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急管理部的组建,标志着我们应急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历程看到中国应急体系的特点,应急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加强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应急文化的传播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应急管理;安全技术支撑;安全培训
1.中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及体系特点
只要有人类历史的存在,就会有因为自然、社会原因引起的突发事件,也会有相应的应急管理活动,我国的应急管理发展到今天,它经历了三个阶段:2003年以前,还处于萌芽状态,2003年的SRAS后,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2008年初的大雪灾,大地震后到今天,十来年,是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期。应急管理体系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组成模块,有些属于实体模块,现实中有实在的对象与之呼应,比如:资金、资源、技术,除了救援的一些特有的技术外,很难有应急管理独有而不再其他行业使用的技术,比如,通信、通讯监测、事故调查、遥感遥测、物流交通、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心理干预等等这些都会在应急管理中运用到;有些属于软模块。比如机理:分析事件发生、发展、演化的规律,设计出更适应现代应急的机制,把握应急的基本逻辑。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一案三制”,我们将应急预案、应急管理的机制、应急管理的体制及应急管理的法制,称为“一案三制”。
1.1应急管理预案
2006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出台,我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10月,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预案相关工作,从国家级到省市区级到县级到企业事业单位的,不管是哪一个层次的应急预案里,都应该明确回答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初,由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怎么做,有多少资源可以调用,如何调用,以及采用怎样的应对策略等诸多问题。更具体的说,预案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畴、以及严重程度这些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物质、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虽然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已经逐步建立和完善,但目前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任然存在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预案本身带来的问题,有些则是突发事件带来的,再完备的预案也无法进行处理的。
1.2应急管理体制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是中国应急管理实践的现实反应,改革开发以来,我们国家一直不断探索改进我国应急管理的体制建设,不断总结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等系列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同时还派出多个考察团到美国、欧洲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在应急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应急管理部的成立,一方面是学习借鉴国外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1.3应急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机制涵盖了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四个环节,是突发事件全过程中各种系统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理论化的方法与措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中提出,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敂、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包括: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中防患于未然的阶段,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阶段;监测与预警是预防与应急准备的逻辑延伸;应急处置与救援是应对突发事件最关键的阶段;恢复与重建是应对突发事件全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1.4应急管理法制
应急管理法制是“一案三制”的保障要素。由于非常态与常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正常状态下运行的法律法规无法完全覆盖紧急状态下的所有特殊情况,需要有应急法律法规来填补空白与常规状态下的法律运行机制相比,应急管理法制具有以下特征:权力优先性、紧急处置、程序特殊性、救济有限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急管理任务
从我国应急体系发展现状看,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第一机制不健全,重事后处置、轻事前准备,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不充分,政策保障措施不完善,应急管理基础能力亟待加强;第二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足,专业和区域分布结构不均衡;第三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快速调运配送效率不高,应急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不足,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成果转化率不高,应急产业市场潜力远未转化为实际需求;第四,参与国际应急的能力亟需提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保护我国境外公民和机构安全的需求不断增长;第五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时期,与城市安全保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压力加大;基层应急能力薄弱,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应急管理任务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加强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核心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
2.1强化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
具体有:加强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中心、评估中心、检测检验中心等科技支撑条件平台能力建设。
2.2大力推进应急产业健康发展
主要是鼓励引导有关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搭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实现应急服务、技术和产品与市场需求更好对接。
2.3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包括推进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
开展从业人员救援能力专业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
支持企业建设面向公众的培训演练和自救互救体验馆
2.4做好应急文化的传播
以促进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为目标导向,学习国内外应急管理培训好的经验。
比如,美国应急管理的课程设置分了5大类:综合的应急管理课程、专业及高级专业培训课程、各灾种培训课程、灾害应急操作课程、灾后恢复课程。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的应急管理培训大量采用模拟演练的方法,不是简单的、虚拟的角色扮演,而是完全按照真实工作中的应急管理模式进行。在应急文化宣传上,美国出版了大量应急知识的普及读物,既有针对成人、儿童的,也有针对特殊人群的,主要传授基本防灾知识和方法。德国的志愿者体系发达,全德国有超过2300万人从事志愿服务,这些志愿者都会接受日常的志愿者培训,多在周末开展,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地,也在大力推进应急管理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打造适合应急演练的教学场地。结合我们自身教学条件,从这三方面入手,做好应急文化的传播:
(1)布设科学的培训内容,比如形成菜单式的应急培训课程体系,对不同对象,进行点餐式的培训课程设置。
(2)优化应急管理人员培训模式。准确区分传统的培训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扬长避短,创新培训模式。
(3)保障培训的策略
比如加大与实行组织的合作,发挥实行组织的实践经验,让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结束语:我国应急管理的形势和任务;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看到了,我国当前公共安全形势严峻复杂,风险隐患增多、诸多矛盾叠加,对于投身安全工作的我们,对应急管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做了解,助于我们深刻体会应急工作的意义,真正与中心的发展同步。
论文作者:张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我国论文; 突发事件论文; 能力论文; 中国论文; 能力建设论文; 应急预案论文; 体系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