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周恩来思想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近十年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恩来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而且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在哲学、经济、军事、党的建设、外交、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科学技术、教育、文艺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他的思想也因此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文献资料的公布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周恩来思想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目前除已出版的《周恩来选集》(上、下卷)、《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周恩来经济文选》、《周恩来外交文选》、《周恩来教育文选》、《周恩来论文艺》、《周恩来书信选集》、《周恩来年谱》、《周恩来传》等之外,还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周恩来的著作,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学术论文。为了推动周恩来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现将近十年研究周恩来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
一、周恩来的哲学思想
周恩来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注重实际,勇于实践,是周恩来哲学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就明确提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1]因此,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从这一国情出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这一实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仍认为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特别是在经济工作方面,必须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1958年“大跃进”期间,他对当时社会上兴起的追求“高指标”和“浮夸风”提出批评,而将“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2](350)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和衡量标准。2.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群众观点。周恩来认为,调查研究要存真,不要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举,要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重大决策之前或工作之中都要进行系统而周密的调查研究;他要求参加调查的同志不能以占有材料为满足,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对事情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然后再做结论。同时,他还提出“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真正联系群众”。并一再告诫各级领导同志要发扬民主作风,博采众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基本原则。[2](314)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周恩来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思想方法,注意事物矛盾双方的联系和转化,他认为“有否定,有肯定,这就是辩证法”[3](146)。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他一贯主张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如何对待外国文化,他主张“以我为主”,“中外融合”。他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总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外国的文化只能供我们参考,做我们的借鉴,不能代替我们的文化,学习外国文化要经过消化,批判地吸收,而不是照单全收。4.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周恩来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是直线式或平面式的,而是一个立体式的发展过程。他说:“在思维的过程中,经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自己肯定了的东西,后来自己又否定了。这样看对了,那样看又不对了,几个侧面看完全了,才掌握了全面。原来没有认识到的,后来认识到了,以后又有了更加新的认识。这样,一个人的思想才能发展。”[2](389-390)因此,只有把认识过程的纵的延伸和横竖的扩展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更加接近客观事物发展的原貌。也只有遵循这样的思想路线,我们的思维才能对客观事物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反映。[4]
二、周恩来的经济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十分重视发展新中国的经济,把经济建设作为立国之本。其经济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1.经济工作是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早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周恩来就告诫全国人民,“要参加各种建设工作,而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只要我们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生产恢复起来,发展起来,我们就有把握建设新中国。”[7]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坚持把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政府一切工作的首要地位,指出经济建设是决定国家面貌、民族命运和社会主义前途的中心任务。2.以农业为基础,农轻重协调发展。建国后,周恩来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认为城市离不开乡村而且要依靠乡村,工业离不开农业而且要以农业为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2](10)1962年,周恩来又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明确提出应按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他认为,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求在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协调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3.既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又要坚持对外开放。建国初期,周恩来就明确指出,国家建设应以国内力量为主,即自力更生为主。1963年,他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经济建设十六字方针。当然,周恩来强调自力更生为主,并非盲目排外,闭关锁国,而是互通有无,相互取长补短。他认为,古今中外都有好东西,就是日本、英国和美国,他们也有长处。“除了他们的国家制度我们不学以外,资本主义生产上好的技术,好的管理方法,我们也可以学。”[5]他也认为敢于向一切国家的长处学习,这是最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表现。[6]
三、周恩来的军事思想
周恩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军事思想:1.建人民军队的理论。周恩来认为,其一,军队不是阶级,是一种工具;革命军队是人民的工具。其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其宗旨是要为被压迫人民利益冲锋陷阵,解除人民痛苦,谋求人民幸福。其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除了打仗、消灭敌人之外,还肩负着三项任务,即发动群众斗争,实现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如不能完成这三大任务,则与普通军队无异。其四,革命军队要接受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其五,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是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夺取军事斗争胜利的重要保证。2.革命战争要以人民为靠山,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周恩来认为,其一,军队是为人民打仗的,但单靠军队,力量太小,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援,军队是不堪负此重任的。因此,中国革命战争不能靠外援,只能依靠中国人民。其二,开展人民战争,根据地至关重要,离开了根据地作为依托,就难以充分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革命战争就难以生存和发展。其三,兵民是战争的胜利之本,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在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政治动员的基础上,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战争,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3.实行积极的防御战略,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为了巩固和加强我国的国防和我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和革命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国防现代化的思想:一是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平的国际环境是保证我国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前提和条件。周恩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和我国的国际战略,制定了“积极防御”的国防战略思想。二是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增强国防力量。周恩来认为,为了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必须发展尖端军事武器和核武器,把人民解放军装备起来。三是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应以自力更生为基础,充分依靠人民和各个方面的力量,实行全民国防的路线。[7]
四、周恩来的党建思想
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对党的建设有过许多重要论述,他的党建思想主要包括:1.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周恩来就强调马克思主义对党的指导作用,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从血的教训中认识到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重要性,提出要端正党的政治路线,保证其贯彻执行,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党内生活的正常化。周恩来认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讲民主不能离开集中,讲集中不能离开民主。他特别强调,我们要区别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言行与有利于党的团结的言行,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党纪和法律面前做到人人平等。同时,他还提出必须正确处理领袖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反对个人崇拜,使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3.正确开展党内斗争,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周恩来认为,党内斗争应着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主张批评人要与人为善,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不要强加于人,既要坚持必要的严肃的思想斗争,又不能脱离团结这个前提。4.努力探索执政党建设的新经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党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周恩来在建国前夕就提醒全党:“我们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起来,觉得不可一世,而忘掉了过去的经验教训。”[8]他也认为,党的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生活关,要谦虚谨慎,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8]
五、周恩来的外交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以决策人、指挥者和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以异乎寻常的精力、才能和智慧,运筹帷幄,为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其外交思想主要包括:1.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制定了两个总体目标:一是坚定地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民族尊严;二是独立自主地参与国际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民族独立、政治自立和经济自立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根基,是他制定外交政策和处理一切外交事物的前提。2.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新中国建立之初,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周恩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中印、中缅率先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9]
六、周恩来的政权建设思想
周恩来是新中国国家政权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从新中国建立起,就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在国家政权建设的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理论观点:1.提出了过渡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新中国建立之初,周恩来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新任务,指出:“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的民主和对反动派的专政两个方面,对人民的民主需要继续扩大,而对反动派的专政则需要继续加强。”[2](40)因此,我们的民主应该更加扩大,而不应该缩小。周恩来的这些论述,较早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权建设的客观规律。2.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周恩来认为,“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2](418)因此,我们只有反对官僚主义,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建设高度的民主政治,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3.改革国家政治体制。周恩来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还只是初步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加强国家的政权建设,完善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首先,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方针,进一步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权,改进国家的行政体制,以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其次,完善多党合作制。加强党与非党的合作,正确处理党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与监督作用。[10]
七、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
周恩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统一战线的思想:1.周恩来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巩固发展统一战线的关键。领导权问题,是统一战线中最集中的一个问题。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不是天然的,是要用力量来争的。在争夺领导权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决策纲领,要有正确的领导方法同广大同盟者合作,同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合作。同时,他强调在统一战线中,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别的阶级的影响,是去联合人家,而不是与人家同化。2.他提出的和平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设想,为“一国两制”的构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周恩来在领导和发展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对实现包括争取台湾回归祖国和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内的祖国统一早就有所考虑。1956年1月,他就提出了“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的号召,并表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11](320)。关于香港问题,周恩来认为,“香港要完全按照资本主义制度办事,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对我们是有利的。香港的主权总有一天我们是要收回的。”[11](353)可以看出,周恩来关于和平解放台湾和收回香港的思想,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12]
八、周恩来的科技思想
周恩来是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他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提出了一系列科学技术思想:1.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其他建设事业的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决定着人民生活水平能否不断提高,发展科学技术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2.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政治素质,培养其严谨的工作作风,从组织上保证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3.要重视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反对盲目地机械地照搬苏联经验和武断地否定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成果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反对依赖外援、缺乏民族自信心的错误思想,提倡学习和独创相结合,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13]
九、周恩来的教育思想
周恩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教育方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科学的主张:1.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1958年,周恩来在解释党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时指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要使受教育的人经过生产劳动,锻炼成为一个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的劳动者。”[3](82)2.正确处理好德、智、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周恩来在阐述德、智、体三者的关系时指出,在德育方面,要树立阶级观点、劳动观点、革命观点、集体观点,并强调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在智育方面,要把学习的基本工具掌握好,学好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在体育方面,要把锻炼身体和锻炼革命意志结合起来。他认为,德、智、体这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而不是相互对立或不相关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保证教育质量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周恩来指出,要做好建设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正确地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为了保证教育质量,必须根据“掌握重点、照顾其他”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方针,对教育进行全面的规划,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同时,周恩来还强调教学是学校中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任何忽视教学的作法都是错误的。此外,教师还要深入了解教学对象,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到手;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只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4.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周恩来对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首先,改革旧的教育思想。他指出,新中国的教育与旧中国的教育根本不同,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必须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其次,改革旧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在新中国的教育制度中,除了传统的“儿童——少年——青年”模式的全日制普通教育外,还应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再次,改革教学内容。他认为,教学改革应着重教学内容的改革,要首先解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问题。第四,改革教学方法。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4]
十、周恩来的文艺思想
周恩来在主管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文艺观点:1.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作是生活的反映。在文艺源泉问题上,周恩来主张要以人民大众的生活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源泉,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从人民生活中汲取政治营养和创作素材。他认为文艺家必须深入新生活,熟悉新生活。深入生活就必须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料,才有可能进入文艺创作和加工的过程。2.艺术形象是文艺的本质特征。周恩来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但不能用政治替代文艺。他认为戏与非戏的区别,不在于它有没有教育作用,而在于它如何通过艺术产生教育作用。同时,他主张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努力反映出创造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多塑造一些具有时代特征和富有鲜明个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3.文艺创作要有独创精神。周恩来指出,党要管大政方针和政策,对于具体业务,党委不要干涉。并主张文艺创作要有独创精神,要充分发挥创作中的个性。同时,他认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决不能走西方现代派文艺的道路,对于西方现代派文艺,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4.文艺的功能与文艺的批评理论。周恩来认为,文艺总要对生活有所调剂的,文艺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一种情感艺术,它对人的精神和情感能够起到一种调节、排解和安慰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在文艺批评问题上,周恩来把阶级观点、群众观点、民族观点、现代观点和历史观点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的政治标准,并强调文艺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统一。[15]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学术界在周恩来思想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侧重点在他的哲学、经济、教育、统一战线思想等方面,对他的党建、军事等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加强对周恩来思想的全面研究,还有待学术界同仁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