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大开发中的“城市短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短缺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总体上说,西部地区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并不亚于东部;自然资源也占绝对优势。但西部地区缺的,或者说是最缺的,就是城市。能不能解决西部的“城市短缺”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效。
一、“城市短缺”是西部最大的短缺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过程。在我国加速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已达到20.9%,突破了国际公认的城市化加速发展标志的30%。但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是低的,很大程度上是西部的“城市短缺”拖了后腿。
由于灵活、开放的政策和良好的经济地理位置以及较好的工业基础等因素,东部城市化已处于较高层次的分散型发展过程中。而西部地区城市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668个城市中,东部有300个,占总数的44.8%,西部仅有121个,占总数的18.1%。在我国50个最强城市中,东部有32个,占64%,西部仅有7个,占14%;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东部有6个,西部仅有3个;100~20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有11个,西部仅有4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东部有90个,西部仅有31个。西部地区“城市短缺”还表现为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城市化的不发达、不成熟,城市体系的不健全。同时,西部地区现有城市的聚集经济功能和辐射功能较弱,没有很好地发挥载体作用,城市关联性较差,加上地理因素、交通条件、经济联系等多方面制约,西部地区城市难以发挥扩散效应,不能很好地带动小城镇发展。这就造成了西部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城市短缺”——工业化缓慢——城市化缓慢——“城市短缺”。
二、西部地区“城市短缺”带来的后果
1.导致西部地区城市的政治功能弱化
城市的政治功能是指城市作为某一区域的政治中心而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维护一个地区正常的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避免并纠正各种违法行为和混乱状态,使该地区的运转呈有序状态。这样,城市的政治功能要远远大于农村。西部地区由于“城市短缺”,现代城市发展不足,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这不利于对农民的政治教育和对农村的管理,势必影响到农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甚至有些农民还不了解或错解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2.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动力
城市是生产力相对集中的场所,它通过聚集经济功能,大规模地把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相对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先进技术得以大规模采用,劳动生产率得以大幅度提高。因此,城市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远远超过农村。而西部地区“城市短缺”,大量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分散于农村,结构松散,又加上西部城市间的关联性差,缺乏强大的“磁力”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载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时间和距离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而城市的短缺难以把相关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起来,这不利于资源的集中和高效利用,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供给与需求,不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同时,西部地区“城市短缺”,使西部地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缺乏足够的支撑力,其投资乘数效应远低于东部。西部地区大量人口分散于农村,而农村人口在消费习惯、消费规模上与城市有巨大差别,消费示范效应扩散很慢,难以形成消费热点,影响了投资热点的形成,导致乘数效应缩水。这些严重制约着西部经济的起飞。
3.阻碍了西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西部“城市短缺”,大量人口滞留于农村,农业人口长期居高不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配置不合理,农村分散化的劳动力、农业经济活动、非农业经济活动没有实现空间上的聚集,以农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过小,过小的规模无法面对庞大的市场和市场风险的冲击,农业十分脆弱。再加上西部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农民的积累能力和追加投资的能力弱,大大限制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阻滞了农田水利和土地改良等农业基础建设的发展。这些导致了西部农村经济的不发达。
4.阻碍了西部工业的发展
城市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最佳载体,工业发展是发挥和加强城市功能的关键因素,两者的相关度极高。而西部“城市短缺”,城市化建设落后,严重制约着西部工业的发展。1998年,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系数(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2%,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83%低了11个百分点。另外,西部地区工业产品层次低,大多数是矿产品、原材料和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这种情况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也缺乏对西部经济的带动作用。
5.影响了西部地区科教事业的发展
科研机构、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等主要集中于城市。而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缓慢,就会使有利于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各种条件无法具备,使许多科研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对人才没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容易引起科研人员的外流。西部城市发展缓慢,还使得城市对周围地区的文化、教育辐射力十分脆弱,城市周围地区的人们无法强烈地感受和接受到代表人类文明的新变化、新思想、新技术,仍然处于封闭的状态之中。另外,西部地区的基础科学(特别是国防科技)较为先进,但由于城市化水平低,各种市场体系和制度不完善,使基础科学的实验室优势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优势、市场优势,阻碍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推广。这使西部大开发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
6.不利于西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产业结构会逐步优化与升级。而广大的西部,城市发展缓慢,不利于吸收农村人口进城;不利于土地的集中和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不利于增强农户的生产能力和积累能力,从而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不利于转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西部地区城市化步伐缓慢,不利于科技的大规模运用与推广,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改变“城市短缺”的局面,就不能改变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低级化、布局分散化、增长粗放化、整体素质差的落后面貌。
三、解决西部“城市短缺”的对策
1.走以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成长发育情况看,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根据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素质不高、城镇体系发育程度较低的实际,今后应走以大、中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把推进城市化重点放在改造现有的中心城市和培育发展新的经济中心上。要采取集中开发、集中投资的方法,依托中心城市,选择若干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的城市,逐步建设成具有一定辐射力的中等城市,并在一些条件已具备的地方着力发展功能较完备的大城市,并有重点地发展内陆过境口岸城市,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的城市化体系。
2.合理优化西部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核心部分和基础,其结构的完善与否,优化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化水平。对西部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与优化,要有进有退,退出一些优势不明显、市场前景不乐观,且与东部地区难以竞争的领域,进入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比较优势、有潜在市场的产业。同时,应加强和完善西部地区的科技应用、推广机制,使基础科学研究尽快用于生产领域,促进传统产业高科技化和科技产业化。另外,西部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3.加快西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前提。而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的基础设施老化,“容纳”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没有足够的基础设施作为其发展的后盾,西部城市想取得迅速发展和腾飞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大投资力度,这不仅有利于西部城市的发展壮大,而且也有利于拉动西部的投资需求,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