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市中医医院;广西贺州 542899)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定义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以我院输血科作为研究部门,同时在该时间段内选择12258例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原则将所选患者划分为两组。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实验组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实验组患者总共1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常规组患者总共3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05%)显著优于常规组(76.03%),数据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借助行之有效的输血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输血科输血质量,降低甚至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患者的临床体验有直接性改善,值得推广普及。
【关键词】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输血治疗是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当前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治疗手段,因为其本身的安全性与容易实行的特点,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为患者实行输血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掌握治疗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并及时针对各类风险实行预先性、及时性的管理,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从而提升整体护理效果。但是,就当前而言,护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这也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此,为了持续提升我院输血服务质量,本文以我院为例,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及预防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定义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内以我院输血科作为研究部门,同时在该时间段内选择12258例患者作为研究案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原则将所选患者划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77例,女性患者2452例,平均年龄为(58.4±6.2)岁;常规组患者中男性3578例,女性2551例,平均年龄(63.4±8.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实验组根据临床输血质量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
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1、HLA或白细胞抗体不合而导致体内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白细胞凝集并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发生溶解或破坏;2、血液储存液中形成的细胞因子影响,释放细胞一直与白细胞介素等蛋白,具备一定的免疫性;3、过敏体质、血制品中蛋白发生变形或血液之际中出现其他抗体;4、输血时制剂中存在热源导致不良反应。
针对上述不良反应,提出安全与合理输血的措施:1、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血液制剂,去白悬浮红细胞可以借助白细胞过滤器对悬浮红细胞中所有的白细胞进行清除然后进行输注,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与预防HLA同种免疫症状。洗涤红细胞可以应用在输全血、血浆蛋白过敏同时需要再次输血的患者中,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高钾血症、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可以采取血液辐照技术实现不良反应的预防目的。其次,需要严格把控输血指征与配血试验。对于输血史、妊娠期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可能性会更高,所以对于这一类患者需要提高重视度,在出现不规则抗体时需要及时寻找到抗原阴性的红细胞为患者实行交叉配血试验,从而保障输血安全性。输血过程中可能存在预见性或无法预见性的风险,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所输注的血液成分质量、临床输血的管理水平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性,血站需要具备完善的输血反应登记簿,及时做好输血反应卡的回收并寻找到相应的原因,构建学业预警体系。主要涉及到对血液产品的监督以及对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监督,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观察患者的病情改变情况,及时复查HB、凝血功能等相关实验指标,按照标准明确并记录患者的输血疗效,如果有输血不良反应的人群则应当及时构建输血档案,记录发生时间、输注制剂类型、特殊反应以及首次发生时间等,需要涉及到整个输血链环节,做好跟踪、报告、检定以及处理多方面监督控制工作,预防不良事件的再次发生。另外,需要强化输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并严格落实临床输血适应症的管理,合理用血,及时明确并预防输血中不良反应高发人群的异常现象,做好新技术的应用与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或规避输血不良时间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满意度以我院自制调查量表进行统计,调查内容主要包含输血及时性、输血舒适度以及输血感染发生等,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分以上为满意,不满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为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满意度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统计、计算和对比。数据对比时,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总共1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常规组患者总共3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数据差异显著,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7.05%)显著优于常规组(76.03%),数据差异明显,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输血对于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在临床中必须保障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才可以确保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对此,在血液科中加强对护理小组的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规避护理风险的有效方式。护理人员需要不断成长,完善护理结构组织,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护理小组的方式不断的学习、改善自身的护理能力,并根据患者治疗需求、成长需要与营养需求等所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同时针对医院输血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记录发生时间、输注制剂类型、特殊反应以及首次发生时间等管理工作,在输血过程中准确掌握不良反应的引发主要因素,从而保障同类输血不良反应事件不会重复性发生,从而更好的规避这些因素。
实验组患者总共1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4%,常规组患者总共3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数据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7.05%)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76.03%)。这一结果充分证明有效的不良反应预防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为患者提供行之有效的护理帮助,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输血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症状,同时还能够一定程度提高患者医护行为的依从率以及对医护服务的认可度,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护理效益的目标。
综上所述,借助行之有效的输血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输血科输血质量,降低甚至杜绝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患者的临床体验有直接性改善,值得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琚绍坦.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2):314-315.
[2]罗冰,李晓丹.15594例受血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1):36-39.
[3]孙小纯,欧兴义,林伟强,等.10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4(1):66-67.
[4]张艾佳,陆群,钱蓓蓓,等.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17,30(10):32-33.
[5]刘丽娟,杜肖刚,王丽荣,等.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7,19(6):559-561.
[6]黄小娟,陈烈霞,蒋绍玮,等.解放军某医院2010~2016年输血不良反应分析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23(11):753-755.
论文作者:叶柳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9
标签:患者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发生论文; 实验组论文; 预防措施论文; 统计学论文; 常规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