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究--河源经济与河源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究--河源经济与河源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西部大开发理论研究——河源经济及河源经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源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大开发论文,经济学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交替之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和以朱镕基任组长的西部开发领导小组部署的五大战略重点任务,得到了全国,尤其是西部十二省市区的积极响应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海内外学者搭起了理念创新、学术研究的科学大舞台。跳出传统思维的误区,站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和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高度对西部经济板块的属性进行科学定位,对西部经济建设与世界经济接轨,少走弯路,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一、河源经济概念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东西部经济的差距不断加大最终将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实现国家区域开发重点的战略转移,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就一般意义而言,中国西部是指由中国四大高原组成的西部高原地区及向中部过渡的连带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国珠江、长江和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流域。中华五千年文明,也为这一地区赋予了社会经济的内涵。将西部经济板块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市场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进行科学定位。相对于海洋经济和大河经济而言,应该把西部经济视为河源经济。西部经济的发展过程是河源经济从自然经济向自由经济的发展过程。西部大开发应该是促使河源经济从自然经济向自由经济跃升的社会行为。

深圳发展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及珠江流域经济发展;上海发展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西部发展应带动河源经济进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大河经济、海洋经济是中国现代的强势经济,西部经济现状是弱势的河源经济。河源经济系统主导河源自然系统,进而影响中下游大河经济与海洋经济,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河源经济、大河经济、海洋经济及人工通道走廊经济构成中国经济巨系统。

二、河源经济的内涵与外延

河源经济不是臆造概念,而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

首先,河源经济具有地缘板块的内涵和外延。一般所说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北的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这次西部大开发,加上了地缘、民族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内蒙古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幅员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71.7%,人口占全国的28.2%,同邻国接壤的陆地边界高达4/5。这个广阔的地区,是中国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流域,自然资源丰富,自然系统特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构成了中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和国家安全屏障,主导中国大河经济和海洋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系统。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绝大部分生活在这一地区,中国的贫困人口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其次,河源经济具有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水与河流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之一。历史上相对中国自然系统较弱小的社会总人口和当时的农业文明对水资源的需求而言,中国大江大河的水资源不仅是充沛的,甚至是过盈的。所以,河源地区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文明发端并成长于黄河、长江和珠江及其河源地区。河源经济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

从公元前秦始皇统一中国、西汉建立到公元618 年唐朝建国后一段时间,中原王朝由对西部土地资源争夺发展到国土巩固、贸易保护,进而由贸易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统一的、可与中原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并为中原地区提供保护屏障的西部地区,河源经济系统开始萌芽和发展;由于当时跨洋交换尚未大规模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总体低下,所以丝绸之路这种陆上物流通道具有唯一性及长久不衰的经济强势,并在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扩散以及文明的交融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南方古丝绸之路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农业文明的杰作都江堰水利工程惠及后代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河源地区的文明扩散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原始物流系统是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式,形成了中国西部发达的农业文明时代的河源经济。

近代,历代封建王朝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经济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水平上。落后的生产力组织式使中国比西方发达的工业文明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依靠现代工业文明及技术进步,利用跨洋交换、贸易甚至国家贩毒对中国大肆掠夺,极大地削弱了陆上丝绸之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虽然西部也同中国东部的一些地区一样,通过向国外购买设备技术,开始有了铁路、矿山、纺织、机械制造(主要是小兵器工业)等工业,但兴屯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是河源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在大西南重庆设立陪都;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西北也成为抗战的大后方。沿海的部分工业、教育、科技、文化内迁,成为推动西部工业发展、社会进步的物质和技术力量,国民党政府和民族工商业纷纷向西部工业投资,使西部涌现出一批新的工业城市。同时农业、金融、贸易、交通、邮电、教育、科技及文化事业也有了一定发展,这不仅支持了八年抗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近代社会生产力布局不平衡的状况。这一时期主要把西部视为国之屏障,其移民屯垦、发展农牧业、发展工业、开发矿藏、兴修水利、发展交通等开发思路反映了人们希望提高西部经济综合水平的愿望,西部在军事意义上的特殊地位在随后的国家战略定位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抗击外来侵略和把贫穷落后、几经战争创伤的农业大国建设成现代化工业国家的艰巨任务。摆脱西部贫穷落后,制胜国际冷战及立足于打赢一场世界大战,成为西部发展战略定位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国家为发展经济和抗击外侮而日益增长的对经济与战争资源的需求,经过大规模国土资源普查,占有国土资源总量70%的西部被确立为国家资源基地。经过“一五”、“二五”及“大三线”建设,以资源工业、重工业及军事工业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群在西部诞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解决粮食问题,成为这一时期西部传统农业的唯一目标,其生产力组织方式是冷战军事经济体制下早熟的行政集约方式——人民公社。在发展思路上认为粮食是唯一的,采用以森林、植被、环境为代价,以增加耕地总量提高粮食产量的粗放的增量方式解决粮食问题。传统农业、传统产业群和不断发展的第三产业构成了脆弱、低效的河源经济系统。

第三,河源经济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功能。从河源经济发展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分析,河源经济一出现,就发挥出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巨大社会经济功能。早期河源经济开发的最大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多民族统一团结强盛的中华民族,它通过土地战争获得国土,通过强势文化、先进技术及商贸交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国土巩固、民族团结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盛。这在全球流域经济上绝无仅有。今天,西部约3亿多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构成了河源经济系统的巨大社会行为能力,这种能力既是河源经济系统发挥社会经济功能的强大推动力,也是人类施加于河源自然生态系统的强大压力,使得现在的河源经济系统更加脆弱、低效。因此,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定位应是建设健全的河源经济巨系统,使其组织有序、市场高效和战略协调,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河源经济强势影响甚至主导大河经济。站在全球经济市场一体化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构成我国经济的四大板块分别为海洋经济系统、大河经济系统、人工通道走廊经济系统和河源经济系统。海洋经济系统代表现代工业文明,流动的交换能力强;大河经济系统集中体现中华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与海洋经济系统形成强势交换;人工通道走廊经济系统是伴随人工运河、公路、铁路、航空的水流、物流、能流通道而形成的,通常也具有与海洋河源经济系统、大河经济系统和河源经济系统较高效率的交换;由于地缘的关系,河源经济系统同海洋经济系统的交换是通过大河经济系统和人工通道走廊经济系统实现的,河源经济系统的活力和效率取决于通道密度和能流物流通过能力。河源经济系统也通过天然或者人工通道影响大河经济系统,如水流下泄、劳动力流动、生态负荷以及水土流失、断流或者洪水转移,使大河经济系统受益或者受灾。研究表明,由于上游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和过度放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每年转移给下游的损失高达上千亿元。

三、河源经济学

(一)河源经济学释义

从一般经济学含义出发,河源经济学是研究中国大河源头区域的地缘经济学,是研究河源地区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在这个意义下,河源地区的自然系统主要作为河源经济系统的资源与环境背景出现在研究视野中,形成了以传统经济学为主导的、向自然系统高效索取自然资源的河源地区自然系统对策和以环保理论为主导的保护自然系统的河源地区自然系统对策。而这两种对策不仅没有注意到河源系统与其它系统的交换,也忽视了河源系统内部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系统间的交换规律,这引发了历史上资源的掠夺性、破坏性开发,以及经济条件无法支持的纯投入性环境建设趋势。这些应该是这一经济学思想的后果。

从更普通的意义出发,经济学是研究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交换(交易)的系统科学。系统的灵魂在于交换。在自然系统中也存在着系统交换的经济学问题。因此,我们可以用经济学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以至掌握自然系统自身的交换规律,以及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交换的规律;研究人类以群体及强势群体行为介入自然系统的问题,从而最终解决人类介入河源系统发展及系统最优化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实质上是人类介入河源系统发展的社会活动。研究河源系统的交换与发展规律,将有可能解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策略、启动、可持续这些根本的问题,使这个有组织的规模宏大的河源系统介入行为能够全面促进河源系统正向发展,并从其中获得持续回报。

(二)河源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河源经济学有着明确而清晰的研究目的和动机。河源经济学是研究河源地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交换的系统科学。通过对河源系统的研究,为西部大开发人类强势介入河源系统提供理论基础,以保证西部大开发能促进河源系统协同正向发展。

就河源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而言,除了传统意义上对该地区经济系统进行研究,即研究河源地区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之外。研究自然系统的物质资料及影响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关系及规律也是重要内容。

在系统的刺激响应模型中,其系统越复杂刺激响应的滞后效应越明显,响应的结果也愈难预料。在河源复杂系统中,社会行为的介入,其经济响应滞后较短,社会系统响应次之,而自然系统的响应滞后则较长。河源系统的综合响应不仅来的最晚,而且十分严重。当弱势社会行为介入河源系统时,由于其行为的影响力还未超过自然系统的平衡点(或承载力),其社会、经济及自然系统的正向响应则随着介入的增强而增加,河源系统正向发展。当强势社会行为介入,随着介入强度的增加,其河源系统的响应(输出)是一条马鞍型曲线,早期的正向效果令人欢欣鼓舞,后期的恶果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出现,且形势难以预料。因此,研究河源系统的社会行为介入及其规律也是河源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河源经济学是研究河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交换活动及规律的科学,其理论基础是系统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和人类社会行为学原理。

(三)河源经济学的研究意义

从经济学分类出发,用经济学方法研究一个河源地区的经济活动,作为河源经济学提出似嫌牵强。但传统经济学把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系统作为资源和环境背景纳入其系统,把一个复杂性的巨系统运动简化为单纯的经济活动,则大大低估了自然系统的媚力和威力。今天人类已经尝到了这一思想带来的结果,我们不应让这一幕在西部大开发中重演。

河源经济学用经济学方法透视河源系统的交换活动与规律,将河源自然系统的交换与活动规律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里加以探索。除了注重这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之外,还特别注重社会强势行为介入河流系统带来的影响,还河源地区经济、社会、自然系统运动的本来面目,客观反映其实质。这本身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河源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社会巨系统,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行为工程,二者都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对河源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的结构、行为及活动规律的揭示,对强势社会介入该系统的反应及其规律进行研究,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避免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失误和系统决策失误。例如,借助河源经济学,协调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各种社会力量、建设项目和投资,使其形成发展合力,避免“诸侯”经济。

四、西部大开发——河源经济系统建设

运用河源经济学指导西部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西部开发的战略格局可概括为一条线,一大片,一个保护区。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所在的欧亚大陆桥一条线;以川渝经济区为战略支撑的西南一大片;以西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保护区。西部大开发就是通过经济启动和可持续发展两步走战略,建设一个健全的、可与大河经济、海洋经济相适应的河源经济系统,使西部区域经济与东部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河源经济发展,促进河源及中下游自然系统正向发展,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的全面恢复奠定基础,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最终形成我国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促进河源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社会发展,使西部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以发展的河源经济、大河经济、海洋经济、人工通道走廊经济重构发达的中国经济巨系统,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西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国家强盛。以发达的经济、进步的社会和良好的生态系统构筑巩固的西部边陲。

上述河源经济建设战略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具体目标:

1.资源与环境发展目标

由自然资源的单一开发利用转变为自然、社会与经济要素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战略性建设,特别是要强化建设新经济革命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建设河源经济系统面向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及新经济革命的综合资源强势系统,开发建设促进中国经济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河源经济资源体系;通过西部的环境建设,为河源地区及中下游地区的自然系统正向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人口、教育、社会发展目标

通过长期实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和有效的全程教育,使西部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远低于自然承受力的社会总人口,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为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提供相匹配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通过教育资源战略重组及教育科技的结构性调整,教育面向河源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进行知识的创造、生产和传播,教育发展成为面向知识经济的重要的社会战略资源。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西部全面展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倡导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和现代经济社会的契约精神整合,形成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道德约束基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可靠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加速社会贫困人口脱贫,提供教育及就业发展机会,提高社会群体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参与度。构筑信用观念与行为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建设社会的信用体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通过我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人大代表制度让社会群体关心参与国家政治。发展科学技术,改善居住、生活与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提高社会群体的消费能力,走社会共同富裕之路,实现社会安定,政通人和,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3.市场与经济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用大约10—15年的时间,建设一个良性循环、优化高效、协调发展的河源经济系统,使西部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第二阶段,经历大约30年时间,发展的河源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达到国家总体发展目标要求;第三阶段,发达的河源经济以强势经济参与构建中国经济巨系统,成为世界经济具有主导意义的部分。

4.信息社会化与社会信息系统建设目标

西部河源经济建设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可分两步走。第一步,信息社会化;第二步,加大发展力度,建成信息社会系统。可以考虑以数字地球为基础,在加速社会、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基础上,建设以城市、产业及产业群为核心的信息港,建立港间高速、宽带、多媒体网络,培育发展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的数字神经系统。

综合考虑国家的多级目标、社会经济技术环境、自然系统条件、国家及西部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及经济发展实施的分步发展战略,河源经济建设可概括为环境保护型、资源集约型、技术跨越型及系统整合型的发展模式。可以预见,伴随中华民族发端并发展的河源经济,将以历史的步伐跨越过去、迈向未来,促进中国西部的历史性跨越,而这也正是河源经济学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标签:;  ;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究--河源经济与河源经济学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