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正面临着这样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那就是由此而导致的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与严重的行为异常现象正日益增加。处在社会边缘的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任务,值得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任课教师重视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心里教育、渗透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指出:“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的素质教育中,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明确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呢?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挖掘现行教材,润物无声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让我们有了与伟人对话、触摸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灵魂的机会,它们成为了很好的心理教育素材。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高考,要明白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如讲授毕淑敏的《我很重要》,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唯一的,对自己对他人都很重要,要珍爱生命;讲授《“布衣总统”孙中山》,让学生了解到伟人也有平凡的一面,人生之中每个人都不容易;讲授《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力求让学生领悟到苦难并不可怕,要有勇气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讲授《华罗庚》,让学生清楚,天才出自勤奋;讲授《项链》让学生明白虚荣心的害处,要敢于承担责任,坚强面对困难,热爱劳动的人才是最可爱最美丽的。课文中类似的素材很多,我们要设计具有艺术魅力的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用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用巧妙的设问引起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对他人的关注,从而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手法灵活多样,让学生用心灵去感悟世界
文学作品往往是含蓄的,它的主题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领会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以教师的分析引导为主,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敏锐的感悟能力。因为学生最忌讳苍白空洞的说教,也最讨厌别人动辄以大道理训人。老师不如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在读、听中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在语文教学中,灵活采用一些辅助手段能更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通过读报,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视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通过音频,让学生体会自然、心灵的独语。如笔者曾播放今年日本大地震的视频,学生明白了生命的宝贵,也明白了要坦然面对苦难;笔者也曾和大家一起欣赏韩红的《天路》,学生明白了世界上最疼爱自己的人是父母。又如在上《琵琶行》时,与白居易描绘的经典片段相结合播放一段琵琶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感受作者的身世之慨。可见,强烈的视听效果有时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兴趣和观感。能使学生自觉地沉浸在教材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在心理上亲近教材,自觉地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心理教育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教《项脊轩志》时,笔者设计一个问题:“作者回忆母亲和祖母,你最感动的是哪个细节?”实际上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对你们的母亲或祖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个个都拿起笔,表达自己或他人关爱生命的真情实感。很多学生在文中感叹“生命只有一次,是最宝贵的,决不能放弃生命,因为生命无价!”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材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是文质皆美的精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及时地捕捉学生心理健康的素材,选准教育的切入点,在授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真正地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有的作品中作者在人物中注入自己理想的性格,体现人性中最完美的性格。如美国作家莫 .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培养学生克服胆小的弱点,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做事的健康心理。教学《散步》,让同学们明白了亲情的温馨与宝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有意识的渗透与引导,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操,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阅读古今大量的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的心理,培养宽阔的胸怀。
四、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鲜明、生动、准确有力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广阔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善良、勇敢,热爱自由,追求真理,认识生命的神圣、个体的尊严,为个性发展储备必要的精神资源。所以,我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广泛地从文学作品中领略人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崇高的思想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教育,充分感受人物坚毅的形象美、崇高的品行美和庄严的生命美,从而健全人格。我常组织学生阅读一些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贝多芬传》、《平凡的世界》、《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更要以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
五、“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具有交际能力,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较多方式地贯穿心理教育。如组织“学习论坛”对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展开集体讨论或两方辩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辨能力;开辟“我扮我演剧场”,让学生自编自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和组织能力,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创办“小记者文学社”,让学生去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关心身边的小事、国家的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调动他们独立自主的积极性,勇于创作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创新。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决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论文作者:董书海
论文发表刊物:《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5
标签: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生命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教学中论文; 《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论文;