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志明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现任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在运用温脾汤治疗顽固性便秘方面,有独特经验,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论述。
【关键词】张志明;温脾汤;便秘;临床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085-02
温脾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药方>[1],由大黄、芒硝、附子、干姜、人参、当归、甘草、7味药物组成,具有温补脾阳,攻下冷积之功,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脾阳不振,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者。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张志明老师以此为主方治疗脾阳不振所致的便秘,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典型病例
患者石某某,男,83岁,于2015年9月9日初诊。患者诉十几岁开始便秘,大便干燥,每周解大便2~3次,每次都痛苦异常,大便干如羊矢,曾服中药、西药无数,却鲜有明显疗效,偶然有效,也仅在服药时有效,停药后恢复如初,日久,影响患者饮食和睡眠,故患者心情郁闷。此次来诊前曾服省内某名中医所开的中药汤剂,用药多是元参、麦冬、生地、当归、大黄、枳实、厚朴之类,但疗效一般,故慕名来到甘肃省名中医工作站张志明诊室求治。
刻下:患者表情痛苦,面色萎黄,体质偏瘦,腹胀,乏力、饮食无味,睡眠差,口淡不渴,无恶心、呕吐、反酸、打嗝,舌质淡暗,苔白微腻、水滑,脉沉细、软。
辨证:便秘,脾阳不振
治法:温补脾肾,攻下冷积
处方:大黄3克、淡附片9克、干姜6克、甘草6克、红参12克、厚朴9克、荔枝核15克、木香8克、土鳖虫6克、 乌药20克、槟榔9克、麸炒枳壳15克、7付。
二诊:服药第三天即解大便1次,偏干,之后每两天解一次,干,但较前轻松,腹胀减轻,自感身体轻松了许多,舌质仍暗淡,舌苔薄微黄,水滑,脉沉细。
辨证:便秘,脾阳不振
治法:温补脾肾,泻下通便
处方:大黄3克、淡附片9克、干姜6克、甘草6克、红参12克、厚朴9克、荔枝核15克、木香8克、土鳖虫6克、乌药20克、槟榔9克、麸炒枳壳15克、白头翁12克、7付。
三诊:诉现在每天都能保证解一次大便,成形,自感很舒服,饮食、睡眠较前明显改善,舌质较前转红,舌苔微厚略黄腻,脉仍沉细。
处方:酒大黄6克、淡附片9克、干姜6克、红参12克、 厚朴9克、土鳖虫6克、乌药20克、槟榔9克、麸炒枳壳15克、 白头翁12克、当归12克、防风9克、小茴香6克、为巩固疗效再服14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按:本证患者十几岁开始出现便秘至今,时间跨度长,第一次来就诊时表情痛苦,心情急迫,见到大夫第一句话便说要“申诉”一下自己的病情,足见其痛苦至深。该患者已属高龄老人,从面色、舌脉辨证显然属于脾肾阳虚之像,清.黄元御《四圣心源》[2]谓“以阳主开,阴主阖,阳盛则遂窍开通而便坚,阴盛则关门闭涩而便结,凡若羊矢者,皆阴盛而肠结,非关火旺也”。此例患者脾肾阳虚日久,中焦运化失职,失去正常的升清降浊之功能,同时大肠也失去传导糟粕之功能,所以出现便秘,老师注重辨证,抓住病机在于阳虚这一矛盾的焦点,选用温脾汤为主方,用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益气健脾,温壮元阳,扶助人体正气;大黄素称“将军”,《本草备药》[3]:“大黄,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能推陈致新”,和人参、附子即参附汤配伍,攻下而不伤正气,补益而无助邪之患;槟榔、乌药、木香、枳壳即五磨饮子去沉香加厚朴、荔枝核,破气导致,力猛势峻,助大黄泻下通滞,和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即四逆汤加人参配伍破气而不耗气,邪正兼顾,最妙的是加了一味土鳖虫,《本经》[4]谓“主心腹寒热洗洗,虫积症瘕,破坚”,《雷公炮制药性解》[5],谓“入心肝脾三经,治症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淤血腹痛,跌打损伤,治五老虚极嬴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房劳伤,饥伤,劳伤”。说明土鳖虫具有破血逐淤而不伤正气之能。中医讲“久病入络”,“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该患者病久年深,有淤血阻络是必然,在众多补气、行气药中加入一味破血药,具有气行血行之妙,相辅相成,选药精当,配伍合理,药证合拍,故而应手取效。
老师运用此方已娴熟之极,通常情况下都是温脾汤配伍五磨饮子,若是脾虚而内有湿热则加白头翁,秦皮,若中气虚极,则加葛根、白术、黄芪,若有淤血则加土鳖虫,若脾气虚寒较重的加小茴香和艾叶;若舌苔白腻,加陈皮、法半夏、茯苓、鸡内金。
临证时老师反复强调:中医的灵魂在于辩证,就是要通过这一系列的“证”,搞清楚引起这个病的病机所在,才能有的放矢,不要一听说是便秘,想到的就是大黄,芒硝,那你的中医水平永远不会提高,一定要用中医的思维考虑问题。同时古人讲用药如用兵,一定要清楚自己所用的药是干什么的!要达到什么样目的!不要把药堆砌了一堆,弄了半天自己也没搞清楚是干啥!如果那样就失去了组方的原则。
这例患者来此之前,曾看过无数的中医同道,包括一些省级名中医,所用尽是清热、润肠、行气之类的套方套药,如元参、麦冬、杏仁、当归、肉苁蓉之类,就是不辨证的结果,按清·郑钦安的话说就是“徒记几个汤头、几味药品,不求至理、不探玄奥”,《内经》谓:“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清,郑钦安《医法圆通》[6]用药须知亦谓“阴阳务求实据,不可一味见头止头,见咳止咳”,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辩证的。
辨证施治,今人、古人认识一也,因为只有辨证,才能“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都是临证大家的实践经验之总结,丢掉了这个法宝,就是丢弃了中医的根,教训深刻,值得后辈们仔细玩味。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唐代.
[2]黄元御.《四圣心源》,清代.
[3]王昂.《本草备药》,清代.
[4]佚名.《神农本草经》,秦汉时期.
[5]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明代.
[6]郑钦安.《医法圆通·用药弊端说》,清代.
论文作者:周锦德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土鳖虫论文; 大黄论文; 干姜论文; 中医论文; 甘肃省论文; 患者论文; 厚朴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