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优美乐曲的前奏、精彩戏曲的序幕,能够起到创设教学情境、揭示教学内容的作用,从而为上好一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上,课堂导入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认真研究其重要作用对于我们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说来,课堂导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温故知新式”导入
“温故知新式”就是教师通过复习已学的知识,进而开始新课题的导入方式。学生的学习实质是在旧知识形成理性基础之上,使旧知识扩展和延“深”形成一个新理念,从而使新旧知识相互结合,构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新知识传授开始时,通过复习再现学生原有知识内容中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有关内容,教师很容易提出新的课题,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新课的角色。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有利于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提供了极为方便的学习条件。
例如,“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一节课的导入可做如下的设计:先复习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学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要研究实验室制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就是要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可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2.需要研究制取这种气体所采用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3.需要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取的气体。
下面我们就运用上面所总结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共同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当然,在使用复习的方法引入新课时,不能占用太长的时间。因为上课开始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是教学的黄金时间,此时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必然影响其他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利用教具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借助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等手段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式。由于教师使用的教学媒体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因此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和直接兴趣。借用直观教具创设的情境,教师及时地针对学生观察到的内容设置疑问,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变直接兴趣为间接兴趣,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硫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导入可做如下的设计:教师先演示白纸的脱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以下问题:“白纸为什么会变黑?”接着,教师说道:“要探索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三、生活事例导入
“事例导入”就是教师通过新闻轶事、历史故事等引入新课的方式。导入的内容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教师找到“切入点”,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再步步深入,层层剖析,展开新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由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如,“煤和石油”一节的导入可做如下设计:“大家知道,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而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煤和石油是非常重要的原料。今天,我们来学习煤和石油。在这节课里,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概况,还可以了解到煤和石油的组成,研究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四、利用设疑导入
“设疑导入”是提出问题而导入新课的方式。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惊奇,激发兴趣,引出新课,这样可以使学生觉得问题所在,提高注意力,开动脑筋,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例如,“常见的盐”一节的导入可做如下设计:“大家知道,纯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钠,它属于盐类,可为什么它的名字中有一个“碱”字?它的溶液是显碱性的吗?如果其溶液显碱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要搞清这些问题。”接下去,教师通过实验和讲解,展开教学活动,学生思维积极,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大增。
五、意义导入
“意义导入”是直接阐明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和学习的重要性等,从而唤起学生的注意、形成学习动机而引入新课的方式。意义导入的引言设计要努力做到开宗明义、言简意赅,明确提出“学什么”、“为什么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一段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兴趣,唤起求知欲,更可以产生强烈的情感效果,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课堂导入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新课的注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好的课堂导入能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杨瑛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新课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制法论文; 气体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月第26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