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管理新观点综述_创业论文

创业管理新观点综述_创业论文

创业管理研究新观点综述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2006年4月10~11日, 由南开大学商学院和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联合主办,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管理世界》、《外国经济与管理》、《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等多家媒体支持,以“创新、创业管理与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召开。来自美、英、德、荷兰、新加坡、日本,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政府官员2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代表认为,创新与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鼓励创新与创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实施的国家战略。今天的中国更需要创新与创业。为此,我们应该借鉴发达国家建设创业型经济和创新体系的成功经验,大力加强创业研究与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创业型人才,努力建设国家创新与创业体系。本文仅对创业管理研究的主要观点摘编如下。

一、关于创业的含义与企业家管理学

美国百森商学院被誉为“创业教育之父”的杰弗里·蒂蒙斯(Jeffry Timmons)教授认为,创业将会开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创业不仅仅意味着创办企业、筹集资金和提供就业机会,也不只等同于创新、创造和突破。创业不仅要受机会的制约,还要求创业者设计缜密的实施方案,并掌握高超的平衡技巧和领导艺术。创业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并促进全人类的发展。

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教授、美国富布莱特杰出教授谭劲松(Justin Tan)把创业视为将满足人类想像的产品和人类愿望合二为一并创造市场的活动,他认为整个中国的创业及其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家不是被动地反映中国社会的大环境,而是与环境进行着良性互动。这就意味着中国社会不仅要利用机遇,还要探索和发现机遇,目标是要取得革命性的结果,打破已有的模式和规则。在未来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商业发展中心。

南开大学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利教授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它为机会所驱动。把创业仅仅理解为创建新企业是片面的,创业的本质更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精神是创新的源泉。创业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与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结合,是开创新的事业。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发扬创业精神是取得更大成绩和进步的前提。

基于知识、信息、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管理方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丁栋虹教授认为现有的管理学是管理者的管理学,强调企业家主导下的对被管理者的管理,而对企业家本身的管理研究较少。随着企业家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必要把被假设为没有内部结构的“原子”和“黑箱”的企业,改变为具有不同内部结构和行为特征的实体。这样,对企业家的研究就涉及到企业经济学或管理经济学领域。

在企业不再被假定为同质和严格按经济人理性主义原理进行决策的最小经济单位,而被假设为具有复杂内部结构,而且决策和行为差异显著的有机体的条件下,才可以讨论所谓的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理念”、“企业家精神”等导致企业间差异的“不可模仿”、“不可交易”的因素②。在这样的理论假设条件下,人和人是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也是不同的,企业的异质性完全得到了肯定,企业竞争力找到了原始性的起因。再进一步,就是完全放弃对个人和企业行为的经济人理性假设,而假定个人和企业都是社会人。于是,人的信仰、道德、知识、理念,以及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传统等都被视为影响甚至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且被归入跨学科的企业家管理学研究范畴。

二、创业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

1.创业机会视角

创业机会视角无疑是近几年国内外创业研究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新春教授、朱仁宏博士等认为,目前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践性回归已得到认可,但理论回归还需时日。目前的创业理论没有解决放松均衡约束后的经济理论模型问题。创业机会观正试图从创业机会和企业家个体关系的角度去建构企业家理论和创业理论,而将创业活动看作是企业家个体、创业环境和创业机会的交互过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方世建教授、秦世云通过对奥地利学派和行为学派企业家机会发现理论的梳理和分析,说明了企业家是创业过程的起点,并区分了两种机会形式:柯兹纳式的创业机会是在力量均衡条件下产生的,使得经济更加趋向于均衡;而熊彼特式的创业机会则会打破现存的体制。

清华大学的唐靖、张帏和高建博士通过文献梳理构建了“创业环境—机会识别—创业决策”模型,根据创业者所面临的三种不同环境,即风险性环境、模糊性环境及不确定性环境,提出了在不同的创业环境中,创业者应当采用不同的创业机会认知和决策行为模式的观点。

电子科技大学的雷鸣、谭劲松教授用社会网络中的小世界现象(small- world phenomenon)模型来描述创业机会,并指出小世界现象(Watts,1999)模型中的特征路径长度L与集簇系数C,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创业机会③。

台湾中山大学刘常勇教授和谢如梅以知识分散性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基于创业者先验知识的前置因素,并指出透过创业警觉性(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的正向调节作用,可有效识别较佳的创业机会。

2.社会网络视角

Granovetter(1973)曾提出关于强弱联系的社会网络理论假设。他认为,相对于强联系而言,弱联系具有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④。这一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日益成为创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视角。德国Giessen大学的Zhao Xiangyang博士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中国情景下强弱联系没有功能上的差异,而强联系更能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特质资源的帮助。台湾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陈家声教授、戴士娴博士通过对台湾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家通过强联系可以得到相关的产业知识,而通过弱联系可获得市场需求,强弱联系对创业活动都产生重要的作用。

香港浸会大学萧伟森教授和学者鲍琼利用对17个创业者进行深度访谈的12个案例,探讨了中国创业者如何认知并诠释其关系网络,以及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如何管理并发展其关系网络。他们证实了构成创业网络能力的两个重要战略维度(网络适应与外部资源依赖性),根据创业网络能力的差异区分了四类创业者网络形态,(它们分别是客户导向型、价值导向型、合作型和探索型),并且还证明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环境会对创业者网络行为产生重要的情境化影响。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宝贡敏教授和余红剑认为,借助网络关系有效获取外部资源并进行组织间学习,是新创企业提升内部能力的首选战略。上海财经大学贺小刚博士在对国内162家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以后指出,由于交易费用的存在, 以及外部网络关系的建立,政府资本和企业资本的作用已经在下降,而企业家建立和维持企业内部成员关系的能力则显得越来越重要。

3.社会资本视角

安徽财经大学杜运周分析了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影响创业团队绩效的不同机理,比较了个体创业模式和领袖型创业模式整合社会资本的能力差异,并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提出了改善创业团队绩效的途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石军伟博士等人通过对97家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证明了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增加销售收入的正面促进作用。而在增加销售收入的过程中,组织的社会网络资本作用最大,特有关系资本次之,与政府的关系则位居第三。中山大学的朱仁宏博士等通过因子分析,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多维性,通过相关分析考察了观察性学习、资源获取与新企业绩效间的相关关系。

4.双元组织视角

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导致更多的公司采取创业导向型战略,但是从公司创业导向到组织绩效,中间需要一定的转化路径与组织支持。南开大学的张玉利教授、李乾文博士从理论上论证了组织的双元能力(机会探索能力与开发能力)在把创业导向转化为组织绩效的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并通过185 份有效样本实证检验了这种中介效应(mediating effect),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从创业导向战略到价值创造的转化“黑箱”。

澳大利亚Adelaide大学的Pi-chen Seet博士等以东亚地区经济高成长为例,分析了儒家文化对于解决组织悖论(organizational paradox)的促进作用,并认为有利于组织的创新与创造行为也有利于基于创造与创新的创业过程。这是双元组织的重要理论基础。南开大学陈立新博士也以为双元组织模式是企业应对突破性创新的一种创新策略。管理者必须强化自主、团队、主动性、责任心以及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提倡“变异——选择——保留”的创新管理机制。

5.衍生创业视角

衍生创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业形式。中山大学的苏晓华、张书军博士认为衍生战略作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有效的业务培养战略,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该战略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受到母体企业资源禀赋水平、资源结构、资源特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结合“联想”个案研究发现,具有丰富、异质性资源的企业为衍生战略提供了更好的资源供给,因而更有可能实施衍生战略。

台湾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标杆管理学院院长朱博涌、邱英雄和邓美贞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母公司占有50%~80%资本的衍生公司拥有互补性伙伴,并且增加了新的观点、文化和丰富的外部资源,因而这一资本比例区间的衍生公司绩效最好。

南开大学的张世云博士、薛有志教授介绍了大学衍生创业(USO)的概念, 分析了USO的衍生过程,探讨了促进USO成功的保障机制,最后提出了其对中国创业研究的启示。

三、公司创业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南京大学的刘海建博士认为,成熟企业常常会出现所谓的组织惰性(inertia),这是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组织所出现的正规化与僵化特征;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组织惰性的认识论基础是牛顿力学范式,组织惰性是影响创新的重要组织根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张映红教授指出,公司创业就是与已建公司紧密联系的创业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它是建立在识别市场机会和资源新组合基础之上的,是以创新和战略变革为核心的组织行为和特征。南京大学的王永贵教授、张骁通过对129份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调查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EFA)分析,识别出公司创业的新企业开拓、创新性、自我更新、先动性和风险承担五个关键维度。

西南财经大学的任迎伟、张宁俊认为公司创业的实质是组织主导下的创新,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而制约组织吸收能力发挥有效作用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根于组织的科层要素。因此,让组织吸收能力有效发挥作用的有效办法就是把不合时宜的科层要素转变为市场要素,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以便从根本上保证公司创业的质量。

南开大学的薛红志博士认为,既有企业虽然因既有地位和规模所导致的组织僵化会阻碍突破性创新的开发,但这种消极因素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员工自发创新行动的合理化、制度化,以及从结构上对承担突破性创新的战略事业单位进行分离,并开展事业单位之间的内部竞争,都是既有企业促进突破性创新的可行措施。

安徽财经大学陈忠卫教授从创业团队的视角研究了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问题,认为可以从冲突管理和心理契约两个研究视角来凝聚创业精神。李晶和陈忠卫教授认为内部创业型文化是企业独特的有价值资源,它既不同于创业者文化,也不同于公司型文化。但是,它脱胎于创业者文化,又结合了公司型文化的优势,可以为企业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南开大学的李华晶博士、张玉利教授根据天津市6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两年样本数据分析了团队异质性、专业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团队规模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发现成员专业背景与创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技术研发型高管人员在创办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基于中国创业活动的实证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的肖建忠博士等人通过对上海浦东地区近20家企业的个案研究,就创业者类型、创业动机、创业机会来源、潜在创意、创业者素质和技能、创业融资以及新创企业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创业特征分析。胡怀敏、肖建忠结合过去十几年里发生的女性创业个案,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创业的一般过程,从创业动机、创业时间、创业地点、创业资金来源和创业领域等角度分析和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南开大学的曹珺艳、周建、覃彦玲通过对全国309家中小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归纳出影响中小型创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五大因素,它们是管理者素质、员工技能、研发能力、网络应用能力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覃彦玲等人采用案例法考察了两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治理与成长轨迹,并通过从资本、人才和产权三个维度展开的案例讨论,验证了公司治理结构和能力对民营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重要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刘惠泉、张竹筠研究员从中国民营企业创业入手,以北京和内蒙古地区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为样本,分析了企业家个性特质、创业动机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发现企业家的成就导向越强,企业的成长性就越高;企业家的个性特质会对动机要素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成功所需的个性特征会对企业家的创业动机产生较大的影响。

深圳创投公会王守仁秘书长认为创业投资对于创业企业的成长,不仅仅是提供股权融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多方面的增值服务,包括指导、训练和帮助创业家克服和防范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帮助他们成为商业经营管理的成功企业家。

天津大学的刘峰涛博士通过对132家中小创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发现中小创业企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因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并不是所有中小创业企业的发展目标。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永秀教授、赵勇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仅与信息传递有关,而且与中小企业企业家自身的选择有关。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产生有可能是企业家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进行最优选择的结果。

四川大学的朱欣民教授以我国人造皮肤技术成果转化遭遇的融资困境为例,分析了此类高科技创业项目产业化的价值链构成,揭示了价值递增过程所伴随的风险累积,并利用国外案例指明了关键价值链经营对于规避风险的作用和规避途径。

苏州大学罗正英教授、熊春梅从拥有控制权的中小企业企业家角度入手,根据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生性决定因素建立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一个引入企业家风险厌恶程度、初始财富集中度与融资方式选择的模型,揭示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选择的内在机理。

浙江大学的颜士梅博士、管理学院副院长王重鸣教授以混合安排的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并购式内创业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的理论框架,将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的控制策略分为基于规范、基于期望和基于契约的三大类控制策略,并通过深度访谈来获取数据和资料,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人力资源整合风险控制策略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

南开大学的陈寒松博士、张玉利教授从新事业管理角度,以中国两家优秀家电企业——海尔集团和海信集团为例,通过剖析它们的新事业运行方式探寻了其形成规律,发现海尔集团的新事业管理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而海信集团则具有较强的技术导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两家企业在两种导向上会取得恰当的平衡,因为面对未来竞争,忽视其中任一导向对于企业发展都将是致命的。

华南农业大学的陈灿博士、中山大学的李新春教授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作为“舶来品”的董事会等契约治理机制在中国私营企业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以代理理论为基础的企业治理措施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私营企业。契约治理在中国私营企业被“人治”的文化氛围所同化,抑制了其理性客观部分的作用。因此,在中国私营企业里,董事会的监督功能难以产生效果,但咨询功能仍然对企业的战略决策绩效产生正面影响。

农民创业已经引起我们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探究影响农民创业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一个非常迫切而重要的课题。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关小燕教授、张明林博士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各种农民资源禀赋对创业行为的影响作用,其中农民人力资本是最为关键的影响要素,经济资本对农民工业创业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我国农民经过前些年“打工潮”的历练,提高了技术水平,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并且开阔了视野,从总体上提升了其人力资源禀赋的档次,这也是我国近几年从“打工潮”发展到“创业潮”的深刻社会背景所在。政府部门应该因势利导大力开展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培训教育。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贾生华教授、窦军生和王晓婷认为,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创业企业家多数已年近花甲,精力、知识结构、市场灵敏度等都开始逐步退化,全国性的家族企业“交接班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他们认为,我国家族企业都为代际传承做好了一定的准备,但准备程度相对不高。同时,子女接班意愿对传承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家族成员的参与反而会增强企业对战略性问题的思考。

五、创业研究新的理论探索

电子科技大学的何铮、谭劲松教授借用复杂理论的思路和概念,运用传递函数、接受函数和转移函数研究了集群自组织正反馈机制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一个理论分析架构,并通过东莞PC集群、大唐袜业和美国硅谷三个案例对理论框架进行了诠释,并总结分析了三个函数对集群正反馈机制形成的作用机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共同演进关系。

电子科技大学的周冬梅、鲁若愚教授认为模仿性创业是基于模仿学习的创业活动,企业在实施模仿创业战略时主要考虑把握模仿创业的战略优势,通过对被模仿企业行为的模仿,形成复制效应,节约前期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使企业在获取当前利益的同时获得后发优势。

辽宁立杰公司的刘立总经理、王进基于价值创新思想对商业模式的概念和实质进行了结构化的界定,提出了由战略模式、运营模式、盈利模式组成的商业模式层次结构模型,指出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中应把在自己所处的价值网络中发现、创造、获取和分配价值作为企业设计的核心逻辑。

电子科技大学的谭劲松教授和河海大学的陆园园认为创业公司与大公司构建战略联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创业公司寻求与大公司建立战略联盟主要是受成本因素和市场风险因素的驱动;创业公司在与大公司的联盟中必须承担更大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业公司复制大公司组织资源的速度要慢于大公司学习创业公司技术的速度;创业公司在进行风险规避时应多依靠自己,特别应该立足于提高创新能力和加快新技术研发来寻求解决方案,并就阿里巴巴和雅虎建立的战略联盟进行了个案分析与预测。

谭劲松教授、南开大学的杨俊博士以中国西部地区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信任形式正发生着变化,个人关系型信任的作用已经开始弱化,而基于市场关系的信任其影响正在增强。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汤津彤(Tang Jintong)博士、Shaji Khan教授运用全球创业研究小组(PSED)数据库中的365份个体问卷,分析了创业环境、自我效能、创业警觉与创业承诺之间的关系,又把创业承诺细分为持续创业承诺、创业行为承诺和创业情景承诺三类,并且认为创业警觉对创业行为的承诺作用最为明显。

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的Michael Solt教授等人分析了如何应对新创企业面对的不确定性,包括对可预见不确定性的处理,以及对不可预见不确定性的处理,并通过案例进行了深入阐述。

吉林大学的葛宝山教授等通过整合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国际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认为新生企业成立以后通常很快就会成为全球经济的积极参与者。南开大学的陈燕、申光龙博士,对网上创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并且以“淘宝网”为例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夏清华教授从新企业失败率高于现有企业失败率这一现象入手,从产业机会、行为资源与创业学习的角度分析了新企业创业的价值创造问题。她认为,不同产业的新创企业具有不同的创业行为战略:在新兴产业,成功的创业类似于运动倡议;在成长产业,成功的创业类似于游行花车、追随主流;在成熟产业,成功的创业类似于克隆。中青在线的石宝东则从静态的创业三要素,即创业者、创业项目、创业资源的视角分析了创业失败的原因,认为在众多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中,创业者的灵魂资本不足是关键因素。

清华大学的林嵩博士、姜彦福教授认为,新创企业与成熟企业一样也需要战略。他们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探索新创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战略特征。东北财经大学的韵江从战略行为范式和动态演变的视角构建了新创企业的战略感知机制、组织学习机制、战略优化机制及实现机制。

武汉大学的张昭华博士指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应该存在多重均衡,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连续谱系,每一种治理模式都有它存在的合理空间;家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及环境变化状况从丰富多彩的治理谱系中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而不是统一采用某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治理模式。南开大学李亚博士后则提出了一个三要素家族企业治理模型,该模型是一个资本、人才、产权三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复杂系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70472049)

注释:

① 本文系“创业研究与教育国际研讨会”观点摘编。本次研讨会收到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论文。限于篇幅,有些论文的观点没能在此得到反映,我们深表歉意。另外,本文的部分内容根据录音整理而成,有可能与原文存在出入。发现错误请通过yuliankai@hotmail.com告知。

② 参见金碚: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学方法,中国经营报,2003。

③ Watts D J.Networks,dynamics and the small world phenomen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jology,1999,105(2):493—527。

④ Granovetter M.Strength of 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1360—1380。

标签:;  ;  ;  ;  ;  ;  ;  ;  ;  ;  ;  

创业管理新观点综述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