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改革时至今日已有了阶段性的成果,作为一线教师,我亲历了课改带给我们的种种欣喜,从中的体会与感悟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
新课改顾名思义聚焦的主阵地是课堂,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方法充斥于课堂,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极有看点。新课标好像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素养似乎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当我们静心回味时,仍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一、课堂中的“民主”与“秩序”
在新课改中,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诸多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独唱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学生也不再正襟危坐,而是可以身心放松地自由活动。此种变化,给课堂教学输入了新的“血液”,使学生享受到成长的自由与快乐。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中学生虽然得到了“解放”,可教师却陷入了模棱两可的境地。
《曹冲称象》一课,教师为了博取学生眼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提前准备了水槽、小木船、小石子等,运用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课文,课堂气氛异常热闹,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就会争相发言,“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曲”,不会“仰视”,不懂“侧耳”,争吵、喧闹,近乎“一团粥”。此时,教师如果“拉下脸”管一下,就会阻碍热烈的气氛,课堂也会“冷”下来。如果放任不管,混乱的秩序就会延续到下课。这样的“高效课堂”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认为,“开放”的课堂氛围不能摒弃,但要以“秩序”为基础,没有“秩序”的课堂,课堂效果如何凸显?
二、课堂中的“讲”和“问”
在新课改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教师在课堂中 “少讲”,甚至“不讲”。
对于某些教师来说,课堂要改革,就得遵循“少讲”、“不讲”原则,因而他们很怕讲,只能发动学生,让他们自主活动、相互探究。也许这些教师认为“卸妆进入幕后”,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就诠释了新理念,落实了新课标。还有些学校把课堂用语控制在15分钟作为一节好课的标准,使教师们从原来的“滔滔不绝”到现在的“闭口不言”,对课堂教学甚至新课改至始至终也是一片茫然。
教师是学习主体的组织者、引导者,首先要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再根据实际设计自己的讲解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三、课堂中的小组合作
经常听一些示范课、观摩课,我们发现,不管大班额还是小班额合作学习是必选的学习方式。毋庸置疑,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是有些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很多,学习的效率不高。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作为示范课的一种模式,一种“锦上添花”,好似没有小组合作就达不到示范引领的效果;看似师生共参与,仔细观察还是尖子生主导“全局”,学困生还是处在“从属地位”;课堂气氛活跃,其实课堂效果堪忧;教师也没有很好地把握自身的角色,这里瞧瞧,那里看看,到真像一个旁观者、等待者、观望者……
不可否认,合作学习可以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优势“互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但如果组织不当,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领会小组合作的精髓、正确运用适当的方法,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
但,作为课改的实施者,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意义深远,要逐步推进,要用发展的眼光正视课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坚定的信心,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才能促进课改的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王卓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31
标签: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就会论文; 新课改论文; 课改论文; 秩序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