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_异方差性论文

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实证论文,城乡论文,居民消费论文,函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19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 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内需不振,是这几年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当前必须首先启动消费。

二、基本理论介绍

(一)理论介绍

在消费行为研究中,国外研究较多的是消费函数,西方消费经济学者们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函数的研究始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之后有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和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到了1970年代,又产生了由霍尔提出的理性预期生命周期消费函数,1980年代,戴维森以误差修正模型解释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为消费函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近年来,国外学者对消费函数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预防性储蓄理论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上。

(二)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其中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6]。假定在决定人们消费的众多因素中,除收入以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消费函数反映的是消费支出水平与可支配收入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如果用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那么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为:

C=f(y)

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来说明。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动,凯恩斯认为,存在一个基本的心理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也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的速度慢于收入增加的速度,因此,随着收入的增加,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补减规律”。在短期中,消费可分为自发消费 (Autonmacs Consumption)和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两部分。自发消费指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而引致消费是指随收入的变动而变动的那部分消费。用代表自发消费,小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函数为:

三、实证研究介绍

(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构建回归模型,以我国城乡居民1991-2005年间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数据,利用 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SL)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城乡居民消费模型的参数值。然后利用EVIEWS软件的相关功能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最后对估计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二)构建模型

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建立城乡居民消费回归模型[6]为:

(三)相关数据收集

城乡居民1991-2005年间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数据均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四、模型的求解和检验

(一)模型的求解

本文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OSL方法估计的结果如下:

1.城镇居民的消费模型估计结果:

2.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估计结果:

(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序列相关性检验。

序列相关性的检验方法通常有三种方法:DW检验、相关图和 Q统计量检验、LM(拉格郎日乘数检验)检验。本文采用“相关图和Q统计量检验”序列相关。通过相关图和Q统计量检验表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回归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性。

2.异方差性的检验。

本文采用怀特(White)检验法来检验异方差性。White检验是建立辅助回归模型的方式来判断异方差性。

①城乡居民消费模型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通过表1的城镇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 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 0.507569>0.05,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无异方差。

通过表2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 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 0.040291<0.05,拒绝零假设,即认为存在异方差。

表1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 0.596425 相伴概率0.566312

White统计量 1.356246 相伴概率0.507569

表2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 4.493473 相伴概率0.034946

White统计量 6.423240 相伴概率0.040291

②农村居民消费模型异方差性的解决方法。

按照上述的方法、采用WLS估计的EViews软件实现这一过程,得到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对WLS估计的模型,再使用怀特检验判断是否消除了异方差性。

通过上面WLS估计的农村居民消费模型的怀特异方差性检验可以看出(见表3),White统计量的相伴概率是0.41507>0.05,不能拒绝零假设,即认为无异方差。

表3 怀特异方差性检验

F统计量 0.796872 相伴概率0.473209

White统计量 1.758615 相伴概率0.415070

五、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对比分析

1.1991-2005年间农村居民不仅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其收入也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也表明,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直接原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因素,也有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够的因素。

2.如果以1985年的不变价格为标准,城镇居民的基本消费需求高于农村居民26.22元。这主要是因为:(1)消费观念的差异以及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优于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2)城镇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3.1991-2005年间城镇居民在样本期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方面与农村居民也有显著差别。按照 1985年不变价格,在1991-2005年间平均每增加1元的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增加0.71元、0.60元,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多增加0.11元的消费支出。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影响居民消费倾向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农村居民的样本期平均边际消费倾向之所以低于城镇居民,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农村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不如城镇居民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居民在就业、公费医疗、劳保、退休金和各种补贴等方面都享受的待遇比农民优越得多。

六、有关政策建议

1.对于城市居民应加强消费引导,促进居民消费稳定增长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新消费热点(汽车、住房、旅游、电子通信、文化休闲等)将继续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并进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费群体扩散,消费增长动力较强。不过,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今后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大对消费增长的刺激。

2.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这就要求重点解决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提升,实现农业产业链向工业方向的延伸,同时要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杠杆作用,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一方面,按照城乡一体化目标,加快建立起与城镇相同养老、医疗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如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租赁的办法,确保农民长期取得土地收益。

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意义重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我国经济大循环中消费梗阻问题的需要。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直接影响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实施效果。只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消费梗阻问题,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标签:;  ;  ;  ;  ;  

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_异方差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