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题主要特点
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总体上保持了近几年的基本风格,题型稳定,题量适中,结构合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考核内容的结构比例适当)。试题设计着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在考查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注重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要求考生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深入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表达情感、态度、价值观,凸显地理学科的魅力。试题在保持较高信度的同时,还显现出良好的区分功能和导向作用。试题无论是立意、选材、设问,还是呈现形式、答案制定,都在要求与需求的整合中体现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1.稳——三个“不变”
(1)坚持考查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的价值取向不变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的省区卷依旧很好地坚持了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命题原则。
(2)保持试题较高信度与效度的原则不变
试题的信度是表示试题本身可靠程度的指标,主要取决于试题的范围、数量、区分度等因素。信度高说明考生分数不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其实际水平。高考的效度要求高考试题是有效和正确的、考查的是课标、考纲规定的内容。如果试题表述不严谨,或者试题涉及的问题超出考生实际;导致解答出现偶然性,导致测试结果的不公平,部分考生沾光,那就降低了试题的效度。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依然保持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主要体现在:①命题严格依照课程标准或考试大纲要求,不拘泥于教材版本;依照教材,又高于教材。②试题难度结构合理,有较适合的区分度。今年全国课标卷考虑中低等水平学生、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教学实际,中低档试题的难度进一步降低,信度、效度进一步增强。③大题化小、一题多点的命题策略,提高了试题的信度。尽管试题不强调知识覆盖面,但绝大部分试题在纵向挖掘的同时,注重横向联系,尽可能多地关注学科主干知识点。④维护公平。今年的高考试题主要选取教材以外新鲜真实的内容为素材设计题目,使考生都是在新情境下应答试题,不仅利于维持测试的公平性,还能测出考生较为真实的(常态)能力与水平。试题材料的选择、考查内容,皆是规律性的、共性的问题,回避具体地区、个性的知识与内容,兼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公平。
同时,选考题的设计依然突出考核主题,合理把握难度,风格基本一致。从考查内容看: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突出主干知识的运用,强调知识的重组与整合,重点考查分析、归纳、概括等系统思维能力。从试题结构看:在大部分试卷中,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问风格相似,答题量相近、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看:同一试卷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把握与掌控,设问的思维强度相当、思维水平具有可比性。因此,同一试卷中各选做题的设计风格基本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确保了对选做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
(3)“知识抽样、图表载体、能力立意、方法支撑、思想渗透、贴近生活”的试题命制思路不变
①知识抽样,即不强调知识覆盖面。2013年高考试题,从考查内容看,依旧是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内容,即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主干知识。每套试题的设计不回避重点内容,不强调知识覆盖面,即使单科试卷也不面面俱到;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各板块内容的平衡,不回避某些重点要素或区域。仔细揣摩,又可看出不同模块考查的侧重点又有规律可循:自然地理突出地形、气候、水文的成因分析、过程描述及其相互联系的推理判断;人文地理侧重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与评价,强调动态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性突出,重在考查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与联系,区域发展的内涵,区域差异的比较。即主干知识抽样。
②图表载体,即以图表为情境材料切入。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依然坚持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彰显地理学科特色。15套高考地理试卷共使用了302幅图表,包括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剖面图、表格等。其中,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每套试卷都有涉及。图表载体呈现的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对考生的地图素养及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③能力立意,即突出四项基本能力的考核。地理学科能力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和解决诸如在哪里、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如何办等问题的地理活动之中。坚持能力立意,还突出表现在着重考查地理学科的特殊能力,这些能力及其相互关系即空间定位能力(在哪里)→地理空间格局的觉察能力(有什么)→地理特征综合分析能力(怎么样)→地理因果关系分析与推理能力(为什么)→地理过程描述与简单预测能力(有何联系,如何办)。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是通过文字资料和各种形式的图表给学生提供信息,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并正确获取和解读这些信息,在此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在信息和设问之间建立联系,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完成思维过程,构建答题思路,运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
④方法支撑,即考查学科思维方式。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科学的本质特征。以区域为载体的人地相关分析(自然、人文现象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区域综合分析(以经纬网和等值线为载体的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差异比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思维(位置变化及其联系、空间分布上的成因联系)是地理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
2013年高考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从区域性与综合性出发,强化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综合分析(区域+问题)。以区域为载体,注重自然、人文、区域的整合,关注区域间的相互依赖及看待问题的综合性。如上海地理卷第48题西欧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分析;北京卷第1~3题以“东北地区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球运动、河流水文特征、东北平原的地形气候特征及农业发展、人口迁移等问题。二是区域案例探究(主题+区域)。围绕某一关键要素进行梯级式考查,由地及人逐层深入,探究意味浓厚。如山东卷第36题银川平原枸杞特色农业带问题。三是区域差异比较。选取新颖视角,由表及里,既比较现象又比较本质。如天津卷第13题比较南非和巴西的城市气候特点;浙江卷第36题中美国与中国棉花产区的区位比较等。
⑤思想渗透,即考查地理学科思想。空间观点(整体性与差异性)、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空间观点(整体性与差异性)揭示了地表地理事象空间分布、组合的秩序与规则。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试题设计的主线与灵魂。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处处渗透着地理学的基本观点与思想。如山东卷27题巴西生产乙醇汽油的问题,考查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⑥贴近生活,即关注热点、联系现实。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材料和现实生活为背景,挖掘现实、热点问题中的地理元素,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主干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体现学以致用。如江苏地理卷涉及的现实和热点问题有:四川芦山地震、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等国、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等。其目的是用地理视角看待世界,以地理学科思维方式分析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题目内涵来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2.变——四个“渐变”
试题在坚持命题原则、保持命题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在“渐变”中进一步凸显地理学科的魅力,在“稳”中求“变”。
(1)对考生的人文关怀逐渐增强
①题目排序更加注重先易后难。打破以往自然地理题目在最前面的布局,把相对最容易的题目安排在最前面。如课标卷Ⅰ第1~3题哥伦比亚鲜切花生产;浙江卷第1题雾霾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山东卷第1~2题流域开发对水循环的影响;安徽卷第1题城市发展阶段;四川卷第1题图示重旱的省区简称等,都几乎是全卷中最简单的题目。
②题目表述、答题提示更加人性化。如北京卷第40题(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第41题(1)“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天津卷第13题(4)“填表说明”如何实现中非矿业合作共赢,还有诸如“请提出2条建议”“请列出两条”字样;安徽卷第35题(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这既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又给了考生表达结论的选择空间,很好地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体现选做特色的试卷越来越多。有选修模块选做题的试卷有:课标卷Ⅰ、课标卷Ⅱ、山东卷、福建卷、浙江自选模块、上海地理卷、江苏地理卷、海南地理卷。其他都是选修内容融合在必修题目中考查。但2013年北京卷、四川卷新增选做题,并不是新增加了选修模块,而是在具体题目中选择其一作答,体现了“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北京卷第41题(1):“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及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四川卷第13题(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
④选做题的风格、难度更加接近。如课标卷Ⅰ三个选修模块题目,都是图表情境切入,都设一问两层含义。如第42题,通过三沙市图文资料,考查旅游资源特性及开发中注意的问题;第43题,通过江南丘陵某地形图文资料,考查洪灾原因及措施;第44题,通过川西某锰矿的开发及加工图文材料,考查矿渣库的危害及措施。今年课标卷选做题的区域载体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中国区域,更好地体现了选修模块的应用性、实践性。选做题风格高度一致,难度力求相当。体现对选做不同题目考生的公平。同样,北京卷、四川卷新增加的选做题设问,其风格、难度也高度一致。
⑤关注中低等水平学生,出现“送分题”。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中低等水平的学生进入各级职业院校。这些学生平时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高考试题中,中等难度的题目,对他们来讲可能就是“哥德巴赫猜想”,所以他们的高考分数基本靠“蒙”,这样通过高考不能真正体现他们水平的高低。今年很多试卷中出现了“送分题”,如课标卷Ⅰ第1~3题哥伦比亚鲜切花生产,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考对中低等水平学生的关注和人文关怀。
(2)彰显地理学科特色的趋势愈加明显
①地理图表特色增强。图形语言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2013年各地理试卷都力求在图文并茂的基础上,创新图表形式,丰富图表类型,突出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如江苏地理卷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3~4题组外,其余每组题都以地图为命题素材,全卷共24幅图,况且只有认真读图,才能准确回答问题。第1~2题需要准确判断南极圈未出现极昼现象;第5~6题要读出沿线经过东非高原;第9~10题需要找准古河道;第10~11题需要注意等高线的分布特点;第19~20题需要读懂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第25~26题需要准确的判读气候资料的气温和降水特征等。另外课标卷Ⅰ、北京卷、山东卷、安徽卷、浙江卷、福建卷、四川卷等每组题都是以图表形式切入的。没有图表载体的,也是无图考图。如课标卷Ⅱ第3题地膜覆盖,以无图考图的形式考查中国的区域差异。
②更加关注有用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发展变化的地理是地理的本源所依,也是地理考查的重中之重。2013年各地理试卷都在密切关注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天津卷的网购、轨道交通、夜晚天体观测、渤海风暴潮、外来务工问题;山东卷的银川平原枸杞;江苏地理卷的月牙泉拯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陕北文化旅游;浙江卷的雾霾天气、用工荒、钓鱼岛、2013年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天津卷的恒星视运动轨迹拍摄;四川卷的土拱屋等。
③更多关注地理思维品质。地理思维品质,是用地理学科的视角(空间性、差异性、综合性、实践性、人地关系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决定了地理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区域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既有横向综合型;也有纵向探究型。今年的区域主观题有向纵向探究型转变的趋势,目的是更好的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如山东卷第26题,以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通过自然、人文要素在特定区域内的融合与叠加,从判断、说明到分析、推理、综合,层层递进,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
(3)题目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趋势增强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从而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2013年地理试题的设置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几乎所有试卷都在力求体现探究性学习,题目中开放性、探究性的题目进一步增多。如课标卷Ⅰ第36题,攀枝花冬季“避寒之都”的调查研究;课标卷Ⅱ第36题(3),沙丘群规模是否扩大的争论;山东卷第27题(2),我国大量生产乙醇汽油的利弊;广东卷第10题,研究性小组对高纬度地区植树导致变暖原因的考察;重庆卷第9~11题,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天津卷第8~9题,恒星视运动轨迹的拍摄;海南卷的断桥留存成因探究;福建卷的窗户遮阳板的设计等。
(4)在保证区分度的前提下,试题整体难度略有下降
纵观2013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在保证区分度的前提下,大多数试题的整体难度略有下降,对难点“地球运动”的考查也有减少的趋势,况且难度也在降低。如全国大纲卷试题难度大大降低,一改大纲卷试题偏难的局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比重大致为1:6,自然地理较往年下降,也无涉及地球运动的题目。课标卷Ⅰ、课标卷Ⅱ对地球运动内容均无涉及。其他试卷除浙江卷第11题,海南地理卷第16题外,涉及地球运动的题目也较简单。
3.新——五个突出亮点
试题在保证命题风格、原则稳定的基础上,注重在“渐变”中凸显地理学科的魅力,在“变”中求“新”。
(1)融合程度高——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自然融合,凸显学科“综合性”特点
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知识融合的基本线索为:选择题以“一材多问”的串联式题目为主;综合题多立足于区域研究,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融合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相互联系及发展变化。
从单一题组来看,每道题(组)所考查的内容都是多个知识点的融合体,知识点之间融合自然。如四川卷第5~6题,通过“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融合了气候特征、水循环的环节、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区位的考查,包含了四大主干知识的4个考点;北京文综卷1~2题组,以东北区域为载体融合了地球运动、河流水文特征、区域自然特征、农业地域类型等四大主干知识7个考点的考查,且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融为一体,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
以区域为载体的学科内综合题,知识融合的线索又有新的突破,多条线索融为一体。如重庆卷地理部分第13题,以广东区域图和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为载体,选取“水”作为主题要素对学科知识进行重组融合:地形特点(剖面图)→地形等对地下水的影响→水厂的区位因素→农业对地理环境(地下水)的影响及措施。同时,该题组也是按照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整合了由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由系统地理到区域地理的知识。全国课标卷Ⅱ第37题,山东卷第26题等与该题风格相近,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创设情境新——创新设问情境,体现课标理念
情境是针对试题立意所选择的背景材料。高考试题多选取教材之外的素材创设“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新情境,形成新思路、构成新问题。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情境多样新颖,热点化、生活化、实用性、探究性突出。如江苏卷第9~10题采用“政府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的材料、江苏卷第23~24题用治理滇池水脏的问题作为情境、全国大纲卷第7~9题的赤潮问题等,这些情境材料的设计,给试题增加新颖性,同时传达了人地协调的理念。重庆卷第6~8题的学生行走路线、上海卷第1~2题送人到火星计划、上海卷第3~4题“青岛号”帆船环球旅行、四川卷第9~10题亚洲中纬度地区别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土拱、全国大纲卷第36题中的小白杏、海南卷第4~5题中的花椒等素材的设计,切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了学生生活知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生活地理,凸显了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卷Ⅱ第37题的引种速生桉、重庆卷第9~11题的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福建卷第11~12题的窗户遮阳板的设计等情境的设置,无论场景设置还是试题内涵都有浓厚探究味。江苏卷第28题采用的江苏城镇化的材料、天津卷第4题采用的“我市实现了津滨轻轨与市内地铁的连通”、安徽卷第23~25题中的“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等试题的情境设计,多取自本省区乡土地理,洋溢浓郁的乡土气息,拉近了书本世界与生活情境的距离,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江苏卷第3~4题采用的四川雅安芦山地震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江苏卷第5~6题中的近期领导人出访路线等试题,关注、隐含和折射的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表明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引领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引导关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倡导学以致用。
(3)图像形式新——突出区域载体,凸显学科本质特征
丰富多彩、不同呈现形式的地理图表,不仅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考查考生对地理事物数量关系和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的分析以及多渠道获取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色。试题在建构与情境设计上,多采用各种原创性的图表为信息载体,其中图像包括区域图、统计图、示意图、等值线分布图和景观图等,而且在图像内容、类型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
①图表来源广泛,创新性图表层出不穷。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图表来源广泛,有来自报刊、大学教材、其他国家教材等。如安徽卷第32~33题中的图来源于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壤地理学》81页。同时还有很多创新的图表,如四川卷第5~6题中“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具有创新性,既能读出年降水量还能读出各月的降水量;山东卷第1~2题中某流域开发的三个阶段和三条流量变化曲线图,把空间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化静为动、时空交融,内涵丰富,意蕴深厚,地理学科特点突出。
②区域图覆盖面广,且突出重点地区。2013年各地高考地理试卷中,区域图占比重最大,且中国区域和世界区域兼有。中国区域图中覆盖全国各地,侧重于东部地区;世界区域中几乎也覆盖全球各地,考查北美洲的有10道题(组)、巴西的有3道题(组)、非洲的有3道题(组)等,侧重于考查世界重要区域。
③动手绘图能力仍受到重视。天津卷第2题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底图,判读地形剖面图,以此来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重庆卷第12题(3)是通过计算来绘制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考查考生的理解、计算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④较多地使用景观图。2013年各地高考地理试题选用的景观图有很多。这些景观图绝大部分典型、清晰,与设问关联性强,意在考查考生对真实地理环境的理解、感悟及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上海卷第48题通过西欧景观照片呈现牧场、航运等信息,进而结合文字信息对其人文景观作出分析推理,恰如其分地对景观照片中的信息充分利用。
(4)设问角度新——创新设问角度,多层次、多角度考查问题
2013年许多高考地理试题力求采用新颖的方法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既有效规避常规训练的思路,又能让优秀考生通过现场学习捕捉解决问题的合理思路与方法,以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如重庆卷第12题以某河段示意图和观测点所测得的年流量变化曲线为切入点,第(1)题从流水作用开始设问,切换成流域开发,该设问把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整合在一体,意在考查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第(2)(3)题用设问把图中信息和生活知识融合起来,考查河流径流量变化及原因,并通过绘图的设问,把前后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设问与设问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考查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学以致用及动手能力;再利用流域的社会经济指标转换为第(4)题农业生产特征及原因,转换自然,从而把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考查融为一体。类似这类试题设问角度还有很多,如新课标Ⅰ卷第36题、天津卷第4~5题等。
(5)能力立意新——落脚点在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设计中实践性情境植入探究性、开放性元素,设问开放灵活、答案留有空间,既注重激活想象,又强调放飞思维,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渗透和体现了辩证思维、创新品质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因此,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立意更加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地理思维过程,强调考查学习方法。如重庆卷第9~11题以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为背景,通过一次地理野外调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为设问线索,其立意是探究学习方法,评价考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新课标Ⅰ卷第36题与该题立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江苏卷第30题采用考生熟悉的环境问题为材料,考查区域环境差异、沙尘暴形成条件、沙尘暴对农业的影响、防治措施以及关注环境问题的责任,其立意旨在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第(4)题设问除了具有以上立意外,其答案还具有开发性、多元性,意在考查学生的多元思维过程。开放性试题设问开放又隐含限定条件(积极、不利、对自然环境的……),答案多元又有所遵循(整体性原理、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鼓励考生以自身视角观察、分析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今年高考地理试题突出了对地理思维的考查,相比往年试题的思维“含金量”更高了,考卷中考查的地理思维类型更加丰富多样,包括指出、分析、说明、提出、概述、简析、对比、建议、评价等,每套试卷都有很好的体现。
二、有待商榷之处
从整体看,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留下了很多看点,不少题目堪称精品,但部分试卷和试题仍存在一些缺憾与不足。在对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全面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广大同仁和命题专家商榷。
1.表述不规范、不严密
如课标卷Ⅰ第7题,“年降水量最低”,降水量不能用高低表示,“最低”应为“最少”;第9~11题“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语句欠通顺,应去掉“而形成”。气象学概念: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北京卷第36题第(1)问答案,“水路运输”应为海洋运输;第(4)问“新西兰多火山地震”,其中的“火山地震”应为“火山、地震”,是火山和地震,而不是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
山东卷第7题,设问表述不周密,容易让学生误认为①②③序号所在地的功能区。可表述为“①②③图例代表的依次是”。福建卷第11题选项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表述不严谨,应为“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极昼”。
2.科学性有待推敲
个别试题虚拟情境素材,但对其真实性、科学性缺乏推敲验证。如课标卷Ⅰ第10题,该区域气压场整体为低气压(气压数值北低南高)。低气压L尺度小,双圈范围还不足一个纬距(100千米),应属于低气压系统中的一个小扰动,势力范围很小。低气压L距离甲地超过100千米,12小时后,其行进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气团是否会变性?是否还能对甲地产生影响?甲地是否会因为低气压L过境而出现暴雨?这些问题值得商榷。如果不考虑下垫面的因素,就变成数学计算了。不仅难于表现学科特色,思维含量也大大降低。不妨借鉴前些年类似试题的命题角度,如考查未来24小时内甲地风向的变化等。
山东卷第5~6题,图示“等温线平直”。等温线有平直的吗?可能有,如一个微观小区域,下垫面性质均一,大气环流又稳定等。但实际情况没有符合条件的地区,更何况图示地区是跨了几个纬度范围的,还是海陆交界地带。建议改为接近平直的曲线。
浙江卷第6题,“城市的发展先后经历了Ⅰ、Ⅱ两个阶段,如图1”。城市发展阶段属于时间变化,能用空间分布图表示吗?感觉不妥。
福建卷第6~8题情境材料有“相对湿度70%……作为人体最舒适的气候条件”。相对湿度70%,是人体最舒适的气候条件吗?虽然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答案,但不能以偏概全。实际上,最舒适的相对湿度,一般为40%~70%。
天津卷第8~9题,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恒星视运动轨迹。情境材料的真实性备受质疑。因为低纬度地区北极星的高度非常低,受地面因素等干扰,很难看清北极星,北极星适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拍摄。
3.命题技术缺陷
山东卷第3~4题,图中有①②③三个数字信息,而在材料和设问中仅涉及②,①③是多余信息。可去掉①③,将②改为甲地之类。第6题,选项设置不合理。本题旨在考查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选项A、B为昼夜长短,C、D为正午太阳高度。由于是单选,从选项设置来看,有两个是多余的,设置毫无意义。选择题的每个选项的设置都应该充满思考性、意义性和诱惑性,让学生在充满挑战中去伪存真,做出最佳选择。C、D选项既然是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那就应该把其中一个设计成正确选项,并把选项设置为组合式。这样才能符合选择题题干与选项紧密结合、互为依存的目的,才符合选择题的命题技术。
天津卷第1题,只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就能判断出答案,“降水变化”信息无效。同时两条曲线的组合也不科学,因为该地气温的变化不可能是直升或直降的,可以根据前两图的曲线,进行自由组合。第4~5题,只有题头“随着轨道交通和互联网的发展,天津居民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缺少“据此回答4~5题”字样。第9题设置的选项毫无干扰性。
广东卷第3题,只根据经度范围就能判断出答案,“植被覆盖度”信息无效。
海南地理卷第10题,白桦林金黄色美景观赏的时间,A、B选项时间跨度太小,难以区分。
4.立意不高,设置的探究问题无意义
山东卷第27题第(2)问“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做原料大量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巴西大量生产乙醇汽油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我国是否需要借鉴,学术界已有定论,试题再引领探讨“已有定论”的问题意义不大。
5.对常识性知识、通识能力的考查,地理学科特色不浓
一是常识性知识考查,学科指向性不强。如课标卷Ⅰ第37题(2)(3)问“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尼罗河鲈鱼引入到维多利亚湖,不难看出生存空间广阔了、食物充足了,所以得以迅速繁殖。同样,由于材料中已给出鲈鱼属肉食性鱼,因此不能推断出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的结论。类似题目,属于常识性知识考查,有没有地理知识基础,对做题影响不大。
二是学科边缘性知识考查,学科特色不明显。如课标卷Ⅱ第43题:“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答案:东北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春播推迟,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生物学科味道更浓,地理学科特色不明显。
三是纯统计图表考查,学科专业性不强。有些试题通过设置各类统计图表,来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看似能力立意,实际上考查的是通识能力,“看图(表)说话”,没有地理知识基础的学生一样能做对。如重庆卷第4题(如下):
图2为美国与巴西两国城市的土地、淡水、能源产出效益图。读图2回答4~5题。
4.两国相比(
)
A.淡水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B.淡水产出效益相等
C.能源产出效益美国低于巴西
D.能源产出效益相等
不难看出,答案可从柱状图中直接读出,题目思维含量低,学科特色不明显。
同样,广东卷第5题,只根据“中国、印度、法国、美国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表”,进行比较就能看出大小、高低、快慢,从而得出结论,缺少学科特征方面的深度挖掘。
江苏地理卷第13题(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A.正比关系B.正相关关系C.反比关系D.负相关关系)还隐性考查了数学概念“正比”与“正相关”的区别,偏离了地理学科方向。
6.信息铺垫不合理
一是信息铺垫不够。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撑,学生答题无从下手。如福建卷第9~10题的“爬升沙丘”,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铺垫,做题就主要靠“蒙”了。课标卷Ⅰ第44题,材料中“尾矿矿渣库”,是尾矿矿渣还是尾矿及生产矿渣?直接影响考生答案的界定(污染还是泥沙淤积)。题目本意是指“尾矿及生产矿渣”。山东卷第26题(3)(4),设问中有“农业类型”(自给农业、商品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乳畜业、园艺业?等等)、“枸杞”(生长习性),都缺乏足够的信息铺垫。
二是信息铺垫过多,信息重复、无效。如课标卷Ⅱ第42题,根据文字材料“夏宜避暑,冬可滑雪”等,就可完全解答“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这样材料中的“神农架及其周边地形图”(图示信息非常丰富,有经纬度、等高线、山峰海拔数据等)就属于无效信息。同时因为文字材料过于详细,答案不言而喻,大大降低了试题的思维度。建议删除“夏宜避暑,冬可滑雪”,让学生从图示信息中思考提炼结论。同样,山东卷第27题的“巴西及周边区域图”几乎是无效信息。因为“甘蔗多”材料已说明、“石油资源短缺”图示也不明显。
7.试题设计主题不明,拼凑痕迹明显,貌合神离
有些选择题组,缺乏明确的主题,拼凑痕迹明显。如重庆卷第6~8题,围绕区域道路分布图展开设问,分别是道路选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垃圾场位置的选择。其中GIS的空间分析和垃圾场的选址(图中有盛行风向),思维层次过低,拼凑痕迹明显。同时垃圾场的选址(图中有盛行风向),考点单一,思维含量低。课标卷Ⅱ第9~10题,两道题目都考查了多雾的原因,第9题是S市附近海域多雾的原因,第10题是S市多雾的原因,实际上两处多雾的原因是一致的,是面与点的关系,并非递进,考点单一,考查视角过于狭窄。
学科内综合题要立足区域研究,强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要素的分布、发展与联系,区域发展的内涵,区域差异的比较,以此考查地理思维能力和基本研究方法。所以设问更要围绕主题,层层推进,深入挖掘。如天津卷第13题,以南非、巴西两国的区域图为载体,分别考查南非位置的优越性、两国城市气候的比较、山东省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中非矿业合作。前后两个主题互不相干,缺乏必要的梯度与层次,这种试题主题不明,缺失主线,只能是貌合神离的“拼盘”。
8.答案有争议
课标卷Ⅰ第11题,气压形势出现的可能时间,疑问较多。标准大气压是1013百帕,冬季地面数值偏高,夏季地面数值偏低,春秋季节大部分地区地面数值也要高于标准大气压。华北平原春秋多气旋活动,在冷空气前缘,往往有气旋活动。因此,华北平原春季或秋季也可能出现这种气压场。
山东卷第26题(3),答案不尊重客观事实。贺兰山麓洪积平原劣质土壤由于钙积层的存在,土壤浅层水分严重亏缺,造林始终是未解决的问题。所以“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的说法,不符合客观事实,对贺兰山有详细了解的考生,可能不会写出这样的答案。
课标卷Ⅱ第37题(3)“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题眼是“造纸为什么要引种速生桉?”所以答案中的“增加就业”等就欠推敲。
9.个别试题原创度不高,有失公平
新颖、原创是高考试题活的灵魂,也是维系考试公平、公正的底线。2013年不少试题立意高、情境新、设问巧,但也有部分试题原创度不高,拼凑痕迹明显,影响公平。如浙江卷第1题逆温图、第2~3题三角形坐标图、第5题河曲地段水流速度、第9~10题四个坐标轴人口统计图,上海地理卷5~6题岩石圈物质循环、第9~10题河流凸凹岸的外力作用、第18~20题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江苏地理卷第10题月牙泉干涸的成因、第15~16题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山东卷第27题巴西生产乙醇汽油问题,等等。这些试题选用的图表及设问在各地模拟试题中流传较广。
10.个别题目偏狭、偏难或偏淡
①偏题。如课标卷Ⅱ第44题环太湖地区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实际考查了承压水的特点,“承压水”不在课标要求之列。山东卷第7题,涉及了“东欧”一词,东欧不属于初中地理学习范围,同时东欧有自然地理意义上的东欧,也有政治意义上的东欧,不利于空间定位。同时,该图示太复杂,图例太多且不好区分。诸如此类,还有天津卷第6~7题的珊瑚分布与珊瑚沙滩成因,课标卷Ⅰ第37题鲈鱼问题,课标卷Ⅱ地膜覆盖问题的考查,等等。②难题。如浙江卷第11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较多,难度较大。主要是考查晨昏圈是一个球面大圆,球面两点最短距离即是球面两点间的大圆劣弧距离。所以“不相邻两点之间的球面最短连线”依然在晨昏圈上。海南地理卷第16题,根据运动物体的时间变化,推断运动方向,难度都相对较大。③淡题。个别题目,既没有新情境,也没有思维度,像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如海南地理卷第8题北京的地带性植被,第24题舟山游客数量多的原因,浙江卷第9~10题四个坐标轴的统计图,重庆卷第8题垃圾场的选址,上海地理卷第9~10题河流凸凹岸的外力作用,第18~20题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等等。
原标题:2013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