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禅租界”看姚顺的人才思想_禅让制论文

从“禅租界”看姚顺的人才思想_禅让制论文

从“禅让制”漫谈尧舜人才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尧舜论文,思想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人类刚刚从母系氏族演进到父系氏族的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仍很低下,其生存条件相当困难,各部落为取得较之他部落优越的生存环境,纷纷通过战争扩展疆土,掠夺财富。在频繁的决定氏族命运的战争里,拥有一位大智大勇,深具号召力的领袖,显然将为本氏族取得胜利奠定基石。这一时期,领袖的作用是很明显的,西方史家国此称之为“英雄时代”。在华夏,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几位名震史册的氏族大英雄——尧、舜、禹。他们的成功,亦不是偶然因素致成的,他们的更替、发展,首功应推这一时期的民主选才制度——禅让制。正是由于禅让制,才使得舜、禹得以从千百万人中脱颖而出,使英雄的疑聚力得以继续,率领华夏诸族,发展、壮大演进为后来的汉民族。

那么,具有如此巨大推进力的禅让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制度呢?《辞海》释之为:“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用现代人才学的行话解释,就是一种用民主方式推荐、考察、试用、重用人才的制度。

据史载,尧是十岁时由唐侯保举而成为氏族首领的。在位七十载,以八十六岁之高龄,自觉身体适应不了氏族发展的需要,惟恐己之一失而贻害百姓,要求部属“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以“践联位”。“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联闻之。其如何?’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尧的选才范围是很宽的,不论贵贱、亲疏、远近、名气大小,只要是真贤哲,皆在遴选之列。尧之所以确定这么大的选才范围,其思路是很明确的:只有全方位开放,才能泯灭私心,以公心为度,推选出真才实学的干才,使华夏氏族不断进步。

倘若尧把遴选范围定在嗣子之内,亲固然可谓至亲、但却不一定是部落中的最优秀分子,甚至可能选出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劣子。可贵的是,尧对自己的子嗣知之甚祥,当有人提出可由其子丹朱继位时,尧断然驳斥:“吁!顽凶!不用。”为什么不能搞任人唯亲呢?尧说是很透彻:“权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如果尧不是为公计,而是一味地为子孙计,从家天下着想,以他的功德与声望是不难办到的。但尧在公与私、病众与病寡的抉择里,始终把握“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准则,做出了伟大的选择。

又假设尧把选贤范围限定在近臣之中,从有限诸人中凭一己之印象、好恶,来挑选统御天下之领袖,恐怕也将贻害于华夏氏族。幸喜尧同时体察到了这点,且又对群臣的人品素质了如指掌,在选贤的范围上没有多加限制,在舜之前,尧与群臣为“谁可顺此事”作过多次讨论,众议颇多,大人提出“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认为他以言惑众,言行不一不足取。共工者,资帝之后,为尧之叔祖,与颛顼争帝,怒触不周之山,当时又位居三卿之列,从身世、地位、名气来说都显赫得多。但在尧看来,既然是选济世治国之才,就不能单凭这些功劳、地位,而要作更全面的考察。尧的这一思想也是在实践中得来的,尧最大的教训可能在用鲧治洪失误上。尧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氏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尧知鲧不可用而勉强用之,非但浪费了九年宝贵的时间,而且由于鲧“堵塞”之法不当,使洪害更大,终至民怨沸扬,酿成终身之恨。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因此当四岳举荐虞舜后,尧一方面不因其名不扬而轻视之,同时也不因赞赏而轻信之,而是采取“吾其试哉”的办法,对舜进行长期跟踪考察。首先,尧妻之以二女,“观其德于二女”,再将九孙交舜训导,“以观其外”,从舜治家育人观其治国之能。凡三年,二女“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尧善之”。随后,尧再测试舜治国能力,“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编入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为官一处,一处平成。此外,尧还对舜的谋生本领进行了测试,“使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以观舜的分析,应变能力。凡此计二十年的考察,才使尧认为“舜之是授天下”。

然而,尧虽认为舜“谋事至而言可绩,……女登帝位”的想法,却仍不是撒手不管,任其行事,而是扶上马再送一程,任命舜为摄政,站在一线,而自己退到二线敦促、指点。这样又历经八年实践,才荣登帝位。

舜的选出,首功归于禅让制,倘若是“联即国家”,率土之滨莫非我土,率土之民莫非我臣,还有谁愿意另选高明呢?而且积威之下,又有谁敢另荐贤能呢?当然仅有死制度是不行的,舜的成功,是与他自身的坚持不懈的主观努力分不开的。

舜与其他侯选人相比,客观条件是相当差的,六代为庶人,远居乡野,而且成长环境也很不利:生母早死,父更娶,父盲且顽,继母嚣,弟傲,常欲杀之,及有小过,则受罪。但舜并不自暴自弃,而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自己的情操,“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且“曰以笃谨,匪有解。”至二十岁便以孝而名闻乡野。舜家境不好,为生计“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四海飘流。但即使迫于生计而辗转迁徙,也不忘以德化人,“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乡民纷集,“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在乡野民众之中享有很高声誉。

舜执政后,恐一己之疏而成万民之害,更加勤、谨、慎。摄政伊始,二月东巡、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一月北巡,一年之内巡视各地,并将五年一巡狩列为定制。其后舜又象以典型、修五礼、齐七政,同律度量衡,制定了大量典章制度,因此司马迁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在用人选贤上比尧更大胆、彻底,选贤任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而且赏罚分明,敢于除恶扬善,汰劣升优,对荐贤不当着,追究其连带责任。“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放欢兜于崇山,……殛鲧于羽山”,天下咸服。然而对有真才实学者,却大胆任用,史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外平成。”对于先哲先圣,舜不怕他们的名望、功绩超越自己危及其政治前途、敢于择其长而授其权。对于后学,舜也善于察其善而任其职,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按这一思想,舜把他的选才标准浓缩成一句话:“奋庸美尧之事苟,使居官相事。”大量启用契、弃、皋陶等无名之辈,并跳出狭隘观念,将有杀父之仇的禹委以重任,继承父业治理洪水。为了使禹、契等能善守其职,顺利成长,舜最早提出了人才考任制度,对他们“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给他们施加压力,使“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民各伏得其实”,其中“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通九州”。

禹的处境似乎更为恶劣。其父鲧,为人“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一谓之梼杌”,为人所共弃。益因治洪无功,被舜殛于羽山,而:“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这样,禹不但要在世人对鲧的詈骂声里遭受殃及,而且还要置身于舜诛鲧而可能产生的戒备、敌视心理中。这无疑使禹背上了动辄得咎的额外包袱,迫使禹在无休止的工作中加倍偿还,以图改变世人“强盗的儿了是强盗”的庸俗观念。禹就是在这种压仰的环境里成长成熟的。在舆论的压力下,禹通过自己不息的追求,在世人面前树立了一个标准政治家的形象:“为人敏给克勤;其惠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就因这一卓越的品质,才使舜打破偏见,不避仇隙,由禹继承父业,治理日趋严重的洪灾。

禹上任后,“伤先人父鲧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左准蝇,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因其功绩巨大,最终被舜选为接班人。

禅让制是不是世人为孔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论道而杜撰的一个大幻想,这我们暂且不说,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禅让制作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政治制度,它的被传扬是寄托人们的某种政治理想。实行禅让制必须公而忘私,只有在这一基石支撑下,禅让制才能得以存在和延续,而一旦私欲扩张,公心泯灭,禅让制便走进了坟墓。同时还应看到,禅让制是一种荐贤任能,与被荐者在实践中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相结合的机制,只有当两者和谐地统一时,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标签:;  ;  ;  ;  ;  

从“禅租界”看姚顺的人才思想_禅让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