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组活动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长论文,小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认真贯彻《纲要》精神,成立了家长工作实验组,对以往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积极探索有效的工作方式,摸索出家长工作的新形式——小组活动,建立了“家园合作、家园互动”的家长工作新思路。
一、建立家长档案,组建家长活动小组
由于教育程度、职业、性格等因素的差异,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态度及观念不同。幼儿园要想与各类家长有效合作,就必须了解家长的需要及教育观念,根据家长的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长工作。
建立家长档案能清楚地了解家长需要,分析家长的教育行为,为组建家长活动小组提供依据。家长档案的内容包括家长基本情况记录表(如家长的姓名、年龄、学历、家庭成员、工作单位等情况)、家长与教师交流过程中反映其教育观念的言行举止、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情况、家长提的建议、家访记录、家长问卷、亲子作业等。其中家长问卷包括一般性问卷和特殊问卷。一般问卷主要以征求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意见为主;特殊问卷则是教师根据特定目的专门设计的问卷,如家长性格、教育观念等问卷。
家长档案建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档案内容对家长进行分析归类,把家长分为不同的活动小组。如可分为关心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家长组;关心幼儿性格养成的家长组;关心幼儿知识、能力培养的家长组;工作较忙,常由老人或保姆带小孩的家长组。分组后,教师就可根据不同类型家长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了。
二、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小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一)针对关心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家长,开展课程沟通会活动
有些家长对幼儿园的课程安排非常关心和支持。但在以前,家长只是被动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为了转变这种局面,使家长真正理解幼儿园的课程,并能主动地参与课程,我们积极开展了课程沟通会活动。如:幼儿园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时,在新主题实施前向家长介绍该主题活动的目的意义,吸纳家长参与讨论设计主题网络和活动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请家长与幼儿一起收集资料,亲自来园参与部分活动;在主题结束后,请家长一起反思主题活动的效果,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还不定期地组织这些家长学习《纲要》,讨论《纲要》对家长的要求,对幼儿园教育的要求,深刻领会其精神,从而深入了解幼儿园课程,使其不仅在态度上关心幼儿园的课程,而且在行动上成为主动参与者和学习者。
(二)针对关心幼儿性格养成的家长,开展咨询会活动
教师在了解幼儿家庭背景的基础上,请有丰富家教经验的专家和老师针对家长在幼儿性格培养过程中的一些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培养幼儿良好性格的有效方法。同时教师还推荐各种有关书籍,支持家长阅读。此外,建议家长组织幼儿伙伴活动。如有的幼儿胆量较小,性格比较内向,可是生活自理能力较好;有的幼儿胆量较大,性格外向,但生活自理能力弱,教师把他们安排在一起坐,且建议家长在节假日经常带他们一起游戏,促使他们相互影响,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自身性格上的缺点,形成良好的性格。
(三)针对关心幼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的家长,开展专题讲座、经验论坛等活动
为了给家长提供有效的帮助,教师可先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家长有关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需要。然后请有关的幼儿教育专家或在这方面经验较为丰富的家长、教师进行相关的专题讲座。还可以创设家长图书室,开辟家园讨论专栏,拓宽家长获取家教信息的渠道,丰富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可针对某些问题,组织家教征文与评比活动,评选优秀的文章,开展家教论坛活动,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交流教育方法。
(四)针对工作较忙、常把小孩交给老人或保姆带的家长,进行个别入户指导
有些家长由于工作性质或工作职务的原因,很少有时间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与教师的交流也较少,因此对幼儿园的活动不了解,容易产生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入户指导,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活动及幼儿在园表现,介绍新的幼教信息,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提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可利用电话、便条、上网留言、家庭联系手册、幼儿活动记录本、录音、录像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活动。以此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感情,形成他们积极合作的态度。
三、挖掘每个家长小组的优势,发挥各家长小组成员互相教育的功能
开展家长小组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主人翁意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所处的地位是一致的,他们在幼儿教育问题上容易相互接纳、相互影响,因此,教师要挖掘每个家长小组的优势,发挥他们互相教育的功能。
(一)通过家庭联合活动小组,发挥家长团体的自我教育功能
教师引导关心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家长向其他家长介绍幼儿园的课程,宣传幼儿园的工作,使更多的家长理解幼儿园的课程,主动参与其中。同时教师还可引导积极的家长组织家庭联合活动小组。如把幼儿家庭居住较近的家长组织在一起,请家长在家组织幼儿共同开展生日会、小型游戏竞赛等活动。在周末引导家长委员或优秀家长组织各种家庭小组郊游、看电影、手工制作等活动。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家长们互相交流自己在培养孩子性格、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等;另一方面,又可以创设幼儿共同游戏的机会,促使幼儿发现别人的长处,树立相互学习的意识。这就延伸了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和孩子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互相交流,起到家长团体自我教育的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幼儿同伴群体的作用。
(二)利用辩论会、经验交流会、展示会等形式,使各组家长互相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家园共育”观念
教师根据家园合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组织各组家长展开辩论和分析。家长可以在各自观点的冲击中,明确正确的观念。如:针对幼儿打架的问题,教师组织家长展开辩论。结果有的家长说“老师要教育打人的孩子不要打人”;有的说“教师每天带很多孩子,光靠教师一人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家长教育”;有的说“孩子之间打架是很正常的,如果家长把打架的两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便会很好地处理此问题了”。家长们在辩论中达到了互相教育的效果。
教师还可组织家长召开各组经验交流会。如在小班开学初,请其孩子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家长介绍经验,或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张贴出来供其他家长参阅。还可请几个家长针对幼儿性格培养等问题,组成小组对全体家长进行团队式经验交流活动,使其他家长选择其中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对于家长的教育方法还可邀请有关专家、行家点评,目的是使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使家园合作更密切。
教师可利用展示会的形式,展示幼儿学习、家长工作的成果,让家长真切地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足迹,深入了解孩子的优点,从中学习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此,能有效地帮助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实现家园共育。
家长小组活动,使我园的家长工作更具针对性,为不同需要的家长提供了适当的帮助。同时,在活动中也涌现了大批热心家长,他们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教育其他家长的任务,使我园的家长工作效率更高,家园合作更加密切。家长小组活动,使我园实现了“家园同步、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