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中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王可煜
摘要 :总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步形成阶段,这体现在马克思早期的博士论文尤其是之后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二是进一步发展阶段,这存在于《资本论》中,是一个被“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三是系统总结完成阶段,这表现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费尔巴哈论》中,指出社会意识形态既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意识形态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观念学派兴起,哲学家德斯蒂·德·特拉西作为其代表,首先使用Idéologie 来解释他们的理论。“意识形态”一词,严格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指“观念学”或“观念的科学”。但是,随着拿破仑对观念学派从支持转为打压迫害,“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和“抽象”“不切实际”等词语画上等号。“意识形态”开始由一个描述性、概括性的中性词转变为一个贬义词,并且进一步流传开来。之后经过黑格尔、鲍威尔等人的使用,其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新世界观中就已经明确地阐述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若干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自然不必说,非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没有脱离马克思、恩格斯分析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可以说,在意识形态概念20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被普遍认为是提供了最丰富理论成果的思想家。[1]346
总体说来,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40年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开始到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为止,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时期,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原理、含义进行了阐释。第二阶段是从1849年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是意识形态学说的进一步发展阶段。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拜物教的具体分析,深化了对意识形态的认识。第三阶段是从1868年到1895年,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对意识形态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使其理论得到系统完成的阶段。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
马克思最早使用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是在其博士论文中,即“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识形态和空洞的假设”。[2]236在随后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黑格尔的思想理论的变化发展,并不是以客观现实为依据,而是由观念的发展来决定的,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从而也就说明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在理性国家观、法哲学等方面的思想理论所内含的非现实性。
我们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直到1932年才首次得以完整出版。而在此之前,人们研究和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则主要是根据《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以及恩格斯晚年写作的众多书信。然而在上述文献资料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出版,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唯一“系统地、单独地来充分论述意识形态问题”[3]55的著作,在今天已然成为我们探寻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名副其实的精神源头。要注意的是,由于新世界观的产生,《德意志意识形态》比之前的理论有了质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此外,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做了比较经典的说明:“……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8]33可以发现其含义开始不再带有完全贬义的规定。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首先要对相应物质生产方式加以分析后,“才能够既理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也理解这种一定社会形态的自由的精神生产。”[9]346这里,与“自由的”相对立,马克思将“意识形态”指代为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对“意识形态”概念做了规定。
再次,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意识形态得以产生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意识在刚诞生的阶段就与人们的现实的物质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之后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生产方式的分工,使得精神劳动者逐渐脱离了物质生产活动,从而习惯于在思维中去建构现实的世界。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初步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在确认了理论前提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4]4,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认识到,人们的宗教思想、意识只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抽象与反映,当然也由其决定。
图9为电机运行在900 r/min时,突加和突减80%负载情况下,无延时补偿MPDTC、有延时补偿MPDTC和有延时补偿LSFMPDTC的定子磁链幅值|ψs|、转矩Te、转速n和电流isa.由图可以看出,有延时补偿MPDTC与LSFMPDTC的转矩脉动明显小于无延时补偿MPDTC的转矩脉动.3种控制方法的定子磁链幅值|ψs|在负载扰动时有微小的下降,而转速基本没有变化.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形态理论的前提问题,即“现实的个人”。因此他们的理论前提不再是之前那些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精神方面的东西,而是现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
分享、创造、往下一站出发,是三位创始人的初衷—这正是现代生活的奥义,也是XF SPORTBRAKE被创造的初衷:独乐不如众乐,和家人、朋友分享出行的快乐。捷豹XF SPORTBRAKE标配40∶20∶40分体折叠式后排座椅,便于优化座舱内部空间以满足各类出行需求;常规状态下的后备箱空间便达到565升,而若将后排进行折叠则可进一步扩展至1700升,全面满足了众人出行对于装载的苛刻需求。如果还不满足于此,别忘了还有车顶行李架,高达100公斤的承载负荷令其绝非“精致饰品”,而是实打实提供装载便利性的存在,将其血液中的豪华旅行特质展现得淋漓极致。把日常生活打包带去远方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此来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虚假本质。因此,我们认为 “《资本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之作,更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奠基之作。”[10]14
二、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如果列宁指出的“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5]10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意识形态学说的形成乃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6]57,因此可以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尤其是《资本论》的出版,也同样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成为“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在之后的《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进一步明确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
拓宽销售的渠道。如今社会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还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销售城市文创产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唯有把原文吃透,才能使译文通透。“道”虽只有一字,却可包含韩愈的核心思想,释义变化,译文也应随之而变。所以,对于“儒道”释义的“道”,笔者建议以音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凸显中国特色。而对于“风尚、风气”以及“学问”释义的“道”,其属一般意义,建议译法多变,以避免用词重复。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总结完成时期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马克思指出新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精神并不会是凭空产生的,相反,它是建立在旧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当然这也使得它在刚诞生阶段会带有旧意识形态的某些落后的方面。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道德领域之间的关系。此外,恩格斯还指出,由于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要还有阶级,就不可能会有超越阶级的“普世”道德存在。
首先,马克思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强调要重视意识形态问题。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7]170 这句160 多年前的话,可能当时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但是我们现在却发现,这句话对于苏东剧变的发生犹如预言和警告一般,这也就从实践的层面证明了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是多么的正确。苏东剧变的原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军备竞赛、脱离群众等,但除了这些,我们知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一出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7 期的《求是》刊登的文章所指出的: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对历史、对领导人全面否定,历史虚无主义盛行,最后导致思想混乱,这么大的苏联和苏共最终分崩离析、作鸟兽散了。同时,这句话也就给我们当前重视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以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最权威的理论依据。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以及消除虚假性的措施,并且指出,可以看到人们造出的“虚假观念”并不是现实的产物,而是人的头脑中的想象的产物。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认识到,意识形态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只依靠理论上的批判,而是要通过实践、通过现实的革命才能得以彻底完成。
19世纪90年代,在德国产生了一些学术派别和学者,他们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认为其是经济决定论,并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否认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从而具有片面性。恩格斯指出,他和马克思之前确实对经济因素强调了很多,这对于阐发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及帮助工人运动、争取权益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他们始终说的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是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所使用的,不但没有否定其他因素的反作用,而且是经常地阐述哲学、法律、宗教等在特定阶段特定条件下的积极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恩格斯在晚年对于那些荒谬的理论进行了一系列有力的批驳,并且同时对意识形态做了比较正面、系统的归纳。
4.1 保护资源的多样性、完整性、真实性 对于自然资源及环境的保护,要以系统观、整体观的角度认知和实施。坎布拉园区的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资源与环境要素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其保护首先是对其完整性进行保护。要保护构成整个园区自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自然过程,如自然丰富性、多样性、动植物物种遗传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于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资源在保存、修缮、利用的过程中,确定恰当的保护手段,最大限度地保护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
首先,对于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恩格斯从认识论方面指出,意识形态家的偏见并不完全是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也同他们的认识水平相关。资产阶级理论家看不到法律思想、宗教、哲学等等与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认为它们是独立的。而事实上,“看不到”并不等于没有,更不能由此否认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
例如,在《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中,课外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中我国人民的智慧以及勇敢精神,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坚定不移、宁死不屈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对于高效落实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因此,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等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展开这一课教学时,可以带领班级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以及纪念馆等,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刻感受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传统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实现对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其次,针对一些派别和学者把历史唯物主义歪曲为“经济决定论”,恩格斯强调在经济因素以外,“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11]695即恩格斯在赞同经济因素起着基本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肯定“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即包括政治、法律和哲学理论等在内的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在1894年写给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最后,恩格斯又一次明确阐述了祛除意识形态的方法。如在写给施米特的信中就指出:“史前时期的低级经济发展有关自然界的虚假观念作为补充,但有时也作为条件,甚至作为原因。”[11]703所以,消除意识形态并不能仅从意识形态本身,只从理论批判的角度、方式去入手,理论本身只是起着引领作用,只是能告诉人们怎么去祛除意识形态,而如果想从根源上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还是要从经济基础这个根本性的因素来着手实现。但是,也要重视意识形态理论本身的研究,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因素的反作用,这两方面都是祛除意识形态必不可少的方式方法。
②使用四次复合数据进行验证,验证误差结果如下:Fx方向最大误差为8.02%,Fy方向最大误差为14.00%,Fz方向最大误差为15.57%,Mx方向最大误差为1.37%,My方向最大误差为2.39%,Mz方向最大误差为1.57%,显然误差较反解自身更大。
综上所述,要研究意识形态,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产生原因和消除方法等理论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首先要破除对意识形态概念固定化的印象,应该把它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或理论背景下加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中也确实对“意识形态”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他们对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大致上经历了一个从单纯批判到自觉运用,从单一含义到更加深入和全面发展的过程:
Sage-Husa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可以实时地估计和修正系统噪声和量测噪声的统计特性,这一过程的实现,是通过时变噪声估计估值器来实现的,同时利用了量测数据进行递推滤波。从而达到降低系统模型误差、抑制滤波发散提供滤波精度的目的。
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视为“虚假性”的同义词。实际上,在特拉西之后,特别是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时期也是在批判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这些从马克思的《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自由意志”的讨论以及对各种唯心主义者、特别是以鲍威尔、费尔巴哈等为代表的思想界、各种非科学的思辨理论所进行的批判。另外,马克思还指出这种虚假意识是受特殊物质利益支配这一规律。因此,虚假性的含义可以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意识形态阐述里最重要的意向所指。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从上面提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开始对意识形态进行正面的说明,即把意识形态定义为和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包括哲学、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等。这也是马克思从早期的对意识形态完全否定意义上使用,开始转变为一种中性的、概括性的运用。这其实也为之后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对“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的产生,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三是马克思、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和对“阶级意识”的阐述相联系起来。譬如,《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中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4]550这里实际上说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何以可能的原因,即物质上占统治地位,必然也要求在精神生产方面也要起到支配作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统治阶级经常会把本阶级的利益虚假地宣传为是全社会的利益,这一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实质上还是为其阶级服务。因此,我们在研究意识形态时,一定不能轻易相信一些所谓具有普世价值的意识形态,如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观点。
四是从拜物教批判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应该注意到,从1850年之后,“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甚至接近消失。只是后来恩格斯在晚年进行理论总结时,才又把意识形态概念重新提及。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实际上,马克思在1849年定居伦敦之后,已经把绝大部分精力用在政治经济学研究方面,特别是他发现在解剖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时,以往的哲学批判的方法不再那么有用,而只能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去寻找解决的钥匙。因此,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抽象的意识形态理论相比,《资本论》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三大拜物教的具象化的研究,以批判商品拜物教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批判才更具体和更为重要。用海德格尔的表达方式,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它始终“在场”,在“此在”中仍然可以看到意识形态“在”的身影。
众所周知,研究任何理论问题,一般首先研究的不是该理论问题本身,而是这个理论能够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并且能被研究的“前提”——这才是首先应该关注的对象。意识形态理论也是这样,很多人想到“意识形态”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和“政治”“强权”“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等等概念相联系。但是,意识形态的真正含义就是这些吗?通过上面的阐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不弄清楚意识形态的本原含义,就对意识形态进行理论阐述,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实际上,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也确实经历了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普列汉诺夫、拉布里奥拉等人也对意识形态理论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从这个时期开始,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就开始产生了明显的分歧。后来经过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发展,使得“科学的意识形态”得以确立,并初步探索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卢卡奇、柯尔施的理论使得意识形态概念进一步扩大。再后来,各种思想流派、各种代表人物如马克斯·韦伯、卡尔·曼海姆、丹尼尔·贝尔、阿尔都塞等也都对意识形态进行过理论阐释。
可以看到,不说意识形态理论,只意识形态概念本身就有很多种解释,这也给理论研究和阐释带来很多的问题,可以想象一个概念都不十分确定的理论,其研究的困难程度。这同时也就给那些攻击意识形态理论,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人们以借口。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也是意识形态理论之所以影响这么广泛的原因之一。
总之,坚持全面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系统地总结理论建设、发展的经验教训,谨慎参考其他人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思想成果,并以此来指导当前和今后的意识形态工作,仍然是理论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
[1](英)米勒,(英)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英)乔治·拉雷恩.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M].张秀琴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俄)列宁.列宁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修订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04-0005-03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8年青海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新时代青海藏区意识形态建设创新性研究”(批准号:18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可煜,男,安徽阜阳人,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教师。
(责任编辑:李直)
标签:马克思论文; 恩格斯论文; 经典文本论文; 意识形态论文;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学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