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和专业管理的日趋成熟,建筑工程管理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精细化迈进。项目参建各方沟通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着项目目标的实现。项目的沟通和协调工作纷繁复杂,与项目质量、工期、成本目标管理,合约和信息管理等工作同等重要。因此,在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与项目参建各方的沟通和协调,对项目目标的实现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鉴于此,本文从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角度出发,就传统的民用建筑施工总承包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原则、途径等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与分析,旨在为同类工程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用建筑;沟通与协调管理;项目参建主体
1.民用建筑项目施工总承包概述
这里所说的施工总承包是指负责承包相关工程的企业,为了满足发包人的需求,根据合同约定,除自施工程以外,同时对项目各参建主体履行施工总承包义务,享有施工总承包的特有权利和收益。它在民用建筑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于规模较大的民用建筑工程来说,可以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建立施工总承包管理体系,代替发包人履行部分管理职责,缓解发包人专业能力不足的管理障碍,以期实现项目目标。不过,如果完成项目预期目标,施工总承包企业就要具备项目资源整合能力,项目各专业协调和沟通能力,按照具体工程的特性和项目目标的需要,认真研判各分包单位的专业能力,选定合适的施工工艺、选择符合标准的施工材料并负责过程质量控制等等。如此,才可有效的提升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标准、降低项目成本投入,确保项目的时间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施工总承包管理工作的意义非比寻常。
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都需要经历极其复杂的专业化管理和沟通协调过程,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而且,不同参建主体的项目管理目标都有所差异。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可以缓解各参建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同时降低项目风险。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工作,是项目管理的润滑剂。要使得项目能够正常运转,就一定要把沟通与协调这一工作放在施工总承包企业工作职责的重要地位。这对于项目整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通过施工总承包企业的沟通和协调,并通过项目其他各参建主体的参与和互动,可以为项目整体目标的实现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接下来,笔者将会在这方面展开深入解析。
2.沟通与协调管理的目的及原则
如同前文讲到的,沟通与协调工作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沟通与协调管理的目的
施工总承包项目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就是借助施工总承包企业这一管理介质,搭建科学合理的沟通渠道以及协调制度,让项目每一个参建主体的沟通与交流效率都得到提升,工程质量能够有效控制并不断提高,项目建造成本有效降低,项目实施风险完全可控。总而言之,之所以要进行沟通与协调工作,就是为了项目目标最终得以实现,交付成果最终令人满意。
2.2 沟通与协调管理的原则
在沟通与协调的过程中,要严格的遵守以下几项原则:首先,尽可能的提升沟通效率。大部分的建筑工程都具有工作量大,耗费时间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这就导致项目实施和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难度加大。因此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借助沟通与协调的效率提升,以缩短施工时间,减少资金投入。其次,要坚守公平原则。在进行沟通与协调的过程中,为了让项目参建各方的效益都能够令人满意,就一定要尽可能的保障公平,而且要多角度的进行权衡,这样各参建主体才能更好的进行配合,项目正常的施工组织才不会受到影响。最后,要保障信息的真实可靠。如果想要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就一定要确保信息足够的真实,不然沟通工作就难以顺利的进行下去。
3.沟通与协调管理的重点
3.1 与发包人的沟通与协调管理
和发包人进行沟通与协调是项目实施过程中沟通与协调的基点。施工总承包企业应该认真的分析发包人的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发包人所期望达到的标准,让发包人各方面的需求均得到落实。为了达到这一工作目标,施工总承包企业一定要认真遵照总承包施工合同的约定进行施工组织和施工管理。施工过程中遇到与合同约定不符的状况,要第一时间告知发包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么做不仅能够降低施工总承包企业自身的风险,而且还能够帮助发包人更好地了解项目建设的具体状况,同时要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防止出现施工总承包方和发包人之间的冲突。施工总承包企业同时还要多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尽可能的满足发包人需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特别注意多和发包人进行沟通与协调,这非常有利于项目整体的有序推进。
3.2 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管理
设计单位是项目质量和成本管控的重要源头之一。在项目进行施工任务前和施工任务中,施工总承包企业要做好与图纸设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规避设计单位的图纸错误或自身理解错误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把施工环境、建设标准等全面立体的与设计单位做好交流。沟通过程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要足够的真实和精确,这样才具有指导价值。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在施工程与设计存在不符的情况,需要第一时间知会设计单位,并报备发包人。对设计方案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和完善,尽可能避免经济损失的出现。如果需要,施工总承包企业可以给设计单位提供相应的施工技术支持,提升施工效率和设计品质。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设计沟通和设计交流,能够更加完善设计与现场实际的相互结合与互动。
3.3 与监理单位的沟通与协调管理
和监理单位的沟通与协调是施工过程管控的重要环节。监理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既代表发包人利益又以相对独立的身份监督项目实施的全过程。监理单位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施工总承包企业,在监理单位的监督和协助下独立履行自身合同义务。在工程管理的沟通和协调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监理单位在项目五方责任主体中的特殊身份,既能有效保障发包人的权益,又能履行好自身的主体责任。尤其在利益平行的参建责任主体之间,与监理单位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工作特别重要。
3.4 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管理
建筑行业发展至今,政府主管部门对施工过程的监管变得越发专业化、深入化、常态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和落地,有赖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履约意识和专业能力,更离不开政府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管。因此,对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和对政策解读,完全依靠施工总承包企业自身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及时有效的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可以帮助项目有序快速的向前推进。并在政府依法合规的监管下,开展正常的施工组织和安排,会促使项目各方责任主体少走弯路,高效实现项目目标。
3.5与项目各参建主体的沟通与协调管理
随着建筑行业向专业化、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尤其是对复杂的建筑工程来说,完全依赖少数的一两家施工企业独立完成一个大型项目建设已经越来越艰难。这样就需要相对成熟的专业分包、设备供应商、技术服务商等大量不同责任主体共同参与到同一个建设项目中来。因此,作为施工总承包企业与项目各参建主体的沟通与协调管理,必须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议题来对待。在兼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发包人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项目各参建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沟通协调工作,才能确保项目成功。
4.加强沟通与协调管理的方案
4.1提升全员沟通与协调意识
沟通与协调工作只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施工总承包企业调动全部员工和所有单位,提升他们的沟通与协调意识,让每一位个体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意识到沟通与协调的意义。为了达到工作的目标,一定要确每位个体具备围绕发包人项目管理目标进行工作的理念。
4.2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为了做好施工建设任务,项目经理要具备沟通与协调的带头意识和能力。项目经理需要由具备优秀业务水平和责任担当素养的人员来担任,能根据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关部门,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需要强调一点,就是要规避相互独立的状态,做到统一部署。
4.3建设科学的管理制度
如果想要让沟通与协调工作的效果能够令人满意,施工总承包企业应该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问责制度。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每一个参建主体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职责,同时要确保相关的制度得到贯彻与落实。
为了做好沟通与协调的管理工作,需要给每一位工作人员和每一个参建主体设定指标,完善定期考评,设定奖罚制度,督促个体树立危机意识,以确保每一项工作的效果都可以令人满意。
4.4做好内部信息资料管理工作
做好沟通与协调工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就是把信息高效率的传递给各个部门和个体,这部分信息才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落实和闭合。这就是所谓的内部信息资料。因此,沟通和协调过程中各部门要做好信息资料管理的相关工作,确保不会出现信息的遗漏或泄露。施工总承包企业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料管理制度,让信息资料足够的安全,制定严谨的查询使用制度。如此,才可以有效地发挥信息资料的真正价值。
5.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想要保障民用建筑工程的项目目标的实现,不能只凭借某些单独的责任个体来进行工作,而是需要各部门、各参建主体共同配合。只有施工总承包企业把沟通与协调管理工作做到位,让每位个体都能够发挥自身价值,提升工作效果,才能真正实现项目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剑眉.关于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管理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3).
[2]刘献忠.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管理[J].建筑安全,2009,24(11):16-17.
[3]胡海涛.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管理[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3):142-143.
[4]李龙飞.建筑施工总承包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管理[J].科技与创新,2016(15):36-36.
论文作者:姚瑞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总承包论文; 项目论文; 发包人论文; 工作论文; 主体论文; 企业论文; 参建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