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校长职业发展趋势--来自世界各国校长专业标准的启示_学校文化论文

论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趋势——各国校长专业标准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长论文,专业论文,中小学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时代已步入“一日不学,便会落伍”的学习型社会,这对校长专业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把握校长专业发展趋势,使之能适应当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必触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各国校长专业标准的共同特征、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校长专业发展趋势,以期为校长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一、由“行为典范”走向“共同发展”

       校长自身的发展是校长教育领导能力的基础,它呈现出由“行为典范”走向“发展自我”、由“发展自我”走向“与人合作”、由“与人合作”走向“引领他人发展”①的趋势,并最终走向校长与他人的“共同发展”。

      

       图1 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侧重点鱼翅图

       1.此图是在对各国校长专业标准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画出的,“侧重点”来源于各国校长专业标准共同点之外而又着重强调的内容。从“鱼尾”到“鱼头”为从1995年至今的时间轴,“斜刺”为国别,“横刺”为该国在该时期的侧重点。

       2.“美国1”中的“1”表示首次颁布,“美国2”中的“2”表示第二次修订,同理,英国和新西兰也是如此。

       (一)由“行为典范”走向“发展自我”

       典范是指被认为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中国有句古话是“上行下效”,即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校长作为一校之首,是全校的最高领导,其行为应该中规中矩,应该是校内成员仿效的典范。美国于1996年制定的《学校领导标准》(Standards for School Leadership)把“校长个体行为规范”放到了主要标准纲目的位置,指出教育领导者要通过正直、公正的行为等来促使每位学生成功,学校领导者要确保做出表率,考虑个人行政工作对他人的影响等。此时,校长扮演的角色是一所学校的“行为典范”,是校内成员学习、仿效的标准。

       其次,校长能够成为“行为典范”的前提是校长在该领域是佼佼者,这取决于校长“发展自我”的程度。英国于2004年颁布的《国家校长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Headteachers)把校长的“自我发展及与他人合作”作为一个关键领域,由此突出了校长“发展自我”的重要性。该标准指出校长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发展设立个人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努力。时约7年,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Principals)在校长专业实践领域的具体内容中也提到了“发展自我”,指出校长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重视自身持续的专业发展,保持健康和良好的状态,以应对错综复杂的任务等。

      

       图2 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趋势鱼翅图

       注:此图是在综合分析图1的基础上,以时间轴为主线,通过归纳分析而得出的。

       (二)由“发展自我”走向“与人合作”

       首先,学校的发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即使再优秀的校长,也难以凭借一人之力完工,所以校长要寻求外力,与人合作,共同完成这项工程。其次,有效的校长不仅能管理好他们自己,而且能把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这就要求校长要从“自我型校长”向“合作型校长”转变,“与人合作”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媒介,也是重要的一步。英国和新西兰两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皆突出校长“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英国和新西兰两国校长专业标准不约而同地强调“与人合作”对校长专业发展的助力作用,同时也规定了校长在该方面要达到的品质、技能以及标准。英国的校长专业标准提出“自我发展及与他人合作”,要求校长要促进个体和团队发展,有效团队合作,能够发展、授权和支撑个体和团队,与校内外的人合作建立网络关系,促进自己及学校里其他人的可持续专业发展等。新西兰于2009年修订后的《校长专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Principals)把“合作和伙伴(networks and partnerships)”作为标准构建的主要方面之一,对有效校长的行为进行了描述,主要包括协助董事会制定战略决策,积极培养与社区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积极培养校长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与政府机构之间以及教育专家之间的关系,定时与家长、学校社区就学生进步和其他相关事务进行沟通等。

       (三)由“与人合作”走向“引领他人发展”

       如若说“与人合作”是寻找助手的话,那么“引领他人发展”就是培养助手。其实,培养助手是寻找助手的一种高级模式,同样,“引领他人发展”也是“与人合作”的一种高级模式。为什么培养助手是一种高级模式的“与人合作”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忠诚度”与“可持续性”两个维度进行考虑。校长亲自培养出来的助手能够使其保持较高的忠诚度且长期不间断地服从指挥与管理,这对促进学校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中澳两国正是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把“引领他人发展”的思想渗透到了校长专业标准里。

       澳大利亚校长专业标准在实践内容中提出“发展自我与他人”,要求校长管理教职工的绩效,促进其持续有效的专业学习,定期反馈,使其达到高标准,培养其领导能力;信任、支持教职工,激发其创造力;在教职工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推进终身学习;在教学领导的改进环节中推进有效的教师干预、矫正行动及后续措施。“引领教师成长”是中国在2013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之一,明确提出了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要求校长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尊重、信任、团结和赏识每一位教师,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由“成功”走向“成人”

       纵观美、英、新、澳、中、日等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在学生培养理念方面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图1,可以发现,育人理念大致存在着这样的趋势:由“追求学生成功”走向“促进学生发展”、由“促进学生发展”走向“营造育人文化”、由“营造育人文化”走向“使人成之为人”。

       (一)由“成功”走向“促进学生发展”

       笔者认为追求学生成功的理念,主要包括两点内容,一是学生学业的成功,二是学生事业的成功。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追求诸事领先,所以更加偏重学生事业的成功,比如1996版的《学校领导标准》以及2007年修订版的《教育领导政策标准》(Educational Leadership Policy Standards)都遵循“反映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为基本原则,面向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成功。它认为有效的学校领导者是通过在由高校和学区等共同计划和指导下的学校情景中,帮助学生实践真正的、持续的、高标准的体验,获得毕业证书,来促使学生成功的教育人物。

       相对而言,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则偏重学生的学业成就,较之新西兰,澳大利亚则又相对偏重学生的卓越发展。新西兰1998年版的校长专业标准强调的是校长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尚未意识到有效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服务。而2009年版的新西兰校长专业标准将“所有学生”(all students)放在了核心关怀的地位,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同样,澳大利亚的校长专业标准“关注学习理念及每一位学生”,一再强调“学习”居战略规划的核心地位,要求校长必须对“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作出反应,提供安全有效的学习环境,强化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求学校预算与“学习”这一重点相协调。它的终极目标及“领导要求”与“专业实践”的每一条具体要求,无不强调持续不断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卓越发展。

       但是无论是学业成功,或是事业成功,强调的都是学生发展的外显因素,忽视了学生内隐品质的培养,比如善良、爱心、感恩、宽容等。换而言之,即单纯地“追求学生成功”的育人理念具有明显缺陷。所以,育人理念的完善是必然的,由“追求学生成功”走向“促进学生发展”,是中日等国校长专业标准给予我们的一个暗示,也是育人理念完善的一个途径和趋势。

       (二)由“促进学生发展”走向“营造育人文化”

       学生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主体人格的完美发展和各种需要的合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牵涉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只有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把学校整体处于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内,才能促进学生追求自我完善,获得整体全面发展。当“全面发展”成为共识时,营造育人文化作为一种手段,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中日两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突出强调了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性,无形中印证了笔者关于由“促进学生发展”走向“营造育人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以下是中日两国校长标准关于“营造育人文化”的相关内容。

       2013年,中国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突出体现了“育人为本”和“以德为先”的基本理念,并对“营造育人文化”作为六大基本内容之一作了详细阐述。主要包括,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精心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精心设计和组织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重视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把文化育人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与途径等。

       日本2012年修订版的校长专业标准基本内容的第二、三、七条,提到了文化育人,分别为“利用文化与体制的合作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利用文化与体制的合作提高教职工的能力发展”“对学校相关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主要包括,创造提高儿童学习欲望的学校环境,形成提高教职工能力的学校氛围,了解与国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动向相关的学校教育的现状,了解地方上的文化现状等。

       (三)由“育人文化”走向“成人”

       “育人文化”不是一种育人理念,笔者将其定义为育人理念发展的过渡阶段,由表象的“全面发展”到本质的人之为人的“成人”无法“一步登天”,需借助一定的工具,笔者称“育人文化”为工具性的育人理念。只有当其充分发展,才能最终走向“全面发展”的根本——人的解放,使人脱掉枷锁,成为真正的人。这即是“本真教育”。

       “本真教育”就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学识培养、心智开导和人格塑造的教育。其本质就是远离教育功利的教育,回归真实生活的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就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这是育人理念的终极目标,也是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目标。纵观世界各国,受功利主义与经济理性的影响,大部分国家遵循育人理念的逆回归:从“育人”走向“育分”,即政策文本要求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但在实践中依然遵循“育分”为本,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由此,达到“成人”的终极目标还需很长的路要走。

       三、由“硬性管制”走向“软性着陆”

       硬性管制,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用制度约束管理员工;“软性着陆”是相对硬性管理提出的,则以“人为中心”,利用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文化因素对员工进行人格化管理。由“硬性管制”走向“软性着陆”,是从科学管理理论走向行为科学理论的趋势中析出的,纵观世界各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管理手段由“硬性管制”走向“软性着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硬性管制”走向“注重责任”,由“注重责任”走向“伦理规范”,由“伦理规范”走向“育人文化”。

       (一)由“硬性管制”走向“注重责任”

       硬性管制注重的是条例、规章,管理中的逻辑关系与因素,所以也可称为制度管理、条例管理或逻辑管理。硬性管制能够保证组织的效率,但是其本身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比如它缺乏人文关怀,把人简单地看成接受管理指令的“机器”。因此校长不能单纯地成为管理指令的发出者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者,他应为自己的行为(包括决策、沟通等)负责,即要成为有人文关怀的校长必须先成为负责任的校长。

       在各国的校长专业标准中,英国最先把“明确责任”列入了主要内容,指出校长是整个学校的负责人,要对学生、家长、办学团体以及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确保高质量的教育。为此,校长应在知识、专业素质和行动上达到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完成对政府的契约性职责,培育一种能使学校中每个人能与他人合作,分享知识,理解和祝贺成功并且能对结果负责的风气,保证个体职员的明晰责任,理解、同意、服从严格的审查与评价,思考个人对学校的贡献且考虑从别人那里得到的回馈等。重视责任意识是迈出硬性管制模式的第一步。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也提到了校长在责任方面的规定,但是未作为主要内容列入国家标准。

       (二)由“注重责任”走向“伦理规范”

       “责任”这个关键词属于伦理范畴,责任型校长是走向伦理型校长的第一步。结合时代的发展,经济理性对人们思想的侵蚀,使得很多人丢掉了耻感,人们的行为日益向伦理道德领域侵蚀。鉴于此,由初级的责任型校长转型为伦理型校长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日两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特别强调了校长应由低端责任型校长走向伦理型校长。

       日本校长专业标准的第六条以“个人伦理规范与领导”为主要内容,指出校长应具备学校最高责任人的职业伦理,尊重多样性,自我反省与专业成长,遵从并服从法令等。这些规定把校长的职业伦理提升到很高的位置。

       中国的校长专业标准始终遵循“以德为先”的理念,并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以德为先”的理念主要是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热爱教育事业和学校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公正廉洁,关爱师生,尊重师生人格。这些都是伦理型校长应该遵循的规则,也是注重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

       (三)由“伦理规范”走向“育人文化”

       前面提到“营造育人文化”是育人理念由“全面发展”转向“成人”的过渡阶段,主要指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强调的是文化氛围的创造。在此,“育人文化”则是作为柔性管理的一种手段出现,是校长由硬性管制向软性着陆的铺垫。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以柔性管理为主;柔性管理,是以“人和”为主要特征的和谐管理,由此可见,育人文化、以人为本和柔性管理是相通的,相辅相成的。

       由新西兰、日本、中国三国的校长专业标准可知,组织文化已经或将要成为组织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如新西兰的中学校长专业标准把“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增强教与学的校园文化”作为首要内容。日本通过文化与体制的合作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教职工的能力,并要求校长了解与学校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中国则明确规定了“营造育人文化”的相关内容。由各国的实践表明,由伦理型校长向文化型校长转变已是一种趋势。

       通过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探讨校长专业发展趋势,了解和把握校长专业发展的规律,无疑会给我国和其他各国的校长队伍素质的提升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非常重要的启示。本文所总结出的中小校长专业发展的三条趋势,由“行为典范”走向“共同发展”,由“成功”走向“成人”,由“硬性管制”走向“软性着陆”,旨在为校长专业发展实践尽一点绵薄之力,为校长专业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注释:

       ①引领他人发展主要指校长促进教职工的不断提升。

标签:;  

论中小学校长职业发展趋势--来自世界各国校长专业标准的启示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