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价值的应用:世纪之交价值研究的趋势--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突出价值的应用:世纪之交价值研究的趋势--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突出价值的应用:世纪之交的价值学研究走向——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文,世纪之交论文,第二届论文,中日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市哲学学会、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学术月刊》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于9月14—17 日在无锡和上海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价值哲学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价值观变革及价值创造特殊领域的价值应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价值哲学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在经历了对价值本质、价值评价、价值与真理关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较长时间的研究之后,我国的价值论理论体系已初步建立,下一步研究重点应转向价值应用问题。与基础理论研究相比,价值应用问题的研究不但有其内容上的差异性,更有研究视角与方法的不同。

有学者指出,价值哲学回归生活的关键环节是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的转换。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维定势相关,又同当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方式以及人们的生产、交往和生活方式相关。中西文化的交流,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价值哲学这种人类把握世界的理论方式有了新的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它不再依照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结构模式去思考世界,而是站在现实生活的基地上去追问,人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是如何可能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基石,当我们把实践概念还原为生产、交往和生活时就会发现,实践在价值论中具有手段的功能和意义,其背后有着更彻底、更根本的内容,这就是价值与真理。把价值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确立下来,不仅建构了一个人们思考生活世界的重要维度,也改变了人们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从原则出发的哲学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价值哲学研究存在着表面繁荣而实则受研究理路瓶颈制约的现实窘况,因此,要认真而大胆地反思与批判我们以往的研究信念和理路,通过对价值哲学研究基础进行必要的批判与重构,以实现马克思哲学的范式转换。在以实践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哲学研究不是被嫁接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的必然,而且,将“实践”这一人类特殊的生存方式作为价值哲学研究的着眼点和立脚点,从人类生活与实践的角度提出价值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将会使价值论的研究发生根本性转变。

还有的学者提出,可以从所知学的角度来看价值的本质以及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模式、层次和类型。根据价值的“有无、正负、大小”以及被作价值判断的所知与相关所知之间的关系,可把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关于价值的评价论研究,有学者论及了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具体机制问题。其主要观点是,权威机构处在一个群体内组织结构的最高位置,其评价活动往往通过其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体现出来,组织或机构的奖惩以及由此形成的舆论,是权威机构贯彻、实施评价活动及其结论的主要机制。决策是权威机构的价值判断,把握群体利益是正确决策的关键。另有学者论及了社会指标体系用于社会评价的科学性问题,认为社会指标体系是社会评价的工具,社会评价论应成为社会指标体系研究的理论先导。

二、价值观变革及价值创造问题

当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当前的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是其典型特征;当下的时代,乃是一个由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时代。与这一时代背景和社会特征相应,价值观变革和价值创造问题成了这次研讨会的热门话题。

有代表认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现实的趋势,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从价值学的观点来看,价值主体的不同、价值目标的差异以及对价值创造与实现途径的不同看法,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选择的价值运动过程。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价值理念,倡导公平、公正和民主,反对霸权和压迫,尤其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借推进经济全球化之机,全盘推销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人权观等西方模式,从而使我们掉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球化陷阱。另有代表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交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应在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的关照下,以有利于人的本性和人的发展为原则,着手于全球伦理的建立。

不少与会者就市场经济给对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影响发表了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价值指向是生产的社会化、全球化,但这种根本指向不是纵容利己主义,而趋于把个体的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三个有利于”,促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以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价值标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宗旨的价值取向。有的同志还提出,搞好当代中国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是解决好价值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其基本对策是: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拓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从日常生活的层面入手,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思想理论教育“集团军”。

有代表专门分析了网络化对21世纪价值观念多元化走向的具体影响,认为这一全新的技术方式,为人类知识的多元化、信息模式的多元化、意见集团的多元化进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性的技术前提。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的普及性发展,在实现人类知识解放的同时,也使传统的国家集权制得到部分的消解。网络化为马克思和列宁早已憧憬的国家集权的消解和个人与人类的解放,展示了更为宽广的前景。

有的学者还提出,应加强价值创造效率和效益问题的研究。这种观点认为,进行价值论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人们有效地进行价值创造和价值享受。提高价值创造效率和效益,必须处理好三个原则性的问题:一是要在由各个主体的冲突所造成的价值损耗和为防止、减少这些损耗而付出的成本损耗之间确定合理的关系;二是确定社会管理的合理界限和程度;三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三、具体领域价值应用问题

从提交大会讨论的论文来看,这次研讨会所涉及的价值应用问题,除了上面所说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价值观变革、价值实现等一些普遍问题之外,还有一些特殊领域的价值应用问题,如探讨生死问题的价值与意义、全球伦理的可能性、环境伦理价值论、人类基因图谱破译的价值意义等。

有代表认为,生死问题与价值哲学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提出,没有人的生死问题就没有价值哲学。其主要观点是,死亡的存在能使人们时刻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和脆弱,进而使生存时间成为最为稀缺的东西,使生命成了最可贵的价值。价值哲学既不应以灵魂不灭去慰藉人们的心灵,也不应以绝对虚无去拒绝人们对死亡之后的思考,而应当通过对生、死及生死关系的研究,消除人们对死亡的疑虑、恐惧和焦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通过创造久存于世、造福后人的价值而使人生不朽。

有关环境伦理的一个基本论点是“人对自然是否存在责任和义务,如果存在的话,其根据又是什么”的讨论。有学者认为,在环境伦理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都是有失偏颇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与人相关”(man—related)。保护自然不是人对自身的义务,而是来自自然本身的内在价值。还有的代表认为,全人类正面临着生态环境逐步退化的严峻挑战,保护环境已成了人类迫切需要的新伦理,创立新的地球伦理精神是当今最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公德。

有代表指出,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新趋势。人的最高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本管理的目标。人本管理的价值规范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尊重人,恢复人的尊严。实现人本管理目标的价值手段,是颇具特色的自我管理。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具有独特作用的团队精神。

有学者指出,价值系统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人自身的重大发展必然会影响其价值尺度,从而导致价值系统的变迁。当今时代基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使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人类传统价值观形成巨大冲击,预示着人类价值系统的一次彻底的变革。这一变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基因破译——人类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位;基因治疗——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与价值秩序重组;无性繁殖——传统社会及其价值系统瓦解。

标签:;  ;  ;  

突出价值的应用:世纪之交价值研究的趋势--第二届中日价值哲学研讨会综述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