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构建研究_农业发展论文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机制的建立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粗放式、掠夺式向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高新技术的形成及其推广和运用,是实现这一系列转变的关键。因此,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高新技术机制,成为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中的主要成分

(一)农业的发展过程紧紧伴随着技术的创新和实现 世界农业由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历史已雄辩证明,技术革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世界农业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的第一次变革中,农业工具革新、水利工程、轮作倒茬、传统良种优选、土壤改良等技术创新为之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在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世界农业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二次变革,在此期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规模机械化技术、化学肥料、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地膜覆盖等一系列技术革新,从根本上扭转了传统落后农业技术体系,加快了农业良种化、化学化、机械化,本世纪60年代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继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完成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技术的不断产生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据测算,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贡献率,发达国家高达60%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占30%左右。

(二)高新技术是实现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人类依靠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机能,在外界自然力的参与下,通过人们的劳动去强化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取得符合社会需要产品的部门。农业系统由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经济系统、信息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农业的生态系统反应了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体,对外界自然环境有特殊的依赖性,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们必须保护生态平衡,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的技术系统反应了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既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又是经济再生产过程,人们要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技术措施,其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其二是强化生物体的生命过程,取得符合人类生活需要的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农业的经济系统则反应了农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佳的投入获得最佳的产出,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信息系统反映了农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及时获取影响农业发展因素各方面的信息。在农业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基础,信息系统是条件,经济系统是目的,技术系统是手段。

(三)高新技术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现实矛盾的必然选择 过去几十年,世界农业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基本满足了50多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但伴随而来的是森林、植被的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短缺,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风化愈演愈烈,生物种群大量减少,动植物病虫害成灾范围及损失程度越来越大,农业生存和发展环境越来越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境况更是恶化。人口的进一步膨胀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形成了对农业需求的刚性增长,这无疑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提出挑战。摆脱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矛盾的唯一出路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一模式的关键又是高新技术的产生及运用。农业技术体系至少包括:(1)农业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 人类正面临农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的困境,为此,人类必须借助高新技术对资源实现可持续运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超过作为其替代品资源的开发速度。 (2)农业生物技术。这是农业技术的核心,农业生物技术是以挖掘生物潜力为核心目标,其代表特征是动、植物优良品种的替换。农业生物技术的突破,可极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业供给。(3 )农业装备技术。以机械化、电气化等为特征的技术装备,可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生态技术。 这是以信息化与人工化为突出特色的生态信息工程技术体系,有效监控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投资主体不全,发展资金奇缺 高新技术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自然是农业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农民应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农村是以集体所有制为主要特征,决定集体也应作为投资主体;农产品具有外部性,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福利行业,决定了国家也应作为投资主体。即中国农业技术的投资主体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至少应包括国家、集体和农民。但现实问题是我国农业投资主体缺位。作为直接经营者的农户,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过低,农业的超小规模经营,以及新技术的经营风险等因素,阻碍了农户采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及农民弱化的积累机制,降低了农民投入的能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其实践结果是大多数集体经济也不具备投资高新技术的能力。国家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投资的主体,但投资明显不足,见下表。

年份 实际农业GDP 农业研究政府 农业研究政府农业研究

增长(%) 拨款(亿元) 拨款增长(%) 占财政支出%

1988 -

10.185 - 0.3763

19893.08 11.92017.03 0.39

19907.38 10.572

-11.310.306

19912.36 10.868 2.800.285

19924.71 12.65516.443

0.288

19934.70 13.693 8.202

0.259

19944.02 18.26733.404

0.315

19954.99 21.30716.642

0.27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

从表中所反映数据,得知政府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不足,极大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创新能力。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体系发展不均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与推广运用不均衡。衡量高新技术的发展指标主要包括高新技术的产出率和转化率。相比较转化率而言,我国农业技术的产出较高,改革20年来,全国平均每年获得农业科技成果7000项,但平均转化率只有30%—40%,即近2/3的成果未能用于实践。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高达70%—80%。第二,农业科技进步的技术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1)良种化率迅速提高的同时, 相应配套技术不足。如90年代初,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而相应的作物裁培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仍处于较低水平。(2 )在传统技术改造、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发展应用不足。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大量应用,但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尤其在推广应用方面。(3)相对于畜牧业、 渔业等技术,种植业技术进步缓慢。例如,199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9%,其中,畜牧业为47%,渔业为48%,种植业只有34%。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不对称 主要表现在农业资源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不对称,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是市场自身力量推动的结果,它受到微观经济投资主体利益机制驱动,反应快,周期短,投入产出比高,因而技术更新速度快。在过去二十多年,我国的海洋捕捞技术,森林采伐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技术,矿产资源的开采技术都得到迅速发展,这些技术的运用为所从事投资的主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与之对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一般是政府干预的结果,非市场经济的自然产物,往往反应慢,时间滞后,周期长,市场效益低,特别是环保技术在过去一直未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开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严重滞后于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海洋资源的过度捕捞,森林面积锐减以及随着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而引起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三、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高新技术发展机制,促进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形成和推广运用

大力发展和推广高新农业技术,是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迎接二十一世纪国外农业挑战的关键困素,也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增加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高新技术的形成和推广成效,关键在于培育和形成有效的机制。一般说来,应包括农业制度安排及其相应的政策机制、农业高新技术的利益机制、投入机制、市场机制和农业高新技术的风险机制。这些机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形成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一)农业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及相应的政策机制的建立 农业制度的安排同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有较强的联系。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超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并造成其采用成本较高。同时,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小规模农业经营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现行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制度的设计与创新安排没有将科技进步作为其主要目标。为此,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对农业实行一体化经营,适当扩大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对农业高新技术的需求。

(二)完善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机制 农业高新技术也有一个投入一产出过程。农业高新技术的产出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投资主体对高新技术的投入数量。当前,日益多元化的农业投资主体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都规定政府对农业研究的投入增长幅度必须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确立了国家对农业高新技术投资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投资行为具有倡导性和弥补性。因此国家的投资应主要用于农业高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用于非市场行为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农业经营实体及农业科技经营开发公司、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应着力投资于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研究,由此而形成相互依存、各有侧重的投资机制。

(三)完善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机制 农业高新技术市场化、商品化,最终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缺乏投术发展的市场机制。技术市场是技术交易的场所,农业高新技术通过技术市场的交易,投资者可以直接得到收益,补偿技术科研投资成本,刺激进一步投资高新技术开发的投资热情;其次,通过技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把握市场需求,便于高新技术成果的转让,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取决于对采用成本与预期收益的衡量与比较,而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市场才能真正得以进行,因此高新技术市场体系的建立以及市场机制的培育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其关系如下:

(四)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的风险机制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使用过程客观存在风险,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使用。因此为保障科技开发、推广与应用的顺利进行,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新技术风险机制,从而达到切实防范、化解技术风险,保障科技开发、推广和应用者的经济利益。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组织特定机构,建立高新技术风险管理网络,搜集技术信息,从事技术风险管理。其二,建立农业高新技术风险基金,基金的设立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然后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广泛筹集基金来源。其三,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开设专门农业高新技术风险险种。

(五)完善高新技术推广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技术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研究、开发,轻推广运用。科研与市场脱节,科研与生产脱节致使技术进步缓慢。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目前主要由政府驱动型的科技推广体系为政府、机构、市场等多方驱动的推广体系。首先,应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起科技情报网络,覆盖城乡。其次,充实和完善现有政府推广体系,从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经费的到位等方面强化推广工作。第三,充分发挥各级农业中介经营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大推广力度。

标签:;  ;  ;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形成与发展机制的构建研究_农业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