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研究

潍坊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研究

刘效民[1]2002年在《潍坊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淡水资源作为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基础资源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稀缺和分布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严重缺水,同时由于使用不当,水体被污染,使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水质性缺水,山东地区为严重贫水区,淡水资源的缺乏,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为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各种节水政策和措施,提高了水资源费和排污费的征收标准。火力发电厂作为用水和排水大户,为了满足环保的需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降低发电成本,在认真执行节水措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力求使水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并实现减排的目的;本文从发电厂的给排水介绍入手,通过电厂水平衡测试,探讨电厂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发电废水的来源,通过潍坊电厂污水处理和回用方式的研究,找出当前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废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当前发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对策。通过对几种典型状态下的污水处理方式进行经济评价,找出当前污水处理经济性差的原因,研究电厂污水处理出水回用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方案。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得出如下结论:火力发电厂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实现节水和减排是可行的;特别是对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使电厂从原来完全使用外来水源,逐渐走上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和重复使用的良性循环,是电厂水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废水处理即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获得节水和保护环境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降低发电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竞争力,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赵勇[2]2009年在《潍坊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在逐渐消耗,有些甚至从稀缺走向了枯竭。地下卤水是潍坊地区一种非常重要的矿产资源,在当地经济社会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依托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形成的海洋化工产业,是潍坊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有力地拉动了潍坊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地下卤水资源存在着过度无序开发、粗放低效利用、资源面临枯竭、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尽快解决,将难以支撑今后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借鉴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做法,对潍坊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管理机制重新进行规划和定位,改变目前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形成科学开发和长效利用的格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主要是根据目前潍坊地区地下卤水资源的现状,通过对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现状、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指出了现行情况下存在的地下卤水资源管理机制不完善、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合理、产业链不够完整以及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通过分析潍坊地下卤水资源目前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管理系统工程、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有关管理和经济理论,提出了卤水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方案设计构想,拟通过加强政府管制、规范开发行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污染防治等规划方案的实施,确保目标的实现。此论文的写作重点在政府管制模式、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产业链拓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这也是目前潍坊地下卤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改善的重中之重。另外,论文还对卤水资源枯竭后当地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论点,以及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卤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开展分析,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论证得出了潍坊地下卤水资源亟需改变目前开发利用模式,由政府统一实施管制、规范开采和利用行为、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开展污染综合治理以及考虑产业转型、发展海水养殖等结论,并拟订了具体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卤水资源实现科学和长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修林发[3]2007年在《黄河山东段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黄河水是山东省的重要客水资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入境水量越来越少,而且断流次数增加,断流时间延长,给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开展黄河山东段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以长期黄河水资源实测资料为依据,从影响黄河山东段水资源因素入手,得出黄河山东段水资源的特点:水沙年内分布不均匀、水沙年际变化大、丰枯流量及含沙量变化大。在此基础上,对1951—2005年以来影响黄河水资源开发的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泥沙颗粒组成、水质、断流情况以及冰情变化等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并结合目前黄河山东段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沿黄灌区农作物的需水规律以及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水进行了调研,预测来水量与需水量,分析了2010年黄河山东段供需平衡关系;并对引黄供水效益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分析水资源需求情况基础上,总结了黄河山东段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黄河山东段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1、多措并举,应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的问题;2、健全机构,理顺关系,充分调动市县局参与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积极性;3、建立完善各级水调中心和水资源监测网络;4、加强水资源的计划管理,严肃调水纪律,科学界定引水用途5、研究调水调沙对河道和引水的影响趋势,及早采取措施,保证顺利引水;6、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7、加强测流研究,实施精细调度,准确计量8、加强河口生态需水和东平湖水资源管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措施的提出为今后黄河山东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玉敏[4]2016年在《兰州市需水量预测与节水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州市可利用水资源比较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兰州市污水经处理后直接排入黄河,再生水利用率很低,水体污染较为严重。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因素已经严重影响了兰州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缓解兰州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保证兰州市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需要对兰州市供水、用水和节水进行规划。需水量预测和节水潜力挖掘是城市供水、用水和节水规划的基础和目的。因此,加强兰州市需水量预测和节水潜力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资料搜集、现状调查和数据处理,分析了兰州市供水、用水和排水现状;根据兰州市历史用水量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兰州市需水量;结合兰州市节水现状,对兰州市的节水潜力进行分析;最后,为挖掘兰州市节水潜力,论文提出了兰州市节约用水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保障措施。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下列结论:(1)2013年兰州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3.88m3/万元,工业用水节水水平较低。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为100.25L/人·d,用水水平整体较低,但公共生活用水中大专院校、洗浴行业、园林绿化行业和洗车行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2)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兰州市未来需水量进行预测,且预测结果为:2020年兰州市需水量为28023万m3,2025年兰州市需水量为29286万m3。(3)2025年以前兰州市新建供水设施设计供水规模至少83万m3/d。(4)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兰州市节水潜力,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兰州市节水潜力为6905.98万m3,2025年兰州市节水潜力为12159.81万m3。(5)针对兰州市节水潜力分析,提出了兰州市节约用水工程技术措施和管理保障措施。

单光明[5]2005年在《山东海化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在逐渐消耗,有些资源甚至从稀缺走向了枯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循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重视。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先进经验做法,对山东海化集团发展循环经济进行战略的规划和定位。 本论文主要是针对山东海化集团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而作,结合海化集团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现状、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等进行分析,指出了企业现行情况下存在的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不合理、产业链不够完善、能耗较高、水耗较高以及生态环境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想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从战略的高度,对海化集团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能和产业结构等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以期达到资源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目的,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本论文的主要特点有:一、本论文通过对海化集团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能源利用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现行状况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卤水资源品位下降、开采不合理、浪费严重、综合利用程度差以及能耗较高,等等,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非常低。二、本论文通过分析海化集团目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通过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实施,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叁、本论文战略规划的重点在卤水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产业链拓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这也是海化集团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最大的初衷。四、本论文还对海化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指出并分析了海化集团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战略动机和战略取向,并通过构建其综合效益的概念和调控模型,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分析,以证明海化集团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我国还刚刚起步不久,仍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特别是在

田甜[6]2012年在《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的旅游必将倡导文化旅游的理念。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是文化旅游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并列成为我国旅游的叁大支柱,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主流。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中极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民俗旅游开发的关键,是民俗旅游成功开展的主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民俗旅游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旅游地理学、民俗旅游学、旅游资源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包头市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理论联系实际,对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包头市民俗旅游资源客观基础的分析,对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形象和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提出了今后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的总体构想和建议,为其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全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民俗旅游和民俗旅游资源的涵义,民俗旅游的特点、民俗旅游的类型,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和开发原则,为后文的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包头市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包头市旅游客源分析,为下文的分析作了区域背景准备。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对典型的民俗旅游资源重点介绍,分析了影响包头市民俗旅游形成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渊源等主要因素,并对其资源特色进行了归纳,从而勾勒出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现状。第叁部分分析了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者的行为,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民俗旅游服务应形成产业链;充分挖掘民俗旅游的文化内涵,切实做到开发和保护同步进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于慰杰[7]2010年在《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合作研究》文中提出山东半岛“8+2”旅游圈地处我国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地缘优势使得山东半岛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同内陆腹地的联系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良好的国内外环境也为该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论文在进行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半岛“8+2”旅游圈为研究区域,分别对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城市旅游“点-轴”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群)形成机制等相关论题进行了研究。论文以山东半岛旅游圈10市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中的不足,运用空间分析方法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及多种数学模型,尝试性构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基础理论体系,并对该区域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旅游圈合作发展战略。论文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旅游增长极(点)、点-轴空间结构(线)、空间集聚区(面)叁要素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时,缺少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完整的。2.通过对山东半岛旅游圈10市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利用多种模型进行分析,构建起了山东半岛旅游圈完备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即点——青岛和济南,线——济青轴线、济济泰发展轴线、青烟威日潍发展轴线,面——滨海旅游区和山水风情旅游区,也即两个中心、叁条发展主轴线和两个旅游区。3.通过对山东半岛旅游圈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城市旅游发展轴线、城市旅游集聚区(群)的分析,从城市旅游空间合作的角度提出了山东半岛旅游圈的合作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旅游合作开发战略、品牌发展战略、市场宣传促销战略、安全保障机制等。

顾兴茂[8]2010年在《华电国际发电结构多元化发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现状,电力行业、电力市场及电力体制改革的宏观和企业微观条件(华电国际内部条件),从内外两个方面论证和分析了电力市场竞争大环境和华电国际发电结构单一、电力市场单一的不利情况下,华电国际发电结构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从战略研究着手,运用战略研究分析的手段和基本方法,得出了华电国际发电结构调整的战略、战略选择及实施目标;建立了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国家能源产业现状为基础,发挥华电国际竞争的内外部优势,“巩固山东,拓展沿海,挺进煤源、走向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优化火电结构为基础,优先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新能源,争取开发核电,适度开发燃气发电技术”的发电结构多元化发展战略目标。

张伟初[9]2007年在《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以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和生命力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同时,我国的产业集群近些年来也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各地经济增长不可小视的力量。但产业集群对环境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缺水,缺电,对环境的污染,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障碍。而此时循环经济作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开始得到我国政府以及企业界的重视。于是,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研究随之而生。本文以产业集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评价体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具体的研究工作是:一、从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实践两方面,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独特效应,研究了产业集群生态学特征以及循环经济有效地解决产业集群污染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论证了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两者发展的相辅相成作用。二、通过国外的杜邦公司的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德国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模式的案例分析,以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探索实践和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区案例的分析,比较完整地总结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与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经验。叁、基于以上分析,从宏观——产业集群的外部层面、中观——集群本身层面、微观——集群企业内部层面叁个层面及其互动联系提出了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产业集群的生态学特性、循环经济原理和技术创新理论为指导思想,探讨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叁种模式;同时针对我国产业集群的不同类型,特别详细地研究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处理体系模式”的规划、处理原理和步骤、处理过程及其具体模式等,揭示了其中的产业集群生态学特性、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内部机制。四、提出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自适应RBF神经网络评价模型,通过实例检验,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为我国产业集群在不减弱自身竞争力的情况下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信息化工具。

尹燕妮[10]2016年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控制指标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极其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多地已先后开展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但在设计实践中,一直缺乏科学有效的控制指标对公园建设进行规范和约束,导致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一直处于相对盲目状态。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实践研究,尝试构建城市湿地公园的控制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量化衡定展开探讨,以期为今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首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进行理论学习,总结出城市湿地公园的内涵及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对不良设计倾向、设计规范缺失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控制指标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其次,对影响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关键控制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参照同类型公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指标,以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非相容性为原则,从生态保护、景观建设、行为活动、人工设施四大方面入手,提出了湿地保护控制、植被与动物保护控制、道路景观控制、建筑与人文景观控制、交通活动与分区控制、设施类型、设施尺度与布局控制、以及排水组织方式控制十叁个类型的控制指标,以此构建城市湿地公园控制指标体系;然后,对国内53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将选取的控制指标应用到案例学习中,对案例中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在归纳总结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状运营情况和使用评价,对各控制要素对应的控制内容作深入阐述,对可以量化的控制指标进行量化测定,对不能量化的控制指标提出适应性策略。最后,总结归纳出关于城市湿地公园控制指标研究的细化量化结果或适应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潍坊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研究[D]. 刘效民.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2]. 潍坊地下卤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 赵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 黄河山东段水资源特点和开发利用对策研究[D]. 修林发. 山东大学. 2007

[4]. 兰州市需水量预测与节水潜力分析[D]. 安玉敏. 兰州大学. 2016

[5]. 山东海化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单光明. 山东大学. 2005

[6]. 包头市赛罕塔拉公园民俗旅游开发研究[D]. 田甜.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7]. 山东半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区域合作研究[D]. 于慰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8]. 华电国际发电结构多元化发展的研究[D]. 顾兴茂. 山东大学. 2010

[9].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D]. 张伟初. 重庆工商大学. 2007

[10].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控制指标研究[D]. 尹燕妮. 华中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潍坊电厂水资源管理和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