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_陈水扁论文

美国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_陈水扁论文

美国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岸关系论文,美国论文,对台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台湾“大选”前后,美国政府一方面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和破坏台海现状的行为”,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渠道提高美台军事实质关系;一方面时不时重申信守“一个中国”政策和“三个联合公报”,另一方面又为台湾拓展所谓的“国际生存空间”不遗余力。美国的种种举动事实上已经给陈水扁当局发出了许多错误信号,使其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两岸之间的对峙态势也越来越严重。展望未来四年,无论美国在年底大选后谁上台执政,两岸政策如何调整,都改变不了美国“以台制华”的长期战略目标,也因此,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仍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3·20”选后的美国对台政策

台湾2004年“总统大选”因为选前枪击案和选后的民众抗争、验票纠纷,而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其中美国对台湾的立场,更是深刻影响台湾后“3·20”时期的局势发展。从选后美国对台一系列举措来看,美国将继续支持陈水扁并利用“台独”最大限度地牵制中国大陆,同时也力图控制和约束陈水扁当局,以防损害美战略利益。

1、进一步调整两手策略。

2004年台湾选举之后,由于岛内社会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美国的政策也开始大幅的调整,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不论陈水扁的连任靠的是什么手段,但陈水扁险胜连任已既成事实,在此背景下,美国认为“台湾主张‘台独’的超过一半”、“‘台湾独立’现在已成主流”,于是支持台湾民主正在成为小布什对台政策的“一个基柱”。小布什政府对北京“5·17声明”的严厉回应,甚至比布什总统2003年12月批评台湾领导人的谈话还要严厉。其次,美国对于陈水扁的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进一步采取“战略上利用”和“战术上控制”的两手策略。所谓“利用”,就是利用他来推行其“以台制华”的战略,具体而言,就是“挑动中国人斗中国人”,或者说是让“两岸中国人互斗”,借以牵制整个中国的和平崛起。所谓“控制”,就是“风险管理”,旨在防止其出轨,使纳入美国人所允许的范围和框架内,避免给美国人惹麻烦,拖美国人下水。因此,选后迄今,陈水扁的“台独”调子,时高时低,时硬时软,则完全是由美国人所决定和调控的。第三,实施对台政策与对华政策平行策略。当小布什政府向陈水扁当局表示“美国对台湾修宪的支持是有限度的”之际,同时也告知中国大陆,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也是有其限制的。美国国会中对“一个中国”政策的重新定义,是美国官员对台湾自1991年展开民主化以来产生的深远政治变化首度表达赞赏,也首度暗示美国有意愿在不涉及任何一方所宣称的主权领土定义下,主导“一中”问题。由此看出,美国政府的两岸政策,实际上已出现了“平行发展倾向”,即在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平行发展对台关系,直至使中美关系与台美关系脱钩处理。

2、美台向准军事同盟迈进。

2004年台湾“大选”之后,美台在军事交流、军事战略、武器装备和军事“软件”等方面的合作日益深入,双方军事关系进一步向准军事同盟迈进。美台双方更进一步采取实质措施,致力于延伸台湾的“防卫纵深”。首先,就在陈水扁宣誓连任的次日,美国即送给台湾当局一份最重要的贺礼,即“华卫二号”所谓的气象卫星。这颗由台北出钱以台北名义发射的卫星,是美国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卫星网络中的新的一环,美台可共享监测到的大陆军事基地、地面部队以及重要民用设施等情报资料。今后,美台继续以台北名义发射的系列卫星网,将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区域构成一个紧密的监控网络,以严密监控大陆对台军事动向,提升反制解放军对台导弹、军机攻击的能力。其次,在台湾军方4月底开始进行为期7个月的“汉光20号”演习之际,美国便派出了由五角大楼、太平洋总部的现役军官和华盛顿智囊机构的军事专家组成的高级别观摩团赴台观看。据台湾媒体透露,美军观摩团不仅要对演习想定部分进行详细了解,还将对台军的作战计划、战法战术、指挥控制等核心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第三,根据美国《国防周刊》报道,美国国防部在5月28日送交国会的54页“中国军事评估”年度报告中指出,台湾面对大陆遏制“台独”的军事力量无法抗衡,但台湾可能考虑瞄准大陆高人口密度城市,或高价值基础建设,例如三峡大坝。《国防周刊》引述五角大楼的报告说,台湾也可能瘫痪大陆的电脑网络、机场、交通枢纽及指挥管制中心。这是美国国防部第一次提出这种说法。台新任“国防部长”李杰回应美国《国防周刊》报道台湾可能攻击三峡大坝“建议”时表示,在台湾面临第一击之际,确有能力攻击包括三峡大坝等特定目标。第四,美国海军从7月中旬至8月间在靠近台湾的中国近海海域举行代号为“夏季脉动2004"的军事演习。这是美国海军历史上首次把12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中的7个在同一时间部署在同一地点。这次演习中,台湾军舰曾计划加入这7个航母战斗群。另外,美军还计划改造关岛基地,把部署在美国西海岸的一个航母作战大队调至夏威夷的珍珠港,以便在台海发生危机时尽快赶赴那里,支援部署在日本的“小鹰号”航母作战大队。这表明美台之间虽无任何正式的“外交”关系,也无任何正式的军事合作协议,但美国在协防台湾方面已走得相当远了。

3、美鹰派不断向“台独”势力发出错误信号。

首先,美国国会众议院在5月20日通过的2005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中要求美国政府提升与台湾军事交流的层级,包括访问台湾的现役军官级别可以提升至将军级,文职官员可以提升至副助理国防部长以上的级别等。法案的第1405条款还重申,除非特别批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国大陆出售可以军民两用的敏感技术和产品。虽然该法案一个月后遭到否决,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鹰派的声音仍甚嚣尘上。其次,美国“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于6月15日又出台了一年一度的国会报告。报告针对台湾“3·20大选”后的两岸关系,特别建议美国国会重新思考“一个中国”政策。虽然报告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说这样的重新思考究竟应该是取消“一个中国”政策还是继续维持该政策,但这样的建议本身不仅是在明显替“台独”势力说话,而且是通过推动亲台的美国国会的立法压力,继续在美国政界为质疑、甚至取消“一个中国”政策的愚蠢行动推波助澜。第三,世界卫生组织(WHA)年会5月份召开之际,美国再次明确表示“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WHA”,并对一些国家“支持台加入WHO”的提案投赞成票。其实,在年会召开前,美国早就派专人向台湾说明了美国立场。美国国家安全会议亚洲部门资深主任葛林4月初密访台湾时,就表示“美国支持台湾参与WHA”。整个4月,美国透过驻其他国家的使领馆说明美国的此一立场,并宣称“世卫章程并未明确规定只有国家才能成为观察员”。6月小布什正式签署法案全力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同时,美国国会还声言支持台湾加入它能够控制的“美洲国家组织”,“挺独”态度十分明显。第四,美国联邦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于7月15日通过了纪念“与台湾关系法”立法25周年的“重申‘与台湾关系法’承诺”的两院共同决议案,主张增加对台军售、敦促提升美台军事关系、在国际场合向台湾提供“外交保护”等7项亲台条文,以强化美台双边关系。

4、美欲通过对台军售索取巨额“回报”。

台湾选举后,美台在推动准军事同盟的同时,加紧对台出售先进武器装备并在军售中进一步“放下身架”。4月底,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太平洋军总部等组成的“军政访问团”在台湾活动期间,向台湾透露讯息称,2001年小布什政府宣布的军售项目只是“建议”,美国目前对台军售政策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宽松”,台湾可以根据最新需求,提出更多想要的武器项目,只要理由充分,美国不会像以前那样严格限制。6月下旬台“立法院”代表团访美,美太平洋军司令部在双边会谈时表示,如果台湾方面有要求,美国有可能向台湾出售屡遭拒绝的“宙斯盾”级驱逐舰。在美国的“恩威并重”下,台“行政院”6月2日提出“重大军事采购特别预算案”,向美国采购388枚“爱国者”三型导弹、8艘传统柴油动力潜艇、12架P-3C反潜机,再加上相关土地处理作业费7亿元,总额6108亿元新台币。陈水扁当局决定以释股、售地、发行公债等方式筹措该经费,自2005年开始,分15年编列。若该军售成交,未来四年,台湾将可能成为美国军火外销最大顾客。根据美台商业协会的一份报告透露,预估10至15年内,台湾向美国采购的军备总额将逾354亿美元(新台币1200亿元)。

美国此次对这笔堪称“史无前例”的巨额军售如此大着笔墨,除了借此反制中国大陆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平衡两岸军力外,其目的更在于向台湾索取选举前后对台所施“恩惠”的巨额回报,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可看出端倪。首先,美台军售在“公投”议题的冲击下成为政治筹码。台“军购时程表”订出的时间实际上早于“公投”题目公布之前。陈水扁为了“公投绑大选”极力请求美国给予支持,因此“公投”的第一个题目和台美军售直接相关,台“国防部”赶在“大选”前核定7000余亿军购特别预算,无疑是花钱买武器换取美国对“公投”的支持,另外,“公投”未过,6108亿军购预算照编,对此,美国自然乐此不疲。其次,美国要求上述武器均向美国购买,拒绝台湾所提的自建潜艇方案。台军购特别预算案中,仅8艘传统柴油动力潜艇总价就达约新台币3000亿到4000亿元之间,占总数一半以上,若让台湾“潜舰台造”,美国岂不断了潜艇后续高额的检测、维修财路?再次,这笔6108亿元的军购预算案是在目前台湾面临高额财政赤字,许多弱势团体没有经费,还有不少学生没有钱付营养午餐费的背景下推出的,因而引起岛内民众巨大的反对声浪。况且6108亿军购案年内能否在“立法院”表决,表决能否过关也是一个未知数,对此美国国防部副次长劳理斯10月初在“美台国防工业会议”上发出警告,如果这笔军购预算案没有通过的话,台湾将会成为“外国朋友”眼中的负担,而不是“伙伴”。如此重话,显见小布什政府对此次军售问题的急不可耐。

二、美国大选与两岸政策评估

美国选举因素正在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和两岸情势的相当大的变数之一。从以往经验看,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小布什政府上台之初,对华敌意之高,前所未有,与其前任相较,民主党的克林顿政府则在较大程度上认知中国的发展。

1、民主、共和两党对华政策的取向。

(1)克里v.s.小布什:中国观的差别。小布什以对华强硬姿态上台,“战略竞争对手”论构成其中国观的核心。尽管中美在反恐、朝核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布什重视盟国、偏袒台湾、疑虑中国大陆的基调似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他所倚重的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的中国观上,在他们头脑中,“中国威胁”是根深蒂固的。相对而言,克里则以对华友善著称。他曾坚决反对把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克里的中国观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正视“中国在亚洲以及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反对对华遏制,主张对华接触。他说:“我们需要同中国合作,不能将中美关系推回到冷战时期。”第三,克里竞选班子里没有新保守主义人马,绝大多数人能理性看待中美关系的共同利益与现实分歧。尽管对华观上有所不同,但两人目前还不想在中国问题上自找麻烦,而想集中火力于伊拉克问题和国内经济问题。同时,为了拉少数族裔的选票,双方还刻意与美国华人拉近距离。从华裔民意来看,美国华人领袖更倾向于克里当选。

(2)克里v.s.小布什:中美关系。从目前来看,只要美国大选政治不将意识形态与党派政治的差异引入中美关系的争论,这样的总统选举不管谁当选,都不会给中美关系带来剧烈而消极的变化。因此,美国大选后未来四年中美关系的发展仍取决于以下三个前提:首先,中美关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种种考验,也建立起各种机制,较之以往,更具有相对稳定性。其次,美国具有相对完善和稳定的民主政治体制,大政方针不会因政党轮替发生大的变化。即使有变化,最终也会因服从美国国家利益而回到正轨。第三,竞选人中国观的不同并不必然决定其执政后对华政策的走向。国际格局、国内政治、中美两国本身的互动往往是美国对华政策更具决定性的因素。

在2004年初政策辩论中,克里曾明确提出解决两岸关系的最好办法是“一国两制”。这是自1972年美中关系解冻以来,美国总统候选人讲过最令中国人动听的话。由于克里长期在美国参议院的外交委员会任职,也曾多次访问过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与中国有诸多的经验。然而,克里对华态度虽相对友善,但他上台未必对中国绝对有利。至少在两个问题上反而可能使中美关系发生曲折。一是中美贸易问题。由于民主党代表美国中小企业和中下层民众利益,而他们恰恰构成美国失业大军的主体,也是美国经济不景气的主要牺牲品,因此在就任之初,克里必然会在解决贸易不平衡、扩大美国就业问题上做文章。二是中美关系的定位。与带有冷战思维的小布什相比,克里则主张加强与中国接触,愿意与中国发展“伙伴关系”,反对中美关系回到冷战时期。尽管克里对台政策立场相对有利中国,但如果国会仍然控制在共和党手里,则会出现台湾问题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抵押品”的结局。如果克里上台,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很可能借台海局势的紧张做文章,逼他在一个中国、“协防台湾”等问题上表态。这样的结局会给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设置更大的障碍。另外,克里政府虽会杜绝新保守派入阁,但难以抵消鹰振势力在美国社会各个角落的影响力。

相反,尽管小布什政府的中国观相对消极,但共和党政府似乎更强调现实利益和大战略,因此仍会将更多精力投注反恐、惩治“失败国家”等方面。中国虽不是理想的“战略伙伴”,却是必需的“战略帮手”。更重要的是,经过第一任四年的磨合,小布什的对华政策基本调整到两党六届政府“接触加防范”的既有轨道。因此,从短期看,共和党政府执政比民主党相对有利于中国;而从长期看,强调国际合作、奉行“多边主义”、主张接触政策的民主党政府无论对世界和平还是中美关系都会更好一些。

2、民主、共和两党对台政策的异同。

民主、共和两党与小布什和克里两人的有关言论,已经表明双方对华政策的区别。今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异动仍将取决于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

首先,在对台关系上,民主党纲领强调和平解决,没有提及“与台湾关系法”。克里本人在04年初曾一度宣称解决台海危机的办法是台湾接受“一国两制”,当然这种说法有选举语言之虞。而根据共和党纲领,美国的政策基于“大陆不得以武力对付台湾的原则”,如果中国大陆违反这些原则武力攻台,美国将根据“与台湾关系法”协防台湾,口气较前者强硬。如果把双方的对台政策加以比较,则民主党的重点在于防止台海冲突以保持中美关系正常发展,共和党则已经把对台政策作为遏制中国战略的一环,突出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

其次,在对台军售问题上,尽管小布什与克里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两岸关系的重要性,主张推行与中国大陆交往合作的政策,但由于美国“以台制华”整体战略的考虑,两者都不会放弃对台军售,如克里在竞选手册中重申民主党对“一个中国”政策以及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承诺的同时,又称在当选之后将继续对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不过,克里与军工复合体及石油产业没有瓜葛,这点与布什及切尼大有不同。而共和党更多的是代表美国财团与企业的利益,尤其是军工集团的利益,小布什政府当前急于在选前达成6108亿元新台币的巨额对台军售即是一个明证。总的看来,布什连任,新保守派继续当权,则无论国际形势、东北亚形势及海峡两岸形势,都令人担心。

第三,在外交、国防与幕僚智囊班子方面,布什的高级政策幕僚,除国务卿鲍威尔之外,其余清一色属鹰派也即是新保守主义者。克里将要起用的人员,主要是卡特与克林顿时期的人马,如前副国务卿霍尔布鲁克、前国防部长佩里,参议院负责外交事务的拜登、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比尔斯等,另外,克里的策士为人熟悉的多是克林顿政府时代的官员或顾问,如李侃如、陆士达、蓝普顿、何汉理、罗德、傅立民等,基本上,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坚守现有的“一个中国”政策,强调和平与谈判,寻求能使美国获得最大利益的台海长期稳定。克里对外交事务相当娴熟,进入参院后便加入外交委员会,其对国际政府及外交政策的专业知识比布什进入白宫前要强。

总之,美国作为目前全球惟一的强权,仍视中国为21世纪最有潜力成为强国和挑战美国的国家,迄今为止中美两国既合作又带有紧张的关系,决定了无论是小布什连任,还是克里当选,中美关系的大格局不会轻易改变,美国“以台制华”的战略不会改变,美国对台政策的基调也不会改变。美国仍将全力维持“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台海现状,以最大限度地谋求美国的国家利益。

三、未来四年两岸关系

在四年前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是以走“新中间路线”而以相对多数选票当选,而这次则是以走“台独”路线、在两岸政策上推行“战争边缘政策”而连任成功的,因此,在当前两岸对峙的复杂形势下,未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将比过去的四年更加不确定和不稳定,而且更加难以乐观。

1、“3·20”以来陈水扁当局全方位的“台独”路线。

陈水扁当选连任后,民进党执政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台独”立场更趋强硬,“台独”势力进一步合流,陈水扁当局投美求荣、“挟洋拒统”的心态更加明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推行全方位的“台独”路线,不断挑衅大陆,挑战国家主权,给两岸关系的稳定与和平统一大业带来了诸多变数。

政治上,陈水扁以几乎清一色的“台独”执政班子全面展开“绿色”执政,不断玩弄两面手法,从“5·20就职演说”到“双十讲话”,无不体现其有“善意的言辞”,却无“善意的立场”;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一方面推动2006年“公投制宪”、2008年实施“新宪”,在“国号”简化问题上玩弄文字游戏,另一方面则以“一边一国”为基础一相情愿地欲“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建立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研议海峡行为准则”乃至“实现两岸永久和平”,借此欺骗岛内民众和混淆国际视听;采取“以拖求独”的策略,不断制造老的和新的引发两岸关系紧张的议题,继续与大陆进行没有底线的政治豪赌,谋求台湾“和平独立”。

经济上,拉拢“绿色台商”,培植“绿色”企业,为民进党奠定坚实的支持基础;在岛内投资环境日益恶化、企业大举西进的情况下,挑动中南部因产业转移而面临失业的工人对大陆的敌视情绪;在两岸先后加入WTO后、两岸经济依存度继续加深的背景下,不接受大陆方面提出希望和台湾签署类似“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的协议,并以此诋毁“一国两制”;以“国家安全”为由,不顾台湾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要求,继续阻碍和拖延两岸实现全面和直接“三通”。

文化上,在过去4年推行的“渐进式台独”基础上,加速“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进程:提出新的文化论述,重点包括更新“本土化”定义,突显台湾的“文化观”与“价值观”;进一步规划台湾大中、小学的“脱中国化”的“台湾史”课程,将以“台湾”和“中国”这两个地理名问取代“中华民国”;打击非“绿色”艺人,实行“绿色恐怖”,并通过“媒体公共化”,加强对岛内媒体的控制;借奥运会之机,处心积虑地企图显示所谓台湾的“主权”;配合“台湾正名运动”,继续去除带有“中国”因素的名称和标识,企图斩断台湾青少年对祖国大陆最后一丝联想,通过上述举措,以“正名”、“制宪”、“建国”三步曲,图谋完成所谓的“台独大业”。

军事上,进行了全方位的人事调整,从“国防部”、“参谋总部”直至“陆海空三军总部”、“联勤总司令部”等各个部门,几乎换成陈水扁的亲信。陈水扁完全主导军权后,把“军事台独”进一步落实到对抗统一的具体军备行动上:继续鼓吹“大陆军事威胁”,制造紧张气氛,嫁祸于祖国大陆,煽动对大陆的敌意,宣扬“以武拒统”,加紧扩军备战,鼓动为“台独”而战;首度提出“接触”和“吓阻”并用的“和战双重战略”来回应大陆的“5·17声明”,公然叫嚣以导弹反击大陆城市以取得“恐怖平衡”;完全投靠美国,积极配合美国的“以台制华”战略,利用美国为“台独撑腰”,不顾岛内多数民众的反对,企图通过6千多亿对美军购的庞大利益输送为“台独买保险”

对外关系上,在所谓的“普世价值”下,以“柔性外交”方式拓展国际空间,以“世界公民”姿态进入国际社会,谋求“台独”的国际化与“台湾的国家化”,以提高“台独”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主要包括:在“外交”文件中开始使用“中华民国(台湾)”称号;与菲律宾签订关务互助协议,制造无“邦交”的台菲关系上的一次“外交”突破;委托“友邦”国提案第12次图谋参与联合国;游说美国参、众两院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并得到小布什总统签署支持使之成为世界卫生大会(WHA)的观察员;谋求成为美洲国家组织(OAS)的观察员;推动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议(FTA),以期突破封锁,避免台湾在全球经济整合趋势中被边缘化,确保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安全地位,等等。

2、影响“后3·20”两岸关系的若干因素。

鉴于陈水扁当局过去4年的表现以及迄今为止万变不离其宗的“台独”本质,因此,两岸关系在未来4年,将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其发展态势如何将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陈水扁是否在“公投”“制宪”问题上一意孤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陈水扁对两岸现状为“一边一国”的定位并未改变。陈水扁仍以“一边一国”下的“两岸和平发展”作为两岸复谈的前提。此次“双十讲话”中,他提出未来将以“九二香港会谈”为基础,重启两岸协商机制,但刻意回避“九二共识”,再次通过模糊手法,既塑造了善意假象,又可以把两岸政治僵持的责任推给大陆,尽管态度较以往有所和缓,但也未减少未来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陈水扁若置大陆的“5·17声明”于不顾,在2006年“公投”“制宪”中触及大陆的底线,两岸爆发冲突的危险就相当大。

二是泛蓝阵营能否在2004年底的“立委”选举中继续维持“立法院”多数席位。年底的“立委”选举是继“3·20”后又一场至为关键的选战。就目前情况来看,泛蓝内部矛盾重重,国、亲两党合并事宜仍遥遥无期,难以在选举中形成合力,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影响泛蓝的整体实力。如果泛蓝能够在“立委”选举中胜出,在“立法院”继续握有多数席位,尚可对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活动构成一种钳制;倘若年底泛蓝阵营继续失利,丧失目前在“立法院”过半席位的优势地位,泛绿气焰必然愈加嚣张,“台独”势力将会愈加肆无忌惮。

三是美国对“台独”的现实危险是否有清醒与足够的认识。一旦两岸发生军事冲突,美国是否真正愿意介入台海战事?这一点让我们翻开历史便可得知。1955年,解放军三军联合作战,驻守在大陈岛的国民党兵岌岌可危,美国只是派出航母战斗群在附近海域游弋;1958年的金门炮战,美第七舰队的航母同样也进入台湾海峡,但两次都没有施以援手,而是袖手旁观。当然,美国很可能介入小规模的台海冲突,但若美国愿意因台湾而爆发同中国大陆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危险性,将远远大于美国在冷战过后参预过的任何战争。中国大陆虽然不是美国的对手,但中国仍然是一个大陆强国,有非常大的常规陆军、海军和空军力量。除此之外,中国的核武器能达到美国及美国以外的任何目标。

四是大陆反“台独”的坚强意志、决心和能力能否为民进党当局所认识。毫无疑问,大陆反对“台独”的基本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决心是毫不动摇的,能力也是勿庸置疑的。关键问题在于,如果大陆的立场没有以适当的方式真正体现出来或者是体现了但陈水扁当局和民进党支持者对此认识不清,认识不足,很有可能导致民进党当局误判大陆的反应,继续将大陆当作“纸老虎”,那么,两岸之间的危险就会加大直至发生冲突或战争。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以美制台”并非万应灵药,真正能够做到防止、遏阻“台独”,实现国家的最终统一,还是要依靠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这是最终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障,同时,在认清美国本质的同时,也要看到中美在保持台湾地区和平稳定问题上的共同利益,并且尽可能促使这一共同利益能够有效转化为避免台海地区冲突的抑制因素。此外,我们的开放性思维,将成为能否避免战争争取共赢的关键。

标签:;  ;  ;  ;  ;  ;  ;  ;  ;  ;  

美国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_陈水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