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致临床不良反应的用药分析。方法:查阅2000年以来《中国药学文摘》有关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其中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52例。按使用类型分为: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对比(1)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构成比。(2)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累及不良反应的类型。结果:(1)本次研究中发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52例,其中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构成比分别为67.7%、22.1%、10.2%,可以看出见左氧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占首位。(2)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累及不良反应的类型中以皮肤、光毒性反应最多,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经检验三组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喹诺酮类药物中以左氧氟沙星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率最高,在不良反应的类型中以皮肤、光毒性反应最多。
关键词:喹诺酮;不良反应;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人工化学合成抗菌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诺氟沙星、加替沙星、依诺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等。常用于治疗肺部、尿路、肠道等部位的感染[1]。但是近几年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中使用的广泛,有较多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因此我们在上述研究背景下,分析不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查阅2000年以来《中国药学文摘》有关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其中接受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并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52例。按使用类型分为: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左氧氟沙星组平均年龄(52.4±26.8)岁,共计306例,男性151例,女性155例;环丙沙星组平均年龄(56.3±27.5)岁,共计100例,男性50例,女性50例;莫西沙星组平均年龄(51.4±31.2)岁,共计46例,男性20例,女性26例;3组人员性别,年龄无差异。
1.2 不良反应的判断 参考中国药品监测中心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进行判定。药物不良反应分为肯定、很可能及可能[2]。
1.3 评价标准 对比(1)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构成比。(2)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累及不良反应的类型。
1.4 统计学 研究数据录入 SPSS18.0分析系统,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构成比 本次研究中发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52例,其中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不良反应构成比分别为67.7%、22.1%、10.2%,可以看出见左氧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占首位,表1。
2.2 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累及不良反应的类型对比 左氧氟沙星组、环丙沙星组及莫西沙星组累及不良反应的类型中以皮肤、光毒性反应最多,其次为胃肠道反应,经检验三组比较结果无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主要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使其失活,从而抑制核酸合成,近年来随着用量的上升,也使得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逐年上升。本次研究中共计发生456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其中以左氧氟沙星发生率最高,莫西沙星最低。我们进一步对三种药物所引起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莫西沙星导致的不良反应中以皮肤、光毒性反应发生率最多。
3.1 胃肠道反应 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疼痛、恶心或呕吐。因此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不宜空腹使用,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剂量宜小[3]。
3.2 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表现为头晕、失眠、抽搐及精神异常等,可能机制与抑制γ-氨基酸与受体的结合有关[4]。
3.3 肌腱炎及关节反应 (1)肌腱炎 可导致肌腱断裂,可能与喹诺酮引起肌腱的胶原组织缺血性坏死有关,还有学者指出当年龄> 60岁,并且需要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尤其要注意跟腱病症的发病。(2)关节反应 表现为肌痛、关节痛,病理表现下可见关节腔的充血、水肿[5]。
3.4 皮肤、光毒性反应 表现为荨麻疹、红斑、皮肤潮红伴瘙痒等。可能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被吸收后,使紫外线能量大部分在皮肤中释放,由光激发而致皮肤细胞损伤。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过长时间暴露于明亮光照下。
3.5 心脏的毒性作用 氟喹诺酮可通过组胺释放改变心脏节律,诱导心血管不良反应,如Q-T间期延长,心律不齐等。
3.6 肝脏损伤 表现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增高但是大多为一过性。有学者以往报道了1例因服用左氧氟沙星而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病例。
3.7 注射部位疼痛与静脉炎 由于药物浓度过高、滴速过快而引起,可以采取减慢滴速的方法减少静脉疼痛与静脉炎的发生。
3.8 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研究指出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率逐年提高。有学者在药物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地尔硫卓后会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生物膜,从而对一线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还有学者指出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后,会诱导对其他氟喹诺酮类的交叉耐药。还有学者将研究对象分为环丙沙星耐药组和敏感组,发现耐药组使用经验性氟喹诺酮药物治疗后,不仅增加住院天数,而且增加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徐雅萍,罗燕萍,白立彦,等.加替沙星与4种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5(1):76-78.
[2]陈宜鸿.氟喹诺酮、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等对炭疽菌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5(2):191-192.
[3]崔俊昌,刘又宁,王睿,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耐药变异浓度[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11-614.
[4]何慧丽,鲁燕侠,严莲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7(6):725.
[5]王瑾,王昆,柴栋.583例住院患者使用头孢三代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7(11):1421-1422.
论文作者:张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环丙沙星论文; 西沙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氧氟沙星论文; 药物论文; 喹诺酮类论文; 类型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