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范志伟,冯雅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南京市大厂医院>急诊内科 江苏南京 21004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西地兰治疗,观察组采取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用药量、房颤复发率等考察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期内经等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可以明显的缩短房颤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胺碘酮;房颤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6-0150-02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堵塞,血流减少甚至中断,从而使得心肌持续性的缺血坏死。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为再灌装治疗。心房纤颤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其临床预后比较差,因此需要引起临床治疗的重视[1]。为了进一步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房颤的临床治疗方法,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利,我们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70例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相关诊断,并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扩张性心肌病等患者,经检查所有的患者均为并发新发房颤。按照数字随机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具有患者35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5.5±1.0)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66.7±1.4)岁,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因此可以在组间开展数据之间的比较,本次的临床治疗方案患者具有知情权,与我方签订知情协议;此外本次的研究方案得到我院院办的认可。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的35例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治疗:25~100mg的胺碘酮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0.5~1mg/min的速度进行静脉滴注,指导患者转为窦性心律[2];对照组的患者采取西地兰治疗:0.4mg西地溶入10mL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中,并且在5min之内静脉推注完毕。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的房颤转复时间、用药剂量以及房颤复发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内经(LVDd)、室性期前收缩[M(QR)]以及房性期前收缩[(QR)];记录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分析

相关数据资料的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 22.0中完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经过检验后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用药剂量以及房颤转复时间比较

经过不同的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用药量、房颤复发率等考察指标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的结果见表1。

2.2 心功能指标及心电图监测对比

将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以及心电图情况进行对比,治疗前差异不显著,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VEF%、LVDd等值均较对照组理想,具体的结果如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35例患者中,2例呕吐恶心、1例心动过缓,1例血压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2%,对照组35例患者中2例呕吐恶心、2例心动过缓,3例血压下降,1例窦性停搏,2例房室传导阻滞,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χ2=3.36,P=0.127)。

3.讨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的患者,心室收缩功能会严重的受损,又因为冠心病的患者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张功能不全,使得心房的压力变大从而也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扩张[3]。目前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的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包括了心肌的炎症、心房的缺血或者心房的梗死等[4],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之后,神经体液的分泌会刺激交感神经的兴奋,从而大量的儿茶酚类的物质分泌,进一步的增加了房颤新发的可能性。

本次的研究中,我们采取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力争找到一种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房颤的方法。对于观察组的患者我们给予了胺碘酮的治疗。胺碘酮在临床中一直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胺碘酮的主要生理效应为:抑制钾离子的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以及有效不应期从而相对应的延长的复极的时间,使得T波等改变;抑制了心房和心肌传导吸纳为的Na+的内流,减慢了传导的速度;阻碍了钙通道的内向电流,减慢了房室的传导速度等[5]。因此本次的结果也发现,采取胺碘酮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房颤转复时间显著的短于对照组,说明该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可以快速的改善房颤情况,且患者的LVEF%、LVDd等值均较对照组理想说明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最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1.42%,明显的低于对照组(28.6%),说明该种药物治疗安全系数较高,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与袁森等报道的基本一致[6],均说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中的理想效果。最后,通过本次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新发房颤可以明显的缩短房颤时间、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范婷婷,许邦龙.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房颤与继发恶性心律失常临床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5(3):515-517.

[2]陈海波,杨俊芬.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疗效[J].河北医学,2007,13(1):91-93.

[3]何建柱,马虹,马中富,等.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心房颤动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16:35.

[4]刘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相关临床研究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22):141-142.

[5]闻怀臣,金杰.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心肌梗死合并房颤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5,5(18):3459-3460.

[6]袁森,袁祖贻.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4):60-62.

论文作者:范志伟,冯雅建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6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新发房颤的临床治疗分析论文_范志伟,冯雅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