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指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便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针对幼儿园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我们在生活中也十分注重有意识的进行培养。幼儿的分享它既是幼儿与他人之间的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他人、与小伙伴和谐相处,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沟通方式。
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这就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十分疼爱,孩子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注定成为全家关注的焦点。从小到大只要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什么都是最好的给孩子,孩子得到了太多太多。久而久之我们的孩子却变得越来越自私。把我们给的一切都当作是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之心,更不用说分享了。我们常常看到爸爸妈妈自己不舍得吃,把好吃的送到孩子手里,孩子就觉得是他自己的,拿起来就吃,根本没有分享的意识和行为。孩子的这种表现,不能说与我们大人的教育没有关系。或许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经意的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潜意识里养成了理所当然的自私习惯。其实,要想让孩子养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就要从小培养,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觉得喜欢的就都是他的,这就在无形中给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什么东西都是我的,独占欲特别的强。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孩子学会分享,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呢?
一、分享与分享行为的定义
分享就是没有强迫、诱骗的前提下,经过他人同意,与他人共同享受、共同使用、共同行使。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喜悦的心情、成功的快乐等与人共享。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它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他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手段。分享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
二、 分享的意义
从幼儿时期就要开始培养其分享行为,有助于健全其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 分享可以将自己一些辛苦得来的经验传授给别人,让别人少走一些弯路,同时,别人也会将自己辛苦得来的经验分享给你,让你少走一些弯路,学的更快。分享可以给别人带来帮助,让别人开心感激,无形之中,就和你产生了好感,增加了交流的机会。 分享,也许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是当你分享的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别人的关心,新的机会等等,只要你持续的分享下去,有一天,你的运气会不断的降临。往往当你和别人分享你的东西或者好心情的时候,别人也会受到你的感染,也会感觉到开心,当下一次,别人有开心好笑的事情,或者有什么好吃的,也会分享给你,这样也会带动你开心,给你带来快乐。
三、培养分享行为的方法
1、在特殊的日子里分享
作为幼儿园的孩子从小班开始就喜欢在幼儿园过生日,于是,我在小班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分享的行为,让他们自己自愿的把蛋糕带到幼儿园送给小伙伴、送给其他老师及幼儿园的阿姨,让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食物,感受他的快乐,为他唱生日歌,为他送祝福,体会过生日小朋友快乐的心情以及分享带来的乐趣。
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学会分享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家长可以尝试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东西或心情,让幼儿戴自己的丝巾、钢笔、帽子,穿爸爸的鞋子、戴爸爸的眼镜等,当然也要让孩子拿一些东西出来分享,如一起玩他的玩具、一起看他的绘本故事书等。重要的是要让宝宝亲眼看到家长给自己东西或者拿走他的东西,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和家人分享,进而学会与其他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等。
3、幼儿在区域游戏时得到分享的快乐
幼儿园的孩子在区域游戏时,有的孩子缺少一些玩具积木,就不能搭建好自己想想中的建筑。这个时候,有这样积木的幼儿,主动的把孩子需要的积木拿来,主动帮助搭建成功以后,孩子都很高兴,同时也都感受到了分享的快乐。
4、分享教育一定要家长和教师双方的合作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双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为了更好的加强幼儿的分享行为意识,家长与教师双方就应当做好相应的沟通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对幼儿的分享教育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幼儿从小就具有分享行为的意识。
5、 幼儿园也可以在每学期举办一些有关分享的活动。让孩子们拿一些自己的玩具或者图书带到幼儿园来,通过幼儿园老师的引导,让小朋友们自愿将玩具进行交换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从而使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分享意识上的强化,认识到和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也会增进孩子们之间的友情。
四、怎样有效保障分享教育的实施
1、幼儿园要定期开展分享教育的活动。
幼儿老师在平时要创造幼儿之间分享的条件,帮助幼儿树立主动分享的意识。
2、教师要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教师要在日常活动中主动创设情境,使得幼儿能够正视矛盾,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新购买的玩具,孩子们都想玩,但是因为只有几个,这个时候矛盾就出现了,孩子们之间出现争抢的问题。作为老师就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也可以分组去玩,在老师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就可以顺利解决,使他们既有了分享意识,又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会了分享。
3、 家长为孩子提供分享的契机。
家长们必须在家中为孩子们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让孩子看到你们的一言一行。家长们也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买了很多好吃的,要让孩子和全家人一起分享,家里如果有客人来做客,也要及时引导孩子把自己喜欢的好吃的食品或者好玩的玩具拿出来给做客的小朋友玩,家长要为幼儿提供分享行为的健康环境。
五、分享行为的长远性
由于孩子心理年龄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我们长期的教育和及时的引导,来不断加深孩子的分享理念,要让分享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行为,让分享行为从被动上升到主动,让孩子慢慢习惯与他人分享。当孩子有了一点点的自愿分享意识的时候,我们要给与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样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分享品质,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论文作者:荣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孩子论文; 幼儿论文; 自己的论文; 幼儿园论文; 孩子们论文; 家长论文; 也会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