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综述_国内宏观论文

1994年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综述_国内宏观论文

1994年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年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对我国经济特区而言,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一年。

年初,中央推出了各项重大改革措施,并要求特区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执行。这使特区与其他地区的政策差异在某些方面相对缩小了。特别是财税和外汇管理体制,特区已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同。一时“特区不特”的呼声多了,一些外商和从事特区工作的同志也心存疑虑和困惑。正在人们感到迷惘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亲赴特区考察,代表党中央重申经济特区的“三个不变”,并对特区提出了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各特区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加强管理,使1994年特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增长的势头。

一、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增长

1、国内生产总值(GDP):5个经济特区(含所辖区、县,以下同)国内生产总值达14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近一倍,占全国的3.36%,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在增加值中,以二次产业为主,占总值的一半以上。特区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占42.2%左右,大大高于全国32.6%的平均水平。其中海南特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46.5%。

2、工业:由于出口带动,增速迅猛。全年乡以上工业产值达1383.61亿元,增长28.6%。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增长均超过30%,海南仅为1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企业性质区分,国有企业的增长幅度最小,汕头和海南的国有企业则出现负增长。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的“三资”企业比重较大,技术档次也比较高,增幅大于集体企业。汕头和海南则是集体企业增长高于“三资”企业。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在工业产品中,机电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增多。出口产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的幅度。高新技术企业有进一步的发展,产值增多。深圳已达139亿元,占乡以上工业产值的21%,比上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珠海达35亿元,占15%。

3、农业:受干旱和种植面积减少的影响,上半年特区主要农作物产量有所下降,下半年由于增加投入、扶植“三高”农业的发展和“菜篮子”工程的建设,全年农业总产值较上半年仍有较大增长。总计全年产值超过164亿元,增长9%。特别是海南特区,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挖掘热带农作物的潜力,粮食和蔬菜均较上年增长,农业总产值增幅为12.4%,农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也取得较大进展。

4、商业贸易:国内市场繁荣,购销活跃,各特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较上年增长30%左右,总计达到544.17亿元,增幅为35.1%。

国际贸易增势强劲。受汇率并轨的驱动和结汇制度的影响,出口增幅迅猛,进口则趋于减缓。按海关统计,今年五个特区进出口总额达到528.9亿美元,较去年增长25.5%,高于全国增幅4.6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2.3%,较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270.07亿美元,增长29.3%,进口总值258.83亿美元,增长13.1%,分别占全国总额的22.3%和22.4%。对外贸易由去年逆差16.2亿美元转为顺差11.2亿美元。

除海南外,其他4个特区的外贸出口增幅均高于进口。其中汕头特区由于乡镇企业大发展(较上年增长92.7%),为出口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因此出口猛增43.8%,居各特区之首。进口则下降20.8%。深圳再次夺魁,创下出口183.56亿美元,进口168.37亿美元的新纪录,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5、固定资产投资:1994年,中央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各特区按照中央的要求,调整压缩了投资规模,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贷款的总量和投向,确保重点工程的建设。全年5个特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5.19亿元,较上年增长25.9%,低于全国27.8%的增幅,增幅较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曾一度过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受到了压缩。海南基本与上年持平,没有增加。深圳在这方面的投资增长则从上年的85.7%回落到16.3%。但各特区对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大型骨干项目的投资力度却大幅增加。如深圳用于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投资达到64亿元,较上年增长115%。海南24项重点工程完成的投资额为46亿元,增长80%。珠海、汕头、厦门特区也是如此,保证了各重点工程按进度进行建设。

6、外商投资:全年5个经济特区合计引进外商投资项目4925项,占同期全国引进外资项目总数的10.3%;协议外商投资金额86.81亿美元,占全国总数的10.7%;实际利用外资58.06亿美元,占全国总数的16.3%,引进外资的数量和金额分别比上年下降47%和40.5%,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则上升33.4%,与全国引进外资的总趋势相一致。

下降的原因,一是周边地区开放,竞争剧烈,加大了招商的难度。二是特区提高了对投资项目的要求,加强了筛选,对高档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和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原则上控制举办,致使此类项目大幅减少。

所引进的4000多个项目展示,前来投资的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较往年增多,大项目也较多。仅深圳特区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150多个,厦门、珠海引进项目的平均投资额均在200万美元以上。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也增多。深圳特区与法国合资的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经过几年酝酿磋商,终于正式敲定签约。

1994年外商投资项目的到资率和开工率也比往年有所提高,工作进展更为扎实。

7、金融:特区的金融状况总体运行良好。通过整顿,规范了金融市场的秩序,股票和证券市场平稳,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全社会的存款增长高于贷款增长。1994年末,5个特区银行系统各项存款余额1842亿元,贷款余额1152亿元。各特区均呈现存贷正差,这在汕头和厦门尚属首次。

8、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的生活费用收入,各特区因发展不同而有所差异,较上年增长20~3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人民的实际收入均比上年增加,增幅在5~15%之间。农民与城镇居民基本上同步增长,差异不大。

二、改革稳步向纵深推进,取得一定进展

1、按照中央制定的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物价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宏观改革方案的要求,对特区原有的一套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改革和转换,较好地解决了由财政包干制向分税制过渡中的各种矛盾,建立起了外汇管理的新机制,中央在这五个方面的改革要求在特区顺利、平稳地展开实施,运行情况良好。

2、强化金融信贷管理,对各类金融机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试行了不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办法。

3、全面铺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开展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选择一批企业改组成为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是深圳特区,经过一年的大胆探索,在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企业领导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和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

4、深圳率先在全国推出全面实施企业无行政主管部门的改革措施,取消了政府与企业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全市所有企业由政府行政部门管理变为产权主管部门管理。政府从直接管理企业转向全行业的管理和服务,为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

5、口岸管理制度的改革已经开始启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深圳作为全国港口和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参照国际惯例对现行口岸查验程序进行改革。在皇岗口岸和盐田港对过往的车辆、船舶简化查验手续。为便利过往,皇岗口岸试行24小时通关。经国务院批准,对由旅行社组团进入深圳经济特区的外国人实行72小时简化签证手续的作法。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勿庸置疑,1994年特区的发展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

1、5个特区发展不平衡,晚起步的海南特区发展速度在5个特区中仍是最低,与其他几个特区相差近一倍,引进外资的减幅也最大。现在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正在加剧,有必要深入研究,加快海南特区的发展步伐。

2、资金的使用效益还不够好。由于前年对房地产项目兴办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致使房地产项目举办较多。但由于房地产热降温,贷款回收缓慢,占压了大量资金。尽管特区现在的资金容量较过去增大很多,各特区存贷款都超过了百亿元,但不少企业仍感资金紧缺、贷款困难。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错过了发展的时机,使整个资金的运行效益受到影响。

3、国有企业的亏损状况仍未能从根本上扭转,亏损面仍有30%多,亏损额则比上年有所增加。因此国有老企业较多的厦门、汕头和海南特区,国有企业转机建制、扭亏增盈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4、物价涨幅过高。特区物价的总体水平高于全国,虽然全年平均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也在18~20%左右,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都带来很大压力。抑制物价涨幅过猛的势头,仍是各特区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

5、改革的步伐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许多改革由于涉及面广,有些措施要等中央主管部门的总体构想方案确定以后才能起步运作,因而进展不快,超前性不够,试验场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带给我们的几点启迪

总结回顾特区1994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结合今后的发展形势,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特区今后发展,必须苦练内功,着力于提高整体素质。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央给予特区的减税让利政策已逐步调整,特区同内地的政策优势位差相对减少。虽然特区的基本政策不会变,但减税让利的优惠少了。企业要想维持原来的效益水平,就必须苦练内功,全面提高各项工作的水平,从而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大潮中,增创出新的优势。比如对外贸易,过去特区外汇留成较内地优惠,可以吸引内地货物到特区出口,现今实行全国统一的结汇制度,特区外贸企业享有的这一优势就不存在了。为此许多特区外贸企业调整了经营策略,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增加自产货源,使特区的外贸依然保持大幅增长的势头。又比如1994年,国家在财政税收方面调整了特区原有的政策,特区的上缴增多,有的特区就改革税收征管办法,加强了税收征管和企业的内部管理,使特区1994年的财政收入仍然获得大幅增长,不少企业的盈利也大幅增加。加强管理,提高水平,这是一句老话,但现在显得比过去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特区只有高标准,高要求,把各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才能增创新优势,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才能在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窗口”的作用、“试验场”的作用和“排头兵”的作用。

2、继续完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进入90年代,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也加大了开放力度,成为我国引进外资的有力竞争对手。1994年,特区引进外资大幅下降,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竞争是永存的,而且将会更加剧烈。因此,特区必须继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在招商引资中具有良好的竞争力。有人认为,只要税收条件优惠就有竞争力。这是不全面的。欧美的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他们所看重的不完全是减免税收政策优惠,而是看重综合的投资环境。除了有形的硬环境外,还有诸如法制情况、劳动力素质、政府办事效率、廉政作风等软环境。从艰巨性和长远性来讲,造就一个良好的软投资环境比硬投资环境更为困难。因此,特区在致力于兴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应该花气力抓好软环境的建设,以使特区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做到长盛不衰。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步伐。总体上看,在特区的各种经济成份中,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远远不足,成为特区前进中的一个沉重包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对原有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使一批老国有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4、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加快改革步伐。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区,得改革风气之先,人们的思想观念、经济和心理的承受能力都较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程度最高,按市场经济运作、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愿望也最为迫切,因此改革的步伐可超前于全国其他地区。这是特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特区作为全国改革“试验场”的题中之意。虽然十几年来,特区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经济运行体制和机制还很不完善,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现在特区的改革已经进入深层次,涉及面多,协调面广,有些仅靠特区自身还难以开展。这就不仅要求特区要继续解放思想,发扬敢“闯”的精神,也要求上级部门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凡是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要求的,就放手让特区搞;只要不牵动全局,不影响全国宏观调控的,就允许特区进行试验。试验的效果好,国家和省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从中总结经验,用于推动和指导其他地区的改革。试验的效果不好,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指示,改过来就是了。也不会对全国造成大的影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一些教训还可以作为其他地区的借鉴。这样特区“试验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不仅对特区,对全国的改革开放都将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标签:;  ;  ;  ;  ;  ;  ;  ;  

1994年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综述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