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唐安雄论文_唐安雄

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唐安雄论文_唐安雄

(湖南电力建设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415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介绍,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的问题以及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于我国智能电网自动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动化;配电;建设;方法;现实发展

1.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方法与建设要求

在配电系统的实践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每一个地区的经济情况和现实环境,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提高该地区配电自动化的水平,这也是和谐发展的要求[1]。为了配电建设的目的性更强,需要分阶段建设配电自动化系统,遵循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原则。在实际建设时,配电自动化系统的选型要结合项目的目标和实际的要求,同时对比完成架构的形态进行选择,考虑经济效益是否合适、是否安全稳定、是否具有可扩展性等,在选型后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2]。配电自动化系统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在实际运用时可以互相转变,比如说,在建设的开始时候,进过分析考虑变电站采用中型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后期如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可以通过扩展配电系统,增加主站系统的数量,将其改造为较为大型的配电系统。

1.1配电自动化建设初级阶段

我国的配电自动化建设还不完善,在初级阶段,电力系统中最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安全性问题,在配单自动化建设当中也应该尤为注意,为此,通过采用双电源环网供电模式提高配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通过把相邻的两条线路相互连接,两个电源形成了一个环网对于电路共同供电,配电网络结构得到了大幅度优化[3]。同时,在配电系统中,加入变电站出线保护开关,这种保护开关具有多次重合功能,可以很好的对系统进行远程控制,保护开关通过微机控制,类如通信设备、监控系统、事故信息这些操作都可以通过微机一次性完成,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

1.2配电自动化建设优化阶段

首先,建立配电子站。在配电系统中,有很多运行设备需要去监控,但是和配电主站直接相关的设备监控起来难度就很大,不能有效的获得这些设备的运行信息和运行状态,这就需要搭建配电主站和下一级之间的桥梁,这就是配电子站,通过配电子站采集下一级的数据信息,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将它监测到的信息及时的传输给配电主站进行处理[4]。配电子站的建立节约了数据传输的时间,同时使得配电主站得到的信息更为准确有效。其次,积极建立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在实际运行中,很难对每一个线路进行逐点的监测,每个线路的功耗值也难以估计,当出现一些线路问题时,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维修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以及电压质量降低。因此,通过微机系统对于每个馈线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将数据进行返回,对于不合格的馈线及时增加配电变布点,自动补偿低压无功的馈线,这样可以及时找到问题并第一时间解决线路问题,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提高了电压传输的质量[5]。

1.3配电自动化建设信息处理阶段

通过配电自动化优化阶段的建设,使得配电系统能够及时的得到反馈并对其中的问题及时解决,而所谓的智能电网,还需要将每个阶段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把监测系统、营销系统、电压负控系统以及配变监测系统的有效集成,配电自动化网络得以完善,该网络能够实现配置无功以及自动调节电压的功能,不但提高了配电系统的经济性和稳定性,更加提高了电能的利用效率,节省了能源,提高了我国电力系统的集成水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建立先进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体系架构

在配电自动化信息交互体系架构中以配电自动化、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结合停电管理、配电生产运营指挥需求进行配电管理,利用主配电网公共信息模型(CIM)实现配电自动化、调度自动化,并实现生产管理系统、营销客户管理系统等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实现与“95588”系统互动,使停电管理、配电网风险管控能够顺利的实施等多种功能。

IEC61968/IEC61970标准作为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设计标准,为能够真正的实现系统的标准化、开放性与灵活性特征,在进行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这一标准,从而保障系统能够对各类异构信息数据源进行整合,保障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信息交换总线实现国际化标准,可以进行模型的自动校验,使跨区交互安全得到保障,最终建立完善的智能配电配电自动化系统信息交互体系,实现系统间应用的灵活性与互操作。由IEC61968标准可知,从GIS导出的模型与图形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的差异实现多系统的图形应用。而且,使可伸缩矢量图形(SVG)数据标准得到扩展,让可伸缩矢量图形能够与主配电网公共信息模型对应,使适用于调度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SVG中图形对象合并。

建设与完善基于GIS配电通信网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地理空间基础上各通信网的网管系统、通信网实时监控系统及光缆在线监测系统的图形化管理与信息共享。主配电网CIM一体化建模技术的创新应用,对于GIS与配电自动化互操作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配电网实时信息、设备信息、电网拓扑、地理信息等输电、配电、变电及用电信息的高度整合;通过统一的信息集成及交互规范,集中展现了GIS中电网实时数据,实现了GIS与配电自动化图形模型的互操作,保障了电网图模库数据源的唯一性。从各个管理层次需求来看,根据配电网网架的多联络、多电源特点,遵循“源端唯一、全局共享”的指导思想,对适用于配电管理的图形系统进行开发研究,从而实现配电调度管理中的配电网分层次、分区域供电。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对现有业务系统进行整合,进而梳理整合配电网相关信息,并及时准确的对配电网相关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中实现检修、消缺、抢修等生产运用工作,采用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加速部门、单位间的互联互动,更好的控制生产环节的风险问题,使电网生产信息能够与客户实现互动。为能够有效的存储配电网中的海量数据,并实现这些数据的快速交换,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资源中心,该资源中心需要符合IEC61968/IEC61970标准,从而实现基础信息(电网资源、图形等),电网实时运行信息(线路负荷、设备状态及事件等),业务管理信息(工作执行情况、停电检修计划等)等资源的共享。配电资源中心对外通过IEC61968标准对消息机制进行规范,对内可实现各种不同数据的标准存储,借助于服务规范发布标准服务功能,突出SOA中服务重用与透明访问的规则。

3.结束语

在我国电网建设中,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智能电网的自动化建设有助于电网建设,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电力建设的进程。本文分析了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的问题以及对于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方法建议,对于配电自动化建设有深远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一定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电网的电能智能,落实电网企业的社会职责。

参考文献:

[1]秦雯. 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改造建设[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4,12:173-174.

[2]肖峻,李振生,张跃. 基于最大供电能力的智能配电网规划与运行新思路[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3:8-14+31.

[3]沈兵兵,吴琳,王鹏. 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技术特点及应用成效分析[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27-32.

[4]吴国沛,刘育权. 智能配电网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21:162-166+172.

[5]刘东,沈兵兵,赵江河,孙辰. 智能配电领域2013年度关键技术进展[J]. 华东电力,2014,01:1-5.

论文作者:唐安雄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9

标签:;  ;  ;  ;  ;  ;  ;  ;  

基于智能电网的配电自动化建设唐安雄论文_唐安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