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银行体系建设研究_学分银行论文

信用银行体系建设研究_学分银行论文

学分银行制度建设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分论文,制度建设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458x(2011)08-0033-03

学分银行制的内涵

英国在1998年发表了《学习的时代》绿皮书,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提高基本技能,进行资格改革,开展工作场所学习以及地区合作等新举措,2000年2月,个人学习账户在英国全国范围内推行。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制度(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简称ECTS)隶属于欧洲委员会,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在巴黎召开的“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采用学分和学期制,实现学位制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承认以往在欧洲不同大学获得的学分,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以不同背景入校,以提高学位和学历认可,增强和促进学生、教师的流动。为了搭建欧洲各国教育与培训的桥梁,也为了使欧洲教育与培训系统成为世界教育质量的参照系,欧洲大约用了10年时间建立了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1995年5月,韩国教育开发院首先正式提出学分银行制。1996年2月,韩国教育开发院正式提出了学分银行制具体实行的方案与投入;1997年根据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分认证等法律的规定,韩国教育部发布了对于非大学入学的成人学生以时间制学生登陆试行条例《时间学生登陆制的试行指南》;1998年2月,颁布了关于学分认证等法律实行规则的《教育部令第713号》,规定了学分银行制的具体实施的规则。“韩国高校不分国立、私立,均普遍实行完全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学习机会”,调动了“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了“我要学”的心态,提高了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与学生个体之间的矛盾,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现今,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所努力追求的目标。建立“学分银行”,恰好能满足成人学习的需要,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是开放大学实现科学、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2,3,4]。

学分银行制(Credit Bank System,简称CBS)是学生通过在大学或是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修习课程或是通过教育部的学分认证考试等多种形式获得学分,将之存入个人在学分管理系统注册的账户中,累积达到一定数量,最终获取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一种学分管理方式。这种方式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管理系统,承认学习者多样的学习经验,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大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高等教育的学位证书,提高了国民的高等教育素质。学分银行还具有明显特性:开放性、灵活性、服务性、大众化、柔性化。“学分银行”既然是银行,便具有存储、信贷、汇兑的基本功能;但它又不是真正意义的银行,即其“经营”的不再是货币或货币资金,而是学分。“学分银行”,是模拟或运用银行运行的基本机理,对教育和教学的安排做出相应的一系列变革或改进的一种制度或模式。“学分银行”的存分是指将学生每学完一门课的学分累积起来,待达到一定学历层次或培训的学分数后,就发给相应的学历证书或准其结业。“学分银行”的贷分是建立在存分机制基础上的,以学分信贷反映贷方即学校与借方即学生以及担保方(学生、家长、老师等)之间的关于学分的信用关系。“学分银行”的兑分是指学生学习本校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可通过一定方式,经一定的比例,转换成其他学校的相关课程的学分。

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建设

1.开放大学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标准是各级各类教育学分衔接、转换的前提,按照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综合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尽力体现开放大学理念的发展趋势。首先要建立一个课程标准,这一标准能够使开放大学的教学目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学科专业、毕业要求、评估和质量控制等诸多教育环节在一定可控范围内标准化。还要明确学分银行中的开放大学课程概念。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制度中课程和传统意义的课程概念不同。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学习课程,还更多地包括了传统课程概念之外的以自学方式为主的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形式。

2.建立合理的选课制度

学分制度源于选课制度,选课制度是学分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衡量学分制度深入与否的重要标志。学生选课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学生选课应量力而为,不宜超负荷地多选,也不宜贪图舒适而少选。学生选课按课程的内容分为陶冶情操的选修课程、专业横向拓展的选修课程、专业纵向加深的选修课程和工具类的选修课程。任何一种选修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规定,多选不限;课程之间有衔接关系的,一般应先选前继课程,再选后续课程。

3.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

存分机制涵盖学分获得、学分存储(记录)、学分累积三大内容。如同获得资金才能存款一样,显然学分获得是整个运行链的首要前提。原则上,凡通过国家权威部门或机构认可的教育或培训课程,无论何时何地,受教育者均可得到相应学分。至于学分记录,可视做借鉴银行的零存整取储蓄而进行的存储活动;而依此建立的个人终身学习卡,则是其终身成长的真实和动态的写照。学分的累积则是学分记录的持续形成,是受教育者在一定时期内的有效学习成果的总和。通过存分机制,大大方便成人学习者,使他们能不受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学习他们所迫切需要学习的知识。

4.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贷分机制

“学分银行”的贷分机制,是建立在存分机制基础上的,以学分信贷反映的贷方即学校与借方即学生以及担保方(学生、家长、老师等)之间的关于学分的信用关系。从单一的“储蓄制”到复合的“信贷制”的转变,是“学分银行”制度的延伸与提升。贷分的运行机制如同银行与企业的贷与借一样,遵循借分申请-“银行”审查-第三方担保-贷分发放-按期还贷的流程,有提前还贷的奖励,也有延期不还的惩罚。

5.建立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兑分机制

构建学分通兑和折算系统,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把正常教育计划之外的某些学习互动结果折合成有效学分,把不同学校之间的学分进行无差别的“学分通兑”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鉴于学分转换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就各参与单位而言,有必要在有关管理机构中调配人员和资源,对学分转换进行统筹、协调、管理和服务,具体职责包括:介绍外校课程内容和外校与本校在该门课程上的学分;转换计算方法;负责协调工作以确保学生的外校学习成绩得到认可;通过对学生提出建议或咨询,在各院校之间制订诸如互选课程内容结构、学生工作量、学分计算方法和学习评价方面的互通标准,使各参与院校既要保持独立性又要与其他成人院校相互协调。因为学分银行制度旨在打通开放大学的办学形式和管理方式,所以不能任由虚假学习现象出现,要确保学分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为此,有必要建立科学、公正的学分认定(包括考试评分标准、阅卷评分的审核、登记、复查)制度、学分登录(包括注册开户、学分存入登记等)制度、学分查询制度,以及申请学历、学位证书成功后积累学分的注销制度、学分完成后的毕业制度等有关制度[5]。

6.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机制

学分制在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注入强大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学分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使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更加广泛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实行柔性的个性化管理。还应建立健全与学分制相应的学生管理机制,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班级的党团组织作用,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让学生提升自信、享受快乐、充分发展。

开放大学既是一个办学实体,也是一个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与培训资源的整合平台,开放大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终身学习需求、构建学习化社会的必要途径。为了构建我国开放大学制度,特别是为构建我国教育的立交桥提供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在借鉴了韩国的学分累积制度、英国的个人学分账户等国际上比较成功的经验之后,作者提出:构建我国学分银行制度是一个可行设想。学分银行具备开放性、公平性、终身性、服务性的特色,通过学分互认和学分转化,可以完善开放大学认证体系。总之,学分银行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措施,是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标签:;  ;  ;  ;  ;  ;  ;  

信用银行体系建设研究_学分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