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中国人历来尊师重道,对老师的认识,古时候以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最有名。在当代,199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见,无论是古人还是当代国人对教师的定位都是清楚的。教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人,教师就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使命就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也是教师,也应该承担教师的基本职责。 除了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教师还是教师中的教师,是培养教师的教师。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在人们心目中还是身份优越的“精神贵族”和“社会精英”。“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闻一多、陈寅恪等高校教师成为引领时代精神潮流的标志性人物。从那时起,人们总是寄予高校教师更多的希望。“大学应当是人类精神的引领者”,大学是“一个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不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大学功能如何变迁,崇尚学术、献身科学、探求真理永远是大学不变的价值追求。”大学应该是崇尚科学和自由的地方,高校教师应该是人类追求真理和向往自由的代言人。 可是,近年来“高校教师”越来越成为一种市场职业的称谓,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的各大高校,不仅鲜有像李大钊、鲁迅、陈独秀那样引领时代的人物,而且,社会上还不断出现教授就是“叫兽”妖魔的报道。是高校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还是高校教师的潜能已经用尽了呢? 一、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定位的现状 (一)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的三种身份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高校教师拥有三种身份。一是国家干部身份。在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由国家举办,归国家所有。公立院校的大学教师也就具有了有别于其他院校的国家干部的身份。这个身份为大学教师进入仕途、走出校园提供了渠道和可能。有了这个身份,大学教师可以在本校晋升到管理层,还可以调任到校外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二是教职员工身份。自高考走下神坛,高等教育产业化以来,每一个高校教师,都是学校从人才市场招聘来的,高校教师除了教师身份,还是学校这个用人单位的普通员工。三是学校的主人翁身份。各个高等院校都设立了教师和工人的组织——工会,在工会中教师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加学校召开的教职员工大会,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二)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的两个任务 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基本任务有两个: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教学任务是指一切和教学有关的工作,包括编写教学大纲、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工作、开设新课程等。科研任务是教师应该承担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发表文章、编写教材、科研立项等。过去,普通高等院校以教学为主,提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两项工作在“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口号下协调进行。这种情况在各个院校实行绩效工资,分别规定了教师必须完成的科研任务工作量后发生了变化。科研任务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完不成就会扣去部分绩效工资。对文章的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评中级职称还是高级职称都要求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高级职称则必须有科研立项。完成科研工作和任务越来越成为高校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的两种角色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课程的开设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教师还是课程的开设者。高等院校和基础教育不同的是,高等院校的专业办学可以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因此高校教师在专业建设工作中对开设的课程、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决定权,对该课程的考核也有出题和阅卷权。教师还是高校工作的被管理者。高等院校的管理正在向“规范化管理”急速转变,教育部不仅拟定了定性定量的三级考核标准体系,还通过科研立项、学位点授予、新专业建立、招生调控等手段,促使各高校实现规范化管理。在这个大趋势下,高校教师也早已成为被规范管理的对象。各级管理部门和学校通过教学工作量、文章数量和等级、科研立项、奖项评定等量化指标来控制和管理教师,如果不按照量化要求来做,就会影响收入和晋升。 二、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身份定位不清 教职工是主人翁,教师可以通过民主制度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教师具有国家干部身份,这种身份为教师赢得了尊重,也为教师在仕途发展提供了可能,它使教师成为“以获取仕途发展为目的的政治人”。在一个民主制国家,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参与和影响政治活动是正常的。但是在“官本位”影响和高校行政工作主宰教学工作的情况下,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不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是获取“官位”,成为高校的官员不仅可以绕开职称评定提高收入,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获得教学、科研双丰收,在高校教师群体中还能赢得尊重。在这种背景下,凡是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一有机会就会积极投入到谋官的大军中去,从而荒废教师本行。 (二)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两个任务的冲突 表面上,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并不冲突。但实际上,教学注重知识的广阔性和口语表达能力,科研注重专一性和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要把一堂45分钟的课上到相当高的水平,需要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精心准备。而一门课一般有48个45分钟,这意味着上好一门课要心无旁骛地准备好几年时间。”可是,由于学校缺乏稳定有效的教学水平评价体系,又对科研成果进行重奖,使得教师们重“科研”而轻“教学”,教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发表文章,而仅在科研之余搞搞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应该服务于教学,教学任务是基础,科研任务是提高。教学是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技能,科学研究作为促进教学的工具手段而存在。高校管理工作应该以教师的教学质量为重,以科学研究工作为辅助,让教师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 (三)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两种角色的冲突 教师是课程的开设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校管理中被监管的“打工者”。作为课程的开设者,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靠教师掌握知识的娴熟还要依赖教师的热情传播。但是作为被监管的“打工者”,“不仅一般教师的职业自主空间越来越狭窄,就是教授的个人选择空间也被大大地压缩了。人文科学的传统个性与个人化研究,几乎被挤压成了生产流水线。”教师必须无一例外的服从管理者规定的各种客观性指标。教师的自由和空间渐渐被压缩,教师角色也被“员工化”为“打工者”,教师只有服从和被命令,失去了高校教师应有的思想空间和创新自由。“中国高校教师……,已经告别了学术的大师时代……高校管理者在‘规范化管理’大帽子下钳制教师学术与思想个性的机会。” 三、高校管理工作中教师定位不准的原因分析 (一)功利主义的影响 在日益功利的价值导向下,高校也没有逃脱功利的冲击,高校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容易说服大众的就是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无论哪类院校,都争先恐后的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在规范化管理下,教师是被监管的学校“员工”,一切都要按照指令行事,如果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就会失去晋升职称、晋升工资的机会。在这种倡导下,全体高校教师致力科学研究,各个院校相互之间炫耀的是获得多少国家立项、省级立项,教师发表了多少文章、院校内系部领导的工作评价、科研工作开展的状况就成为重要的标准,于是乎,全体教师搞科学研究的怪相就形成了。 (二)教学水平和效果不易评价 与教学相比,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更容易量化评价,更容易出彩。而教学工作则长期缺乏稳定明确有效的评价体系。目前,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二是学生、同事和自己。管理者的评价通常通过教学监管、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教学监管以惩罚教学违纪行为为主,是规范教学秩序的行为,本身不涉及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组织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奖励优秀为主,这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并不直接反映教师的常规教学状况。与管理者的评价相比,学生和同事的评价属于社会公众评价。学生是教师教学最主要最直接的评价者,他们以课堂的直接感受为评价对象。他们的评价最为中肯,也比较客观。同事是重要的评价者,教师们之间的相互听课、学生的谈论和茶余饭后的相互点评,是同事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方式。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的评价表现出教师教学的一些情况,却由于不能和教师的职称、职位的晋升挂钩而缺乏监管的效力。 (三)高校行政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依然 行政权力主导是当下高校管理工作的最大特征。行政权力可以控制学校教学与科研活动,为了顺利获得科研课题和职业自尊,高校教师的当官意识强烈。“大学官僚化是大陆高校出现的新现象,其表征可以概括为管理行政化、行政职权化和教学科研人员边缘化。机构浮胀、学术弱化、官僚腐败则是大学官僚化的产物。”教师作为被监管者,不仅失去了以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自我认知,更是退化为一个普通单位的“谋食者”。作为“谋食者”,要获得失去的自尊,就要成为监管者;作为“谋食者”,要获得更多的食物,也要成为监管者,这样才能控制和支配更多的资源,为我所用。“当官”成了教师的最高追求。 (四)高校民主建设滞后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普遍恢复和建立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了院系两级教代会制度。校长要向教职工会议报告工作、财务收支,审议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校内人事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审议校务公开等。高校教师的民主参与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教师习惯于服从领导干部的决定,习惯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涉及大家利益的决策没有参与热情,对涉及个人利益的政策又不敢出头反对。领导干部决定事情时也习惯于个人说了算。在这样的民主状况下,便会出现“下情不能上显,上显不顾下情”的结果。这更加模糊了教师的主体身份、强化了教师被监管者的角色,限制了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力和创新空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在高校管理中正确定位教师,应该去功利化、行政化以教师为主体,回归教育教学管理本质。高校管理中教师定位问题研究_高校教师论文
高校管理中教师定位问题研究_高校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