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
[摘要]:广州榄雕(增城)是广州增城区的一张文化名片,是本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初,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黄学文逝世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增城区传承人空缺,这给广州榄雕(增城)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带来空前挑战。
[关键词]:榄雕、传承、培养
广州榄雕(增城)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使这项微雕民间美术的复兴看到希望。增城区委、区政府及区相关文化部门一直都关心榄雕传承人的培养工作,积极联动,有序推进广州榄雕(增城)的传承人培养工作。
一、榄雕神韵,历史坎坷。
榄雕作为广州增城的文化名片,明代其艺术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当时榄雕题材大多是神仙人物、避邪神兽、吉祥物等。 据《增城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咸丰年间,增城榄雕已成朝廷贡品,闻名天下。
增城榄雕,精品频现。现藏于区博物馆的《苏东坡夜游赤壁舫》,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新塘镇艺人湛谷生(又称湛菊生)创作的榄核舫。小小的榄核舫,舫中置一桌、3人围坐,旁蹲着一个书童煮茶,船后有船娘把舵,船的两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开合;船头小链条环环相扣,船底刻有苏东城《前赤壁赋》全文共537个字,实则微雕逸品也。现藏区文化馆国家级榄雕传承人黄学文的作品《榄雕舫》,人物精致、神态各异,门窗雕刻细致巧妙,船上环境安排精巧,别有风味。现藏区文化馆广东省级榄雕传承人吴明南的作品《增江画舫》,开拓创新、细致精微、晶莹剔透,窗门薄如蝉翼,上下开关灵活,神态各异的人们临窗而坐,一边六人,一边五人,悠闲自得地观赏江景,谈论风月。画舫尾部露天处,则坐着两名衣衫飘逸的歌者,一人吹着洞箫,一人吹着横箫,作合奏状,活灵活现。船底刻有200多字的《前赤壁赋》前两段,微雕娟秀,“行笔”苍劲有力,为当世精品。一个小小的榄核在大师们的刀下,可以雕刻出结构复杂、线条流畅、动静结合、栩栩如生的图案和人物,其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
广州榄雕(增城)拥有极深文化底蕴,但经历坎坷。清朝中期,增城榄雕就名声在外;民国27年,增城遭日军侵占,手工业榄雕受到极大冲击,纷纷倒闭。抗日战争前,虽从事榄雕生产的仅有9人,但水平精湛,享誉八方。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交通阻塞,产品难以出口,榄雕生产规模逐步萎缩。20世纪60、70年代,增城新塘镇兴办的榄雕工艺厂的榄雕工艺品,曾以“中国榄雕”品牌出口远销国外,辉煌一时。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之榄雕雕刻用时长,培养学生工期长,年轻人更加不愿意长期学习此技艺谋生。榄雕在增城的发展,兴盛过也衰落过。
二、加大宣传,强化保护。
增城区文化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增城榄雕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及传承人的培养。
每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都能见到宣传、推广增城榄雕项目。本区常选派传承人外出参加各级的交流和展览,以拓宽本地榄雕传承人的视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据统计,从2009年至今,增城选派榄雕传承人参加广州市级以上活动达二十多次,榄雕作品参加区级以上的展览三百余件,印刷相关榄雕的宣传册、宣传单约6万余册。
区文化馆还以增城榄雕为题材,创编了小品节目《精雕细榄》,于2013年11月在山东威海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戏剧门类作品比赛中,获得“群星奖”,此举让增城榄雕的宣传走出增城、广州、广东,推向全国,大大提高了广州榄雕(增城)在全国的知名度。
区文化馆彭小荣撰写文章《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于2017年2月发表于文化类期刊《大众文艺》,使榄雕的发展具有一定理论研究的高度。
区文化馆、区博物馆专门开设了广州榄雕展览馆,收集了增城榄雕的优秀作品,供社会各界人士观赏和交流。区文化馆还派员深入学校开展非遗榄雕进校园活动等。
三、多措并举,挖传承人。
2012年初,广州市增城区榄雕国家级传承人黄学文不幸与世长辞,其下没有正式嫡传弟子,寻找新传承人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1、制定详细保护工作计划。完成榄雕摸查工作,制定广州榄雕工艺的专项保护计划,对榄雕工艺作品进行整理和记录;建立专门的榄雕图文影像数据库。将现存的乌榄老树登记造册,列入古树管理,严禁砍伐;指导农民施肥、除虫及治病技能,保护乌榄生长,提高乌榄产量;制定推广种植增城乌榄的工作方案,为企业和农民培育、种植、嫁接优质乌榄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同时整合乌榄产业链,打造乌榄经济。
2、开展挖掘和寻找传承人活动。2012年5月至7月期间,举办“寻找榄雕传承人”系列活动。通过举办网络、媒体宣传等活动,发动群众,达到共同保护及传承榄雕项目;目的是寻找更多榄雕爱好者;发掘多名榄雕技艺人。
2013年初,区文化诚邀榄雕艺人吴明南及其子吴俊凯,以工作室方式开展榄雕传承工作,并在假期定期开设榄雕培训班,以校外教育传承培训为主,培训中、小学生累计百余人。[1] , 2016年4月,吴明南成功申报为广州市级广州榄雕项目传承人,2017年又成功申报省级广州榄雕项目传承人。吴明南是地道的本土人,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学习雕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取众长,使他的雕刻技艺至臻至善。他认为,榄雕这门技艺要学会,两三个月就行了,但要出精品,不仅要有恒心,更要有一定的综合修为。其子吴俊凯自小耳濡目染勤,榄雕作品也日渐成熟。
2017年,区文化馆把周汉军、吴俊凯、卢庆强三人,通过专家评审,成功申报为广州榄雕(增城)项目区级传承人。近年来,增城区已成功申报广州榄雕省级传承人1人,区级传承人3人,培养年轻榄雕学徒多人。新的榄雕学徒们何俊超、何泽标、邓亚钟、叶锡佳、刘伟斌、李忠成、范芷柔等,相信不久的将来,新的年轻一代榄雕人将接过传承榄雕文化大旗。增城区在广州榄雕(增城)传承人培养工作中,传承人的级别,队伍梯队建设初见成效,榄雕传承人培养正朝着有计划、有步骤,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技艺的结合下,使之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彭小荣.关于广州榄雕(增城)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大众文艺,2017(3)P48;
作者简介:彭小荣,男,美术学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 现任广州市增城区文化馆副馆长,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增城区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理事。
论文作者:彭小荣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8
标签:增城论文; 广州论文; 文化馆论文; 技艺论文; 项目论文; 文化论文; 广州市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