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得失看黄昏——“五十九现象”略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得失论文,黄昏论文,现象论文,五十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尖锐地指出:“现在有一种所谓的‘五十九现象’。在接近退休年龄的领导干部中,有的人感觉到自己快要退下来了,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可以抓紧捞一把了,不然就没有机会了,结果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邪路。”(《论党的建设》,36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这些人,清廉、公正、勤奋了大半辈子,却在临近离退休的时候违纪犯法,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损害,也使自己的清名毁于一旦,实在令人痛心。
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五十九现象”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任职时间长、资历较深、贡献较大的同志,更要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否则就容易产生“付出的太多了,得到的太少了”的失衡心理,乃至晚节不保。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告诫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要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官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同上书,396页)这个诫勉把参加革命初衷、现实作为和历史评价三者融为一体,寓意深刻,针对性强。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想正确了,就能做到一身正气,堂堂正正,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就能够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而不会为了那点个人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丧失党的原则,丧失做人的人格。
(二)
从一般道理上讲,长时间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受党的培养教育更多,政治上更加成熟,思想作风更加严谨,工作经验更加丰富,见多识广,免疫力强,晚年应该说是不会出事的。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面。
一是担任领导职务时间长了,容易滋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领导干部用好权力为人民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有些人担任领导职务时间不长时,尚能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和群众打成一片,嘘寒问暖,求计问策。但时间一长,“点点人头老面孔,转转地头老熟路,处理问题有的是老套路”,因而感到用不着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特别是现在办公条件好了,生活舒适了,不愿再深入基层吃苦头了。于是,在这些人身上优良作风和传统越来越淡漠,官僚主义习气越来越浓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就越来越大,这样下去其后果当然是不难设想的。
二是担任领导职务时间长了,容易堕入关系网。当一个人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时,这个问题一般不会太严重。但时间长了,在一个地方久了,各种关系网就容易编织起来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人利用干部任命体制上的弊端,培植亲信,提拔自己的亲友、子女担任下级领导或要害部门的当权人,或者把自己的亲友,子女推荐到同僚手下,相互交换任命;而某些经营者则与政府官员结成权钱交换关系,寻找政府官员作为自己靠山,使自己在税收、贷款、政府采购与招标、土地使用权买卖等活动中得到好处。在这些活动中金钱利益裹上了某种“人情关系”色彩,意志薄弱、信念不坚定者是很容易堕入其中的。
三是担任领导职务时间长了,容易滋生与积蓄既得利益。长时间担任领导职务,容易使有些人逐渐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所谓既得利益,而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更为甚者,一些既得利益者从共同或相关的利益出发,有可能结成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对立的利益集团。
四是担任领导职务时间长了,容易产生惰性而丧失进取心。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当年曾说过“历史周期率”的事。他说,一个政党、一个团体,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精神也就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人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无法补救。真有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其实,一个人也容易出现这种问题:想上任之初,“新官上任三把火”,热情高,干劲冲。但时间长了,则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既缺乏新鲜感,也少了危机感,从而变得贪图享受、不思进取。思想滑坡了,必须导致精神上的蜕变,从而成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俘虏。
(三)
尽管“五十九现象”的出现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对共产党人而言,这些因素却不是不可克服的;克服这些因素的法宝,就是持之以恒地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权力观问题,说到底是个世界观问题。世界观出了问题,就不可能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解决世界观问题的关键是加强修养。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离不开组织的教育和监督。这些年来,全党认真开展“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积极树立典型,加强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深刻剖析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这一切对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领导干部要避免在自己身上出现“五十九现象”,关键还是靠自身修养。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那么怎样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修养呢?应该这样着手:意、言、行,三个链节,环环紧扣,高度一致,而不能想一套,说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古人云:“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领导干部必须敬国宝、爱其器,择其用、铲其妖,真正做到意能正、口能言、身能行。
第一,意能正,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是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提出来的宝贵思想。我们党继承了这一思想,要求党的干部做人民的勤务员,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在这里,“公仆”即意味着牺牲与奉献,它与任意索取、巧取豪夺是背道而驰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观念,廉洁奉公,积极代表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在这里,“领导就是服务”。干部与群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把手中的权力看作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能当作命令群众的法宝。在这里,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领导干部不应只把眼睛盯在权力上,更应看到权力背后所凝结的责任。
为了保证“意能正”,领导干部还要自觉接受监督。无数事实表明,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依法行使权力,克服权力行使上的随意性和专断性,同时要强化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主动接受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党和人民的监督是对自己的爱护,不是“跟自己过不去”。要拿出共产党人应有的气度和胸怀,虚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监督,以利于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减少或避免失误,防止出现权力的滥用。
第二,口能言,即说话算数,也就是说的和想的一致,说的和做的一致。“口能言”的第一要义是“诚”,要“说得到,做得到”,在公众中树立可信赖形象。领导干部不仅要把话说好,还要把好话记住,烂熟于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以内省、激励、鞭策自己前进。一个人在做某项工作、做出某种行为之前,都有一个思维过程,进行价值判断。这个时候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座右铭,看看是对的还是错的,以便作出正确的抉择。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偏差更要对照座右铭深刻反省,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不被发现,可以逃避查处和制裁。
第三,身能行,即投身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实践中去,认真改造世界观。做重于说,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离不开群众实践这个广阔的天地,离不开艰苦工作和生活的磨炼,这就必须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结合起来。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敏锐地把握生产力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放在自己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深入调查研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把代表人民、服务人民贯穿于自己工作的一切方面,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利益关系,代表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部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要始终坚持学习人民、尊重人民,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以真理的力量鼓舞人民,以人格的力量感召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的品质和意志,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