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高中物理论文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索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题论文,新课标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理理念下如何进行习题教学,是高中物理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是笔者学习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习题教学进行的探索思考。

一、探究编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型习题

习题教学研究,首当其冲是要有好的习题,要有能承载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功能的习题。这样的习题来源有两个:一是来自教材和新出版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出需要的适量的好习题作例题和学生的练习之题。但由于新课程尚在实验阶段,数量之不足不言而喻。二是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因生制宜”地去探究并编制一些符合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新型习题。这些新型习题的探究和编制,教师首先要在正确解读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有真实感的物理题材,设计能培养学生物理思想和物理能力的最基本的物理问题,编制充分体现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新型的物理习题。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编制了一道有关求取物体不同阶段平均速度的物理习题,如案例一。

图1

案例一 如图1所示,物体沿曲线的箭头方向运动,现要考虑物体在图中B点的瞬时速度。假设物体沿ABCD、ABC、AB三段曲线轨迹运动所需时间分别是1.5s、0.9s、0.4s。通过测量请估算物体在上述三段曲线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

有关平均速度计算的习题,以前多是直接给出分段位移或分段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具体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计算,理解平均速度与某段位移或时间的对应关系。而案例一设计的问题虽然也是让学生求取相关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大小,却是突出让学生亲自体验如何根据问题的需要,在给定物理情景中,自己去思考获取求平均速度所需数据的正确方法并付诸实施。不但提高了平均速度教学的知识与能力标准,充分体现真正意义上学习求取平均速度的过程与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产生对物理问题的真实感受,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非对习题都一定要去原创性编制。有时只要对现有习题作适当修改就可以更好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如案例二。

案例二 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频率50Hz的打点计时器打出如图2所示的一条纸带。根据所选O、A、B、C、D、E各点位置,求纸带在A、B、C、D等点通过打点计时器时的速度。

案例二的原题型是常见于以前各种物理教学资料中运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直接给出纸带上O、A、B、C、D、E各点间距离读数,求相关速度问题。案例二只是改直接给出各点间距离读数为给你一支刻度尺,让你自己去读一读各点间距离的读数。你会发现这对学生的感觉很不一样!

图2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型习题,不在于知识与能力要求一定多高多深,而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源于真实,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发现物理问题、探究物理思想物理方法。

二、用好新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论是在共同必修模块的《物理》①必修、《物理》②必修,还是在不同的选修系列中都最大限度地体现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特别在例题的选配方面,除充分考虑例题的典型性、示范性等外,不但对许多例题配制了插图以增加趣味并更好贴近生活,也更多注重提出一些探究性、思考性问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思考。

如人教版《物理》①必修第81页在《牛顿第二定律》一节的[例题2]分析中,改原物理教材中直接给出求合力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为

“分析考虑下面几个小问题有助于解决这个例题。

(1)……这个问题中作用在物体上的是两个力,应该怎样处理?

(2)……恰当地选择坐标轴的方向能够使问题简化。在这个问题中,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

又如人教版《物理》②必修第41页在《抛体运动的规律》一节的“[例题1]讨论以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运动轨迹”。

这些例题及思考问题的设计,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认识到新旧教材上的变化意图,也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教学资源。

三、改进传统的例题教学模式

习题教学中,例题教学是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例题教学中常见的模仿式例题教学不再欢迎。因为这种“模仿模式”的例题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通过例题解答给出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以例题解答为样板,被动地接受用相关物理知识思考、解决物理问题的“程序”,并学会运用这个“程序”求解类似的物理问题。它比较忽视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效果及学习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几乎剥夺了已有近十年学习经验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对“程序”创立过程的体验权利,造成教给学生机械的甚至是死板的“知识”。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的例题教学模式就必须走出单一的“模仿模式”误区,探究新的例题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了“出题——读题——试解——讨论——归纳”这样的“试验模式”。就是在教师出示例题后,首先让学生在通读题目,弄清题中给出的物理情景、提出的物理问题基础上;由物理情景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物理知识,自主地、探索性地选择运用物理方法和物理规律;独立地、创造性地去尝试解题。然后再由教师组织学生对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例题的物理意义、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亲自体验解题“程序”的创立过程。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例题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种“试验模式”倡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感悟和总结;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好的物理习题就是一个探究性课题。教师在选择例题进行例题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使例题课教学成为学生物理学习的探究课,探索物理问题的“建模”方法、探索学习物理的方法、研究物理解题方法。应该使学生建立这样的概念:教科书中的例题是提供参考思路的探究题,主要是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之用;教师选解的例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探究题,是对学生探究的指导。教师切不可让学生进入例题教学仅仅是为了告诉他们一种解题“程序”的认识误区。

四、由“熟练型”转向“感悟型”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由于面临高考的压力,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通过变式,对同一题型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使学生对各种题型的解答熟练的目的。这种“熟练型”习题教学模式是造成学科教学题海战的思想基础。题海战教学不但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而且并不能真正达到物理习题解答熟练的目的。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新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探究型、感悟型学习,倡导教学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因此习题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对练习之题进行感悟。让学生感悟编者的设计目的,感悟习题的物理思想,感悟自己的学习收获。

如笔者在人教版物理②必修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第四节《重力势能》教学中,对课本第13页的[问题与练习]在学生作业后,课堂内,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①通过这些练习你分别感悟出哪些具体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

②这些练习使你有了哪些收获?

③回头看一看编者对[问题与练习]有哪些设计目的和设计思想。

通过讨论与回头看,让学生真正从[题1]感悟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由初、末位置高度差决定的性质;从[题2]感悟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之间的关系;从[题3]感悟重力势能值随参考平面变化的关系和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变化与参考平面选取无关的物理思想;从[题4]感悟重力做功与过程和“环境”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的特点。

习题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在解题以后,回头看、再思考的习惯,感悟习题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及教学目的,会远比再做几个类同的习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五、合理利用选择题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行高中物理习题中,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数选择题。有的是概念性辨析题,对学生学习中似是而非的概念,通过选择题的不同选项之间进行比较、辨析和选择,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物理概念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的选择题对学生容易混淆的识记性知识点,通过选择题的不同选项进行叙述、澄清和选择,使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更进一步的强化,这是有效而方便的方法。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选择题,实质上是一道比较复杂的计算题,给出一些数值答案,让学生直接选择。这样的选择题,会强化学生重答案轻过程的倾向,也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又由于选择题答题方式的特殊性,即使是一道好的选择题,也会存在学生猜测答题的很大可能性。教学中,对一道实际不易辨析的选择题,作业分析中也确实反映出很多学生存在概念不清晰问题,而这些学生却选出了正确的选项的事实,屡见不鲜。

此外,选择题的“不是即非”的逻辑判断标准使“相对合理”完全排除在合理之外,是不客观的,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辩证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因此,只有适量地、合理地利用选择题,才能使选择题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问题,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和研究。愿有更多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物理新型习题,有更新的物理习题教学理念,使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为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高质量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_高中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