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使得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施工规模越来越大。现阶段,高层建筑成为建筑领域中最受欢迎的类型,并且占据着建筑市场半数以上份额。影响高层建筑整体施工质量决定性环节是筏板基础,筏板基础归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范畴,具有板厚大、宽度大等特征。本文从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产生原因展开分析,结合具体浇筑方案,进一步提出控制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的几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
筏板基础大面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裂缝问题,根据实际施工案例总结分析后可得出,施工现场温度是引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核心因素。在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稳固性的基础上,对建筑承重力也产生一定干扰。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预测和防护裂缝成为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技术,更是控制整体建筑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主要原因
1.1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的合理直接决定了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整体结构强度与持久性。在施工准备和组织环节,如果存在着对工作人员部署不正确,会延长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对浇筑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加重了施工裂缝发生机率。混凝土材料运输时间、搅拌时间过长,导致正式浇筑环节发生整体结构分层、裂缝等问题,最终使得大体积混凝土严密性低,无法对施工裂缝进行有效控制。混凝土材料浇捣过程中,如果发生浇筑中断或振捣力度低等现象,会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整体质量存在不稳定因素,在后期施工过程中发生裂缝。此外,大体积混凝土在养护阶段,没有严格按照相应养护规范进行操作,会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在后期养护环节发生裂缝。
1.2施工材料
混凝土施工材料选择、配比环节不规范也是引发施工裂缝重要因素之一,水泥材料整体比重过高,在正式搅拌过程中会发生水泥材料水热化现象,使得温度应力大幅提高。一旦温度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材料最大抗拉力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混凝土材料中砂石配制环节,如果砂石直径过小,使得级配连续性低、缝隙率大,进而导致水泥使用量与搅拌水用量极大,严重影响了混凝土材料整体强度和收缩程度。砂石材料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有害物质,使得水泥石站粘性与集料降低,。而外加剂投入量不合理,会使得大体积混凝土中水灰与塌落度等参数发生变化,最终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整体结构抗裂性能。
1.3荷载程度
混凝土整体结构通过外荷载与次内力等因素作用下,发生次应力与直接性应力的裂缝。其中直接性应力裂缝引发原因主要由于施工设计环节各项数据计算偏差较大,在实际施工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种人为因素与不可控自然因素的荷载。次应力裂缝发生原因是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规划方面忽略了整体结构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位移或结构变形等现象,最终导致结构性裂缝。
1.4外界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环节需要严格控制现场湿度与温度,通过采用水泥材料水化,保障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施工现场温度、浇筑施工温度、水泥材料水化升温以及混凝土结构降温散热等温度总和就是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之差。当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度差异较大时,其应力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其中以冬季为例,混凝土结构受到内外温差影响产生裂缝。此外,施工现场湿度过大,使得钢筋材料抗氧化膜脱落。钢筋材料表面与水、氧气化学反应后产生锈蚀物,从而使混凝土结构、钢筋结构保护膜断裂。钢筋材料发生纵向裂缝,更是缩短了整体结构抗破坏的时间,一旦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温度过大就会产生收缩性裂缝。
2.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浇筑具体技术
2.1整体分层
按照实际厚度在混凝土整体模板中展开分层,确保结构内浇筑层厚度均匀,将筏板基础平面的面积归纳为浇筑区内面积。正式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操作方向要遵循从平面短边向平面长边逐渐浇筑。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后层混凝土浇筑环节必须在前一层浇筑板凝结后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分段分层
大体积、长度的混凝土浇筑粗腰采用分段方案,混凝土浇筑的强度过大会导致内部结构浇筑与施工标准出现偏差。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技术具体内容包括: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从较长边的方向将整体结构划分,每段浇筑需要从底部进行。一旦混凝土初层浇筑完成后,立即进行下一层混凝土浇筑。依次列推,混凝土浇筑施工严格按照阶梯式顺序进行。分段分层浇筑方案通常适用于整体厚度较低,但面积和长度过大的缓凝土结构浇筑。
2.3斜面分层
采用斜面分层方案进行施工浇筑,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浇筑必须一次到顶,确保混凝土材料可以呈自然流出状态,进而形成斜面。在实际浇筑过程中,振捣操作要从混凝土浇筑层地端开始逐层上升。斜面分层方案主要应用与长度较大的混凝土结构。
3.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对策
3.1控制水泥材料水化热
施工材料选择矿渣水泥和火山灰水泥等水化热低的品种,通过运用骨料级配,要求以自然醒连续的级配粗型骨料混凝土。通常情况下选择五至三十毫米规格,为实现控制混凝土材料收缩程度,采用非碱活性骨料,细骨配料砂石率标准范围为百分之三十七至百分之四十五。全面控制混凝土浇筑入模的温度,确保水泥材料搅拌温度小于或等于六摄氏度,并且浇筑最高温度不得超过二十七摄氏度。此外,在春夏季节施工过程中要重点控制泵送环节,制定科学适用降温方法。
3.2控制混凝土收缩程度
混凝土材料配比环节过程中,泵送混凝土材料中细骨料中含砂率要小于或等于百分之二,有助于在搅拌过程中降低用水量。混凝土材料中需要添加适当微膨剂,确保混凝土材料能够获得收缩补偿,进一步控制混凝土应力温度。在确保混凝土强度不受影响的条件下,适当减少水灰材料,降低混凝土材料变形和干缩程度。在实际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了实现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收性裂缝的减少,需要在板面上除去浮浆后展开再次抹面。如果施工工艺采用分层浇筑,需要增设相应浇筑坡度。施工环节精准计算大体积混凝土整体结构的后浇带,筏板基础施工最佳方案为跳仓式工艺。分层最大尺寸不得超过四十米,施工时间不得小于七天。
3.3强化大体积混凝土抗裂能力
因为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厚度相对较大,一旦钢筋配比小于或等于百分之零点三时,就会发生裂缝。所以,想要控制施工裂缝必须要全面强化筏板基础抗裂能力。钢筋结构配比环节,全面把控钢筋结构间距,在筏板基础内部进行钢筋配置,确保钢筋结构可以充分发挥温度控制作用,进而降低了大体积混凝土整体结构抗裂能力。施工材料选择纤维式混凝土材料,减少混凝土材料初期裂缝扩大和塑性收缩。在钢筋混凝土材料中添加适当纤维,提高钢筋混凝土抗压性和韧性。通过提高混凝土结构抗温力,预防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3.4加大施工组织管理力度
展开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前期准备环节,管理部门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场地情况、浇筑设备与材料需求。对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认真进行技术交底工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要科学安排施工部门和人员工作内容,确保现场施工不会发生突发事故。加强施工各部门之间沟通和交流,严格监督施工操作。密切关注自然环境,针对各项特殊天气制定相应防护和解决措施。
结束语:
总而言之,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作为技术要求极为严格的项目,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施工制度和规范,对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认真仔细地对待各项施工内容,确保在混凝土浇筑后,落实保温保湿养护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裂缝发生机率,实现施工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中国冶金建筑协会.GB50496―2009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论文作者:赵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混凝土论文; 裂缝论文; 体积论文; 材料论文; 基础论文; 结构论文; 环节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