尺短。在这种“共有一家”的意识中,有利于哲学家们抛弃旧怨前嫌,互补其短,互扬其长,不至于总是老死不相往来,互相敌视,自我封闭。更重要的是,把哲学与它的不可超越的存在基础即实践相联系,实际上扩大了哲学的视野和哲学的“生存空间”,有利于哲学各个派别“体系”充分展示其个性,而且并不因此便落得个“不是哲学”的劣名。有人以为,世界比实践范围大,所以世界观哲学比实践观哲学容量丰富,这其实是世界观哲学的偏见。实践是哲学最根本的立身之处,而且是哲学的发展动力和最终归宿,世界只是实践内推出的问题之一,在理论上和实践观范围内并不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课题。实践的观念内蕴着把握世界的理论要求,世界的观念却只部分的包蕴着实践的侧面,即客观面、规律性的特点。所以,我们的主张哲学是实践观的学问,并不否认哲学同时也可以重视世界观问题,相反,却能使之得到更深刻、更具体的界定和理解。不仅如此,我们从实践观哲学立场上,还更注重每一门学问,每一个哲学“体系”之间应相互开放,互相通气,互相补充和修进。实践观哲学本质上是视觉灵活、视野宽阔、面向生活、对外开放的哲学观。它还不是一个“体系”构造,但它诱发着各种更高更新的“体系”,它推崇一切有生命、能创新的哲学,鄙视一切墨守成规,画地为牢的迂腐形而上学。它是活泼泼的力量,它的生命力是远大的,但它永远依赖各位哲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所以,它总是未竞的事业,前途遥远,还需努力不息。

标签:;  ;  ;  ;  ;  

实践观哲学概论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