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产业论文,综合评价论文,水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X(2003)10-0023-06
一、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特点及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高技术”概念已经扩展为“高新技术”概念。1988年国家科委实施“火炬计划”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是指高新技术通过研究开发、产业化或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成功地进入市场,从而形成现实生产力的知识与技术密集、高效率与高效益的产业群。其主要特征是:高知识技术密集、高研究开发资金密集、高附加值、高增长率、高更新速度。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8个技术领域和20个主题。这8个技术领域是:生物技术领域、航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激光技术领域、自动化技术领域、能源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海洋技术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各技术领域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也是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统计数字显示,1995-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一直保持年均20.23%的高速增长,高出全部工业增速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1.88%增加到2001年的3.28%。从1991年到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0年间增长了15.1倍,年均增长率达32.1%。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为主体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密集区初步形成。2001年,三大地区合计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的87.76%。多数高新区已经成为带动所在地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部分高新区2000年的工业增加值已占所在城市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
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度与数学模型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的热点问题之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离不开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量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Y,采用高新技术产业投入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出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效益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潜力水平
的函数来表示,即
(1)
式中,Y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值度量;是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指标;
是反映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地位、附加值的指标;
是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和效益水平的综合指标;
是反映高新技术产业潜能和发展后劲的指标。
由于直接量化Y有一定困难,因此,本文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概念。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相对值量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达到期望发展水平的程度,是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程度最直接的综合性指标。
如果用表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那么,
可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值
的规一化值
的加权和来表示。即
(2)
式(2)中,关于Y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且
,可以采用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灰关联评估、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确定;
指标的规一化值,当评价指标体系为三层次递阶结构时,
(3)
式(3)中,最大的边界值,即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达到认定条件和标准后实际达到的期望值。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以及同一国家或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
阈值)是不同的。本文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参考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或组织以及国内部分省市和经济开发区的相应分指标的统计数据而确定。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泛指衡量人或事物的价值。综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揭示被评价系统的状态和发展规律,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综合评价通常要经历确定评价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量化、指标规一化、建立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采集和筛选指标数据,最后得出综合评价结论的过程。
指标是描述、分析和评价活动的一种手段。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被评价系统的一种“拆零”,是事物的“一分为二”的过程,而综合则是一种“集成”,是事物“合二为一”的过程。“集成”不是机械的叠加和拼凑,而是按被评价系统的性质和指标的含义选择适合的整合原则,构建综合评价模型的过程。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是科学性与实用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互斥性与有机结合性、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辩证统一。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本文采用的规一化的线性加权和的数学模型,用式(2)和式(3)来表达。其中,
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指标值,
是本文引入的动态指标,以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潜力、发展后劲与后发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系统的结构框架,指标名和指标值是其质和量的规定,见表1。
表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现行统计数据中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数据的残缺不全、口径不一,更缺乏动态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采用咨询专家意见,选择现行统计指标可以查到的定量和抽样统计数据,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造16个定量分指标构成的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个方面有四个指标。其中,两项指标是国际上划分高新技术产业的标准,也是反映整个行业发展和竞争潜力的核心依据,分别反映高新技术产业资金、人力资源的密集程度。
是衡量企业投入结构的指标,分别反映企业技术和资金的密集程度。
第二个方面也是四个指标。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劣情况。
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部分——高新技术制造业占整个制造行业的份额大小的指标,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制造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
是衡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率的指标,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是衡量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大小的指标,反映一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向型和国际化的程度及其国际竞争力。
第三个方面的四个指标分别是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产值率,是衡量整个产业经营效率的综合指标,反映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经济收益(高利润或高回报)的情况。
是度量一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社会贡献率的指标,反映一国高新技术产业对该国经济的影响,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作用。
反映的是一国高新技术的商品化的程度。
反映的是一国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程度。
第四个方面的四个指标分别是是三个动态指标,分别代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经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年增长率。
是FDI/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与强度。由于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伴随国外高新技术和产业管理经验的“溢出”,因此,该指标可从一个角度反映外资企业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预期贡献。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1.数据采集与指标权重确定
表2列出了部分国家或组织,以及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先的部分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数据。诸多参考文献给出的各国对高新技术产业标准的认定值,专家咨询方法确定的各分指标(i=1,2,3,4)规一化的“阈值”也列于表2中。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分指标
的规一化值
,根据数学模型式(4)的计算结果列于表2的最后一列“中国与阈值的比值”。
表2 部分国家或组织、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计数据(%)
由于现有统计数据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说都残缺不全,且不同参考文献所列数据的概念界定、量值又有些出入,因而无法基于定量数据做精确的权重确定,所以采用专家咨询方法主观确定权重。列。
表3中的分指标(i=1,2,3,4;j=1,2,3,4)所对应的规一化值
均来自于表2最后一列“中国与阈值的比值”的数据,也列于表3的“规一化值1”列和“规一化值2”列。
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计算结果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的计算过程参照表3。为了计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须分两步计算。
第一步,按照数学模型式(3),计算的平均值分别为:0.38,0.34,0.39和0.53。
第二步,根据。
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的总体评价
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的计算结果的分析,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表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度的计算过程
一是假设Y=F为0.37。这一计算结果说明,如果不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在能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仅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1/3稍强。
二是假设Y=F为0.41。这说明:若充分考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在能力
的作用,那么,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则明显提升,达到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四成。
结合以上两种情况,本文认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体现在:(1)产业份额过小。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2)对外资依赖程度较高。2001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外商与港澳台商资本金占全部企业资本金的49%;其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47.7%;其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81.5%。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对外资与港澳台资本的依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且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加大了其发展的波动性。(3)收益率偏低。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而且还低于我国制造业1.2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不具备“高收益”特征,有悖于高新技术产业必有高附加值的普遍规律,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4)产业关联效应较差。2002年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所占的比重占89.6%,并逐年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以加工形式为主,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弱。这种情况造成了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其他产业关联效应较差,难以实现通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改造传统产业的目标。(5)风险投资规模小。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靠自筹的占56%,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
4.投入、产出、效益及潜力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及潜力指标的规一化平均值,分别为0.38,0.39,0.34和0.53,四个指标中,除潜力指标比较高外,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效益指标均较低,其中,效益指标最差。这一计算结果表明,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然而投入不足、产出不高,尤其是产出效率较差的现象仍然很明显。
最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正在变为全球高新技术的制造中心之一。然而,我国用于高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2002年,我国全部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1%,与美国的2.9%、日本的3%、韩国的2.79%、德国的2.6%相差甚远,不足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据国家统计局和科技部等部门进行的全国R&D资源的清查结果,2001年我国高新区企业研究开发支出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水平是1.92%,高新区外的企业更低,只有0.63%,与国际上一般水平10%以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由于科技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了我国高新技术含量的科研成果少,目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不足20%,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表现形式之一。技术引进是我国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为1:0.047,与日本、韩国1:3的水平相比相差甚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低附加值的特征不仅没有得到改观,而且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5.2%,与1996年相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百元资本金产出率为257元,比1996年下降了13元。
[收稿日期]2003-08-13
标签:综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