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贸易开放度和投资不稳定性问题的思考——兼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稳定性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持续增长论文,方式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Assaf Razin等学者的主要研究观点分析
Assaf Razin指出经济可能会在乐观的预期,有利的贸易条件,投资繁荣与不利的贸易条件,投资萧条之间震荡。而且这些震荡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比在发达国家要高,因为发展中国家一般会有更高的投资准备成本。这可能会有助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工业国家贸易条件过多的变动性。
根据学者近30年的研究表明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非常明显的高变动性。对这些差距的传统解释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很大程度上是受包括很多大宗出口物品的价格影响(比如咖啡,可可等),这些出口商品是在偏好资产的世界市场上进行贸易的,其价格传统上都变动很大;并且在发展中国家,交通设施,通讯实施,一般都不完善,又缺乏拥有技术并熟练的劳动力。因此这些国家的公司在投资的时候,不得不产生一个培训员工的相对较高的准备成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备成本等等。这些较高的准备成本传导导致了贸易均衡的多样性,也反映出高变动的贸易条件。
Assaf Razin通过自由贸易的两国模型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多重均衡的图像。该图不仅显示多重均衡的存在,还揭示了出口部门初始投资成本越高,均衡价格范围越大,最初状况是较低的(初始成本)下的一个均衡状态。均衡价格的范围就是对贸易条件波动性的衡量。该图说明了发达国家初始成本越低,贸易条件波动性越小。反之发展中国家初始成本越高,贸易条件波动性越大。
贸易开放可能会对投资水平和投资周期行为产生非同寻常的影响。贸易开放会导致投资水平的不连续“跳跃”,因为它可能会促发不连续的价格变动和专业化。当存在规模经济时,这样的跳跃就会造成总投资的大量增加。但是贸易开放也可能会导致投资的繁荣—萧条周期(即,多重均衡),这种情况的背后是自我实现的期望。这样的话,全球化就使经济变得不稳定。经济可能在“乐观的”期望、“良好的”贸易条件和投资繁荣以及“悲观的”期望、“恶劣的”贸易条件和投资萧条之间摆动。而且发展中经济体比发达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这种经济摆动,因为前者尤其会承担更高的投资建立成本。
二,中国的近年来的贸易开放度与投资现状
观察中国经济从90年代初期到今天,贸易开放度在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越发显现,以中国对欧盟贸易为例,10年前欧盟对华贸易是盈余,到2002年,欧盟对华贸易赤字是476亿欧元,2003年是555亿欧元,2004年是708亿欧元。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是世界其他国家不可企及的,“中国制造”的世界地位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首先是举世瞩目的工业制品出口量。中国在劳动相对密集、技术水平要求较低的制造业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2001年起,我国手机、DVD、电脑显示器、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家电等机电产品和服装、鞋、钟表、自行车、摩托车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量世界第一。其次,近年来中国财税收入中有50%来自制造业。钢铁、煤炭、水泥、化纤、家电、摩托车、服装在世界市场上有较高份额,例如煤炭为26%,钢铁为16%,水泥为25%。第三,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有扶摇直上的发展势头。上世纪最后20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率是3%左右,中国经济是9%,十年间中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7.4%,共增长了5倍。如果以1990年世界平均工业指数为1,到2000年世界平均指数为1.07,中国在1999年就达到了5.76。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廉价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不像韩国、越南等幅员比较小的国家,一旦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优势很快就跟不上去。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商在中国进行直接投资。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调查数据表明,截至2002年,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有400家(即超过80%)已经进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项目2000余个。伴随而来的还有资本、技术和人才。对于外商而言在中国设厂的初始成本较低,不仅有廉价的熟练劳动力,中央、地方两级政府都会给予土地、能源、税收、基本建设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大大降低的投资成本。所以上世纪最后10年,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平稳的投资旺盛周期。应该说世界工厂的定位带来了中国投资的繁荣。
三,中国贸易与投资开放所引起的争议
但是国内现在对“世界工厂”的地位有一些异议,有很多人认为我国出口部门基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种类少,档次偏低,附加值低,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低,真正原创和控制的核心技术寥寥无几,因此大多数的利润都被外商赚取。中国应该提升出口部门的科技含量,甚至发展高科技的产业:比如软件开发、生物工程等等。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陷入了一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误区,各地政府纷纷把电子、通信、生物工程列为本地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大量的资金投向这些产业,优惠政策也随之倾斜;有些企业在选择项目的时候不顾自身条件和市场环境,片面地把科技含量的高低放在首位,或者作为惟一衡量标准;各地的高科技园区像当年的经济开发区一样越建越多,赶时髦求政绩,以及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等现象又有所抬头。其结果,发生新一轮的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高科技产业的一大特点是大成本投入。由于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掌握着大部分技术创新资源和市场空间,技术开发的投入越来越大,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技术竞争常常演变为经济实力的拼搏。再加上技术创新的难度急剧增长,在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沿,也确实要消耗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开发新一代软件要投入10多亿美元,由数千名高级软件人员合作1年—2年。在国外开发一种新药通常得有“双10”条件,即投资10亿美元,历时10年。研制一种新型飞机,也得数十亿美元,10年左右的时间。开发一种新型汽车,也要投入数亿美元,耗时2年—5年。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投资规模也大幅度攀升。为了解决机电产品没有“中国芯”的问题,在北京和上海建立半导体芯片生产基地,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预计投资超过百亿美元才能出来产品。这样的项目,只有动用国家财力,还要引进外资才能实施。可见在高科技领域,无论是从事技术开发,还是组织生产,必须拥有雄厚的财力,进行大成本投入。我国大部分地区以及大部分企业远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尤其不具备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可以说,虽然各地兴建了不少高科技园区,但是由于经济实力严重不足,其中一大部分很难真正形成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只能是一个个空壳,最终成为“鸡肋”。
按照我们从Assaf Razin一文的逻辑分析思路来看,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并不适合以高科技产业和资本高度密集型的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因为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度——法制制度、产权制度等的缺失、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吸收、企业研发的早期投入都是一大笔初始成本。如果不恰当的鼓励高科技产业部门,反而会挤出劳动密集型出口部门的资源,导致中小型企业投资意愿降低,而外资企业又不会将合适的技术暴露给中国,必然会造成一个尴尬的境地,导致经济运行陷入投资萧条周期。和中国同属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也在重新看待以往的产业发展策略的结果。
四,印度IT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国人对印度IT产业蓬勃发展无不眼红,IT业是印度的骄傲,也是国人羡慕的对象,看到印度软件外包的成功,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如何能够赶上。这倒是没有错的,中国有更多人口,更多大学生,为什么就不能在软件上有所作为呢?不过,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软件属于高科技,就非要追求“赶超印度”,那么就错了。发展高科技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发展高科技不应该是压倒一切的目标,相反,第一要务是发展能够吸纳更多劳动力的产业。
就在我们为印度IT业制造了一个中产阶层而羡慕不已的时候,印度人自己认识到了问题。印度人民在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的时候,放弃了执政的人民党政府,转而把选票投给国大党。因为在普通人没有能够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时,国大党许诺一个更加平衡的经济发展。为什么经济增长不平衡?要看经济增长的特点。比如被交口称赞的IT业,印度的IT从业人员最多80万,相对10亿人口的国家,比例实在太小。高科技发展的确为印度带来了增长,但是贡献有多大呢?目前看来,印度软件业被夸大了。印度软件业以外包方式进行,而外包产品主要是出口的,可是从数据上来看,印度的外贸额非常少。
软件业的发展是有限的,软件业的贡献只是让一部分印度人先富了起来,并没有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说没有达到共同富裕,并不是说要牺牲效率而换取公平,不应该简单地赞成通过政府转移支付来让拉近贫富差距。如果只重视高科技,而不创造大多数人劳动致富的机会,一个人口大国的经济是不能持续发展的,而且财富的分配也不会是均衡的。而且,这种不能持续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普通印度人所拥有的资源就是自己的劳动,如果不给他们劳动的机会,他们就得不到任何生活的来源,贫富差距由此越拉越大。
因此,重新认识印度IT业的第一个结论是:发展高科技既不是经济的全部,也不是第一位的东西,尤其对于中印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讲更是如此。高科技好,但是不能说低科技就不好;好与不好不是科技水平高低问题,是适不适合资源优势的问题。
重新认识印度IT业还需要有第二个结论:印度IT业为什么能够发展?IT业不能是全部,但是能够发展当然是好事,一个国家能够发挥出来的潜力就一定要用到位。印度的IT软件业会成功还是遵循比较优势的结果。印度发展软件外包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高科技的IT产业也分为几个层次,欠发达国家只要分清层次来发展,也可以有高科技产业优势。例如IT产业在硬件上包括研发和制造,研发是资本密集型的,制造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国企业联想就是发展IT硬件制造比较优势而成功的典型,联想具有很多优秀企业该有的素质,但是联想成功最基本的原因是中国PC制造的劳动力优势。而对于研发,联想就不具有优势,前几年联想曾经有自己的PC主板研发单元,但是在去年联想卖掉了这个部门。IT产业中的软件相对于硬件比较特殊。尽管软件研发资本也比较密集,但是人力资源更为重要。印度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英语国家的优势,高科技产业中可用的“蓝领软件工人”绝对量很大。利用软件外包,利用国外资金,发挥了印度有一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优势。其实软件也分层次,软件程序员就有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程序员之分,软件外包多属于软件开发的低级层次,印度人编写软件就属于人力资源密集产业。
由世界各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成功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大都具备以下10项条件:
1、产业的上中下游体系的发展或彼此搭配完整程度,如果体系的完整性不发生在同一地区中,那么在全球分工中,本地区是否能创造具有优势的附加价值或竞争利益,并且容易形成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的体系;
2、产业内企业的数目、规模、密度、关联度,是否已达到一定程度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共生动力,也就是说对内彼此竞争,但对外却有共同的利益,而这种规模与密度通常可以带来加成的效果,也使每一个企业对外的竞争能力增加;
3、产业中之技术、产品、市场均在持续的向上发展中,市场中竞争十分激烈,存活的企业均具有强韧的实力,并且有几家领袖型企业能够形成规模竞争的实力;
4、有丰富且具实力的商品化能力与经验,并且能够快速的形成积累,因此在技术、产品、市场快速变化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居于或跟随于领先群中;
5、有充裕的资金、高素质的人力、良好的政策支持、长期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丰富了产业生长所需要的各项资源;
6、有一个带头企业能够适时突破产业成长所面临的阶段性瓶颈与先期风险;
7、有一个能够孕育产业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并且能够在全球市场中自由竞争发展;
8、产业中孕育着浓厚的创业精神与竞争风气,人员、资金自由流动,大量新生企业促使产业面貌时时更新;
9、具备一个能够支援高风险技术创业与产品创新活动的资本市场,因此在法令上、制度上都要能有助于促使这样的资本市场形成;
10、政府在政策上、资源上、行动上给予该产业大力的支持,并且能协调整合产业的发展方向,增加产业对外的竞争力。
我国大陆地区拥有世界最众多的人口,虽然国民所得尚未达到中等国家水准,但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绝对数与科研成果总量,却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过去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局限,科研成果无法与产业发展结合。由于科技产业发展需要较多的配套措施,一般国家大都在市场经济发展到较成熟阶段,才有能力进入科技产业主导的时代。在中国当前资源还较有限,市场还不规范,法律规章还不太健全的状况下,对于发展回收期长、资金需求大、经营风险高的高科技产业,是必须要有慎重规划与详细评估,是否目前就是适当的发展时机,也确实令人值得三思.例如,中国在1986年就曾试图发展风险性投资基金,但十年来不但无相关管理规章,而且早期成立几家基金的运作也已大部分变质。检讨原因,还是因为环境不成熟,无法发展所需的配套,因此纵有心也无力。
五,结论
中国经济发展再次遇到了一个增长方式的考验,能源的约束、环境的压力、贫富差距的拉大,都在威胁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目前来看,中国引进的FDI多倾向于产业内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形式,并且在市场地理分布上在东部沿海地区密集。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低成本的优势,使得中国能够参与到国际垂直分工的体系之中,与我们本身的禀赋特征是相吻合的。Assaf Razin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像中国这样的以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在近期内的发展和增长的方式,就是在贸易开放的前提条件下,尽量能够做到单一均衡的发展路线,通过体制,相关设施上的完善,减少投资的准备成本,以确保贸易条件较少的波动性,就可以避免经济的发展,出现由自我实现期望带来的投资繁荣与萧条交替循环的不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