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起点 重组新优势——对慈溪市工业结构调整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慈溪市论文,结构调整论文,高起点论文,优势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前加快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新形势下,如何立足以市场为取向的结构调整,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把工业经济引导到以集约型、规模效益型为主的质的提高上来,适时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这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亟需探索的新课题。本文结合慈溪实际,就此作一阐述。
一、调整结构,是推动慈溪工业走向集约化的必由之路
慈溪工业是从传统手工业及农机修造业起步的,经过数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纺织、机械、塑料制品加工、电器制造等行业为支柱的格局。1992年以来,慈溪工业进入加速发展期,经济总量和资本积累连年上台阶,行业、企业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受农业县份转向工业化发展中的历史大背景所制约,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尚未完全摆脱数量主导型的格局,在结构上表现出粗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传统行业仍占绝对优势,但产品档次结构变化不大。纺织服装、机械制造、 塑料加工是慈溪工业的传统支柱行业, 历年来占比均在60%左右,但产品档次结构变化不大。纺织行业仍以棉纺、印染、针织品及帘子布为主,精加工产品发展不快;机械行业的主导产品仍以柴油机、各类泵、微小型轴承、阀门为主,近两年自行车、摩托车开发虽已开始起步,但主要零部件自给能力很低;虽然塑料加工行业目前已拥有100万克以上的注塑能力,并且开始引进大型注塑机来提高成型能力,但整个行业结构性比例仍不够协调,现有的生产要素尚未达到有效的配置。
——单纯的加工工业逐步向制造、装配业转化,但新兴行业发展缓慢。以家电行业尤其是小家电产品的迅速兴起,机械行业中的轴承、自行车、摩托车装配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为标志,慈溪市工业以加工、配件为主的格局开始向整机制造装配业转化。然而新兴行业,尤其是行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发展显得比较缓慢。突出表现在:装备工业、原材料及中间材料工业发展的步子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电子、通信设备等高技术、高科技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在各大行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行业产值、销售、固定资产占比有所下降。
——群体化生产初具规模,但行业发展缺乏规划。以个体私营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契机,慈溪市逐步形成了以针织品、轴承、家电、电熨斗、弹力絮、童鞋、绣品、阀门等产品为纽带的群体化生产,促进了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行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群体化生产的兴起往往与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相伴,内部的分散发展、无序竞争导致了产品档次降低、质量下降,使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从上可以看出,慈溪的工业结构虽有着与市场相适应的一面,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工业结构的演变进程;但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慈溪的工业结构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的一面更加突出。要使慈溪工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再创优势,在集约化发展上捷足先登,关键必须加快实施结构调整,这是推进“两个转变”中的必然选择。
二、调整结构,要着眼于从战略高度明确思路、把握目标
根据慈溪市工业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全市调整工业结构、提高经济素质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坚持市场取向和科技进步的前提下,发挥“多轮驱动”发展模式的比较优势,运用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通过改制、改组、改造,逐步形成经济发展外向度高、区域布局集中度高、行业构成关联度高、企业集团化程度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五高”经济格局,形成经济运行市场化、经济增长集约化、资本构成股份化、经济效益规模化、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内具扩张活力、外能驾驭竞争的以“五化”为特征的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升级进程,实现慈溪经济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根据这一思路,工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
——通过区域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以“合理布局、集中发展”为目标的“轴线拓展、中心集聚”的格局。就是以“百里经济长廊”为轴线地带,使之继续成为主导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轴;围绕这一轴线,按目前各区段工业经济发展的各自优势和特色,以重点城镇为中心、工业小区为基地、“一品”型群体生产为基础,实行依托“长廊”、联块成团、以“团”带面式发展,最终形成以浒山城区及五个小城市试点镇为中心的跨镇域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六大工业地域单元,促进区域经济城市化和工业要素的优化聚合。
——通过行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以追求“市场取向、效益主导”为目标、提高加工深度为重点的“多样性、混合型、高级化”的行业构成体系。就是在机械、纺织、化纤、塑料制品等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塑料加工业为媒介,形成目前总资产报酬率居高、总量已占25%以上的塑、机、电融合型的主导行业,在科技进步的牵引下,逐步向结构高级化迈进,从而使行业的发展符合慈溪地理、资源特点和“两头在外”的经济特色。
——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目标的单体规模化、行业集团化、群体集约化的“航母型、舰队式”的组织格局。就是以资产为纽带、参股为手段,围绕拳头产品、规模企业、优势行业,促使生产要素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域流动和重组,使目前慈溪按规模排名前50家企业,其各自的总资产和贡献额所占全市总量的比重,逐年有所提高,培植一批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规模企业群,从而形成在全国乃至海外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由大企业所主导的产业组织结构。
——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以大覆盖、高占比、多档次为目标,优势产品为龙头的产品发展趋势。在近期应以满足现实多层次消费需求为主,占有某一地域市场或市场某一层面为主,开发梯级、更新换代的产品为主。在此基础上,大力培育名牌、扶持精品,并以目前在不同地域市场占有率居高的产品为重点,推进“名牌工程”的实施,带动慈溪产品整体升级、上档次。
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提高区域工业发展层次,尤其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水平为着眼点。因此,根据总体发展思路,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提高”上。(1)区域经济循环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 使整个经济的发展真正以市场为取向,形成既能驾驭市场,又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的中观经济运行机制。(2)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高。 到“九五”期末,应使科技进步因素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市工业主要行业及重点骨干企业的关键设备、工艺水平达到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70%的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重点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接近或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要占10%。(3)行业、 企业的比较效益不断提高。“九五”期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要保持在96%以上的水平,资金利税率达到10%以上,百元销售占用三项资金控制在25元左右。(4)经济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九五”期间, 市级要形成运用市场机制实行综合调控的管理体系,行业管理上水平,重点骨干企业率先实现管理科学化。
三、运用综合调整手段,加快工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工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升级,粗放经营加速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是慈溪初步工业化之后进入加速发展期的必然趋势。然而促使这一过程的加快演进,需要采取符合市场导向的综合调整手段。
(一)以规划引导为前提,实施结构升级的高起点定位。规划应当体现这样几个重点:一是以“百里经济长廊”规划为基础,按照本市“九五”时期总体发展思路,围绕提高全域综合竞争力,形成远近结合的市域工业经济发展总体构想,就全市生产力布局、地域工业组团的发展目标,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涉及全局性的问题加以进一步明晰化,以此作为战略性调整的基本依据。二是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明确扶持主导行业、提高传统行业、发展新兴行业,并使之总体构成高级化的目标和重点,同时提出按市场变化进行有序调整的举措。三是立足于限劣扶优,遏制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提出分期淘汰集体企业的低档、老化设备的时间表,限制高能耗、重污染及低水平的项目上马,对电镀、漂染、铸造等行业实行总量控制。
(二)以存量调整为基础,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重组。(1 )应根据产业转移规律和产业特点,实行梯次扩散。对一些纺织、塑料加工的集体企业,应将档次较低的闲置单机设备扩散到个体加工户,并依托群体生产的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使具有规模优势的集体企业成为集散中心;将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层次较低的企业,扩散到经济薄弱、工业缺少基础的地域,这样既可帮助经济落后村发展工业,又可加快领先发展镇乡的工业化升级步伐;利用技术和设备的优势,到中西部地区去合资办厂。总之,通过这些途径的扩散,使存量资源尽可能实现有效配置,进而达到存量结构优化。(2)采取产权转移式的存量调整, 使现有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规模企业、拳头产品集聚。这方面首先要通过对小、微、亏企业的拍卖,由镇(乡)资产经营公司把这部分资本集中起来,用于扶持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同时要运用市场机制,依靠规模企业的优势,通过股份化的联合,把存量要素配置到富有发展活力、技术密度高的经济组织。
(三)以高起点的增量投入为主导,拉动产业层次整体水平的提高。增量的投入应当把握四种发展趋势,即随着“资本替代劳动”趋势的日益明显,投入的重点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加快工业技术结构的加速调整;随着消费水平“小康”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投入必须以提高设备技术水平为前提,带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保持市场占有的持续性;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投入必须引导现有高新技术产品向规模化发展,加快形成高新技术的产业基础;随着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工艺多行业兼容趋势的日益明显,投入必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释放目前全市塑、机、电一体化生产的潜量,带动诸行业生产要素的高水平组合。按照这一思路,今后一个时期,增量的投入应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为主攻方向,按产品带企业,企业带行业,行业带全域的最佳连锁带动为取向,在投资高回报的前提下,把增量要素向结构调整的方向集聚。为此,今后的技改应掌握“两个比例”,即投入的70%用于更新技术装备,其中又要以70%用于引进先进设备,以此带动工业技术层次的逐步提高。
(四)以强化行业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经济的组织化程度。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惯性制约,影响了行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竞争实力提高。因此,要使行业结构提升就必须突破管理滞后的局面。就当前来说,应对总量大、产品扩散强的轴承、车业、鞋类、家电业和区域性的群体生产内部进行行业管理探索,重点解决行业和群体生产内部分散化经营、内耗式竞争、低水平扩张的弊端。行业管理应以行业中具有调控和带动力的若干规模企业为依托,以具有集散能力的专业市场为纽带,以统一质量检测和统一定价为重点,以必要的行政干预为手段,塑造外有竞争力、内具集聚力的行业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