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范翠论文_范翠

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 266400

摘要:目的:将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一一列出,并有目的性的根据临床中发现的情况提出应对策略,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进行。方法:将本院自2013年2月-2014年9月收治得20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观察组,2012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看采取一般护理的方法,观察组执行严格护理规程,对患者做出护理干预。结果:观察10例,危险事件发生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需要增强自身的硬件配置,优化医院的管理体制,对护理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配合整个医疗的过程,尽可能的降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分析;对策

引言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变化速率快,缺乏预见性,并且发病后非常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治理和护理易出现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此类风险的出现率,避免出现医疗纠纷,对着128例患者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和对比,得出以下成果。

1 基本资料

内科住院患者中的200例是于2013年2月至2014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年龄段在52-81岁间,平均年龄是67.6岁,男120,女80,此200例作为观察组。将2012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住院患者200例作为对照组,男118,女82,年龄66~79岁,平均66.9岁。

2 方法

对其护理工作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制定相关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将所有护理人员作为风险控制对象,对其进行风险事件的划分,将管路脱落、压疮、护理意外、护理给药错误等这些方面全部视作风险事件。并对造成风险事件的相关人员进行批评处理,与其绩效挂钩。定期举行会议,对风险事件分析总结,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 结果

对两组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做出对比,观察组出现风险事件3例,发生率为1.5%,对照组共出现危险事件10例,发生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4 讨论

4.1 风险因素分析

结合患者的病例及临床护理资料和回访及问卷调查的内容,再与本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座谈。得出的结论认为,导致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出现风险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医院、医护人员和患者三方面。

4.1.1 医院方面的因素

①医院缺乏一套系统的医疗诊断仪器,即硬件配备不齐全。因为如果医疗设备不全,就无法迅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检测,并得出治疗方案。

②医院的管理制度有缺陷。主要体现在一下两方面:第一,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及维修。心血管患者治疗时所需仪器众多,一旦出现仪器故障,必须有相应的措施保证治疗过程不被耽误,且顺利进行,否则将会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第二,病房管理工作。创造一个安全和安静的环境以便于病人的疗养。

4.2.1 护理人员因素

①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工作量、压力和风险都非常大,但是有些护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玩忽职守,对于工作繁衍了事,这就增加了风险的产生率。

②护理记录不规范。在护理工作中,由于任务的繁忙,尤其是有些重症患者的护理记录需要及时登记,护理员因为太忙而出现漏记现象,有时因为需要快速救治,护理记录来不及记录,只能等到后期进行补记,这样护理记录的时效性便变的没有意义。同时由于某些患者由于护理员的监管不力私自离开病房,使得护理记录无法完成,一些护理员为了应对检查便编造了部分内容,这样便使得护理记录缺乏真实性。

4.3.1 患者自身因素

①患者就诊不及时。患者对于自身的病症认识不清,出现症状时不够重视,比如住院部的心血管病患者多数都是在病情较重时才去医院就诊,这样便可能导致由于病情过重而难以抢救,引发生命危险。

②患者期望过高。一些患者未能对自我的病症有正确的认识,过于乐观,期望值太高,一旦在治疗中有病情加重或反复现象就把矛头指向医生或者护理人员。还有些患者可能由于环境转变而不适应,易出现焦躁现象,受到情绪的影响,不利于治疗的顺利。

4.2 应对措施

4.2.1 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创造良好的医疗条件

优化医院的硬件配置,及时更新所需的医疗器械或物品,并且要做好仪器的维护以便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将各科室器械的维护责任明确分配,并做好对可能发生的突然事件的应对策略。在人才的培养和人员考核两个方面要重点研究,这样才能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业务能力及水平。根据实际的需求要适当扩充护理人员的编制,并对患者作好相关疾病的科普知识教育,配合与医生的治疗活动。

4.2.2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岗位履职能力

①提升整个护理团队的素质,使其可以熟练掌握事关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法律。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责任心和法律意识的教导工作,明确自身工作中的风险与法律常识。建立专业有效的职业规范,以及相关的监督制度,促使每个护理员都能依规工作,以免出现安全责任事故。岗位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非常重要,只有每位员工完全掌握了关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护理技能及技巧,才能促使整个团队的提升。

②加强对急救知识的培训。在患者出现危险时,护理人员总是首先上阵,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急救水平要求非常高。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做到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病情作出判断,在通知医生的同时,做好相关的急救工作。一旦出现患者血压、心率、脉搏或心音等出现消失或瞳孔散大等症状时,立即进行心脏复苏急救,为救助患者创造时间。

4.2.3 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心理疏导也是相当重要的,良好的沟通可以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在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各项信息反馈,对患者的饮食调理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总之,在对心血管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医院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并提供完善的医疗设备及住院环境,加强护患、医患沟通,有效排除护理中的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1]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130-132.

[2]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J].护理管理杂志,2012,4(8):27.

[3]陆兆丹,张飞鸿,宓现强.血液透析临床工程规范化管理调研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03):40-43.

[4]武义,张龙.浅谈心血管内科临床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1,23(06):246-247.

论文作者:范翠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4

标签:;  ;  ;  ;  ;  ;  ;  ;  

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范翠论文_范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