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说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转论文,地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二单元地球公转。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及两点说明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板书)
(一)知识结构(板书)
(二)内在联系(板书)
所谓地球公转,就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按自西向东的方向,以一年为周期绕着太阳运动。因为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两焦点之一,才使地球公转时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恰恰是因为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才使地球公转速度不均匀。
又因为地球公转时,地轴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且受黄赤交角的影响,所以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因而产生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出现了四季的更替。而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也为学习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打下基础。而四季更替既直接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又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三)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教学大纲,可以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板书)
1.知识要求: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的公转的基本知识(轨道、方向、周期、速度及黄赤交角)和由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2.智能培养:①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图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利用地球公转解释某些自然现象的成因。
3.思想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以此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板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投影片显示)要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关键在于掌握太防直射点移动规律。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又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所以,“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既是一个重点内容,又是一个难点内容。
二、教学方法(板书)
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我根据教材各部分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选用了讲述法、读图分析和引导推论等方法。由于该部分内容抽象概念比较多,所以以讲述法为主。考虑到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逻辑思维正处在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直观形象的帮助,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将课本上的插图做成彩色复合投影片,采用教具的动态显示,又配以电教的声、像、色来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大力启发学生,使学生的思维逐步展开。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具:(投影片显示)1.录像机 2.地球仪 3.实物投影器具体的使用方法体现在教学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外,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学法指导(板书)
1.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启发学生善于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来提高归纳能力和解题能力。
3.因为学生抽象思维处在发展阶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借助教具的动态显示和实验的直观性,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程序(板书)
1.复习引入(板书)
主要复习两个问题: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②昼夜更替的周期。教师指出:地球上不仅仅有昼夜更替现象,而且还有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的变化,则与地球公转有关,引出课题(利用投影片显示板书)
[请学生观看录像]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并对公转的轨道、方向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2.讲授过程(板书)
首先,利用[复合投影片演示],得出公转的轨道形状、方向、周期。再利用[四个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请[学生回答]后得出:公转时,(1)地轴方向保持不变,北极指向北极星附近,(2)公转轨道面一黄道面与自转轨道面——赤道面之间存在夹角,引出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利用投影片显示板书)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两个关键,一是讲清概念,建立起黄赤交角的空间形象。二是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影响。具体做法是:(1)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强调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二面角,而不是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指出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2)由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启发学生得出,黄道平面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面。(3)最后,让[每个学生动手实验]以自己的课桌面代表黄道面,拿出铅笔代表地轴进行演示,这样就将学生陌生、抽象、空间中的黄赤交角转化成自己面前熟悉的二面角。
此时,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地球公转时,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会产生什么影响?
[四个地球仪演示公转]启发学生观察得出:黄赤交角的影响就是引起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投影片显示板书)
[利用复合投影片教师指出]由于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讲清移动时间。
在学生理解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以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从而导入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投影片显示板书)
[复合投影片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得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投影片显示板书)
[教师板图讲清]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教师利用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二分日、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不同而变化,继续观察:指出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多,为夏季,此时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而冬季则小,得出:正午太阳高度不仅随纬度变化而且还随季节变化。
在此[利用投影片教师强调]每年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的纬度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而不是北半球达最大值。
[再次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启发学生得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除了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还引起了:
(2)昼夜长短的变化(投影片显示板书)
[利用复合投影片演示]启发学生自己得出:(1)赤道全年昼夜平分(2)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3)太阳直射哪半球,哪半球昼长夜短。
[教师指图强调]①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②昼长夜短(春分日开始)不同于昼变长夜变短(从冬至日开始)
此时,[教师指复合投影片]启发学生思考得出:太阳直射哪半球,哪半球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热量多,昼长夜短,获得太阳热量更多,此时该半球就是夏季,反之是冬季,从而引出四季更替
[教师指出]由于四季划分标准不一样,出现了三种划分方法。
3.归纳小结:(板书)为了使知识更加系统,教师及时进行小结,此时出示板书设计(略)
五、两点说明(板书)
1.时间安排(板书)
复习引入约2分钟,讲授新课约35分钟,其中公转的轨道和周期大约5分钟,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约15分钟,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约15分钟,反馈练习约5分钟,小结作业约3分钟,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整体设计要突出体现的特色(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由结论式教学向过程式教学转变的指导思想,力求通过教师讲述、演示知识的产生过程,启发学生如何运用已知,求出未知,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