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发展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技解决问题。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最现实、最有效、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动了农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绿色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于世界粮食生产水平,80年代取得重大进展的生物技术和90年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农业上,使世界农业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实力的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人口持续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三大不可逆转的趋势,新形势下要加快湖南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一、调整农业科技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湖南省农业科研机构历来是按计划经济模式设置的,存在重复设点、小而偏、平衡发展的格局。据有关部门统计,省内科研方向、任务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农科所超过了70家,有各级各类农业科技单位232家。要发展大农业,走农业强省之路,必须要有一个优化的农业科技结构。首先应完善和调整省级农业科研机构,搞好专业学科的调整、充实和建设,要按市场来配置科研资源,提高资源运行效率。本着填空补缺、加强薄弱、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搞倾斜推进,不搞低水平的平衡发展,重点加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优势专业研究所建设。其次要改变地(市)属农业类科研机构重复设置的状况,要打破行政界限,结合区域化布局,围绕湖南省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按照自然区划逐步形成一批符合地域资源特色、产业开发特色的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农业试验站,创办各类科技示范点,以项目定人员、定经费,在行政上归所在地区政府领导,在业务上归口省农科院管理,构成区域性科学技术成果扩散中心。对大量重复设置的机构,应打破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壁垒,逐步合并重组,能够转制为企业的转制为企业;大力支持应用型农业科研机构改制成为科技型企业;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与农业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进行产学研结合,实行技术资本、企业资本、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积极扶持民办农业科研组织,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利用技术成果和资本,以各种方式开发农业项目,兴办农业科技型企业;对长期负债、扭亏无望的机构,可视情况实行破产或予以关停并转。再次,科研业务工作和科研经费应实施课题制管理,完善科学研究合同制,加强对合同执行的管理和监督,发挥科研经费的最大使用效益。科技人员要全面实行聘用制,冲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的人才壁垒,鼓励科技人员在单位之间、部门之间合理流动、合理使用。要通过课题招标制,人才培训制,有贡献人员奖励制等,逐步建立起一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农业教育也应加强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建立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新机制。在专业设置上逐步与市场经济相匹配,调整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领域,加强对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于一体,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龙头,采取师资培养、学术交流、科技培训等手段,联合各市州的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构筑湖南省门类齐全的农业高校、中专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最终应对经济的发展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是解决农业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使农业科技支撑农业走出低谷、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最终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一要成立农科教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省农业厅的龙头作用,在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农业科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局面的基础上,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与科研、教育部门的联合,组织生产管理、科研管理,教育、科研、推广部门分工合作,使之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二要增强成果的转化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抓,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三要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尽可能地落实农技人员的待遇,制定一些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的激励政策,如年终考核政策、劳务分配政策、业绩奖励评定政策等,从精神和物质上保证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合法权益;四要积极引导、支持民间科技组织的发展,建立市场化推广机制,积极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引导农民技术人员、“绿色证书”学员组成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技术服务组织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在全省建成以县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为纽带、村农业服务组为基础、村民小组和民间科技组织及科技示范户为桥梁的四级一户农技推广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点的战略性调整
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国际经济竞争的时代特征,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新的竞争形势,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由质量和品种制约为主,农业发展由主要受资源制约为主转变成主要受市场需求制约为主。因此,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与重点应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注重农业数量增长转向注重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从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转向为生产、加工、生态协调发展服务;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转向资源开发技术与市场开拓技术相结合;从面向国内市场提供服务转向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技术服务。农业科技要围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的研究,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农业科研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三个层次统筹规划,选题要有发展的眼光,要预测到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做好科技储备,做到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制一批,促进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攻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农业科技创新形成生产力,一般体现于物化形式之中。而且任何一项技术措施,随着本身的不断改进、创新,其增产效益和作用不断提高,从而可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前景。每一项农业科技创新技术的研究成功和推广,都会带来巨大的农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一般都在1:10以上。“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从三系法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超级杂交稻,使得水稻亩产量达到了800kg以上,创新了世界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要围绕我省农业优势产品和产业发展,选择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和重大技术问题,确定一些事关全省大局的重点项目,由省级科研单位牵头,组织跨学科、跨专业、跨地区、跨单位的联合攻关,实行项目招标、资金匹配、专家负责和滚动管理,重点加快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环保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开发,力争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
五、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提高科研成果的适用性
评价农业科技成果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应用程度和实际效果。由于体制和旧的对农业科研成就评价标准的影响,致使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仍存在脱离问题,一些科技单位和科技人员仍基本上按照“立题→研究→成果→奖励→晋职→加薪”的落后模式在运行,不仅科研工作重复分散,效益不高,而且成果水平不高,难以转化,加之政府在科技投资体制与科技管理体制的政策导向上,仍是技术导向为主,市场经济导向体现得还不具体,使一些科技成果成为空中楼阁,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农业科技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和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一套研究确定农业科研优先序列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以农村需要为最主要的依据,对那些关系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农民亟待解决的技术要优先立项研究。其次,要改变过去农业科研立项和成果评估单独由专家进行,远离推广人员和用户的状态,成立一个由专家、推广人员、用户代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共同完成科研的选题和成果评估工作。再次,要改变主要以论文数量多少来衡量科研人员水平高低的办法,就晋升职称而言,既要体现科技成果、论文等指标,更要把体现科技产业化、深化改革、管理创新的成果落到实处,只有真正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让市场分辨成果的真伪,让市场评判成果的价值,才能解决农业科技工作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参与世界农业的竞争。
六、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产业组织的又一重大创新,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纠正了传统农业产业角度定位的误区,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使之由产前、产中、产后相互分割对立,转变成为具有内在利益联系的产业链条和环节,从而拉长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向农业一体化经营发展,它克服了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了抗御自然、社会双重风险的能力,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业的低效性和弱质性。农业产业化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农业科技则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实施主体和运行机制,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为农业科技的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广阔的领域,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的应用提供了资金保障和施展空间,为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大规模推广转化创造了良好的运行主体;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农业科技进步必须向农业产前、产后部门发展延伸,要根据市场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调整科研方向与结构,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特别是关键性、突破性的成果,更好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与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农业科技要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区域综合开发过程中,以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开发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农业,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七、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质量和效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科技含量。湖南省农产品具有产量优势,不具有质量和价格优势,加入WTO后,农产品在市场中的弱质地位日益凸显,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和来源的单一化,致使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弱。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1%,发达国家达2%,而湖南省目前还未达到1%。要实现科技强农,必须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在切实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开辟新的投入渠道,建立政府、企业、农民、个人、单位自筹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还要努力争取利用外资,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总体水平。逐步使农业科技的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最终不应低于1%,达到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各国农业科技投入的平均水平。农业科研、教育单位,要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组建农业上市公司,培育农业资本市场。通过发展上市公司,增加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增加科技贷款,支持成立科技管理部门和银行共同兴办、为科技开发服务的农业科技银行。逐步筹资建立各级各类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专用于农业科技与开发。广泛开展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八、大力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
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加速的总体态势,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创新浪潮在全球涌动,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要下大力气改善人才队伍结构,缓解科技人员队伍老化的趋势,加大中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充实农业科技队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为适应科技的发展,不断地对科技人员在以前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再教育,是农业科技队伍整体创新能力的需要。把培训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批高科技人才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要统筹规划,抓住重点,先培训关键岗位和经济效益好的课题技术人员,培训急需的专业知识。
九、促进机制转换,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要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鼓励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将市场机制作为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激发人才的创新欲望。激励人才的创新精神,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聚集人才的创新优势,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巨大作用。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实现人才的优胜劣汰。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改革农业科技奖励制度,尽快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配套法律与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实行技术商品、知识产权、个人智慧的资本化,建立和实施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和多元化的分配方式,打破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实行基础、岗位、业绩、技术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拉大有岗与无岗、不同岗位、不同业绩、不同水平人员之间的收入档次,使职工个人收入与岗位业绩、效益挂钩。允许农业科技人员以资本、劳动、产权、技术、智慧等多种资本形态参与二次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十、进一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运用科技的能力
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最终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对从根本上改进农业科技的效率至关重要,由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诸方面因素的影响,湖南省农民的素质普遍不高,农民的低素质严重制约了农业技术进步。因此,要想方设法提高劳动者素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做好农村科技普及工作,树立科技兴农的观念。抓好农科“扫盲”和农村九年制基础义务教育,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民“绿色证书”工程,通过专业技术教育,为农业技术进步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储备大量科技人才。只有农民素质明显得到提高,建设农业强省才有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